新一輪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哪些變化?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了怎樣的改進?課堂教學品位是否有了提升?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走進老師的課堂,關注課堂教學的變化。
下面是李寧老師在石景山區(qū)教研活動中為教師們展示的一節(jié)課——“自由落體運動”。
環(huán)節(jié)一: 引入新課
師: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
?。ń處煵シ乓曨l,展示蘋果下落、低空跳傘、跳水、天地雙雄、蹦極的情景)
師:視頻中的各種運動具有什么共同特點?
生:都包含一段物體下落的運動。
師:像這種運動,我們稱之為落體運動。落體運動非常常見,因此研究落體運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一種特殊的落體運動——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點評
本節(jié)課的開始,李寧老師用一段自己精心編輯的視頻展示了一系列落體運動的直觀情景:蘋果落地、低空跳傘、跳水、天地雙雄、蹦極,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一個落體運動的情景中,課堂氣氛一下活躍了起來。這些運動情景,學生可能親身經歷過,或者在電視上看到過,或者聽人說起過,總之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現(xiàn)在,老師把這些情景集中在一起呈現(xiàn)出來,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當學生興致正高時,老師提出了問題:落體運動如此常見,他們有什么規(guī)律呢?如何研究它們的規(guī)律呢?落體運動有哪些應用呢?
新課程要求物理教學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物理教學要求物理課堂教學要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為切入點。本節(jié)課的開始,教師正是利用學生都熟悉的現(xiàn)象創(chuàng)設了一個問題情景,使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期待,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調動起來,使接下來的探究、學習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創(chuàng)設情景有很多方法,如物理實驗、故事、肢體語言、多媒體視頻音頻技術等。本節(jié)課利用了多媒體視頻音頻技術,把學生可能經歷過的、熟悉的落體運動情景集中呈現(xiàn),造成了一種很強的視覺沖擊效果,激起了學生學習的愿望,自然引出了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問題,體現(xiàn)了教師的用心,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環(huán)節(jié)二:定義自由落體運動
師:落體運動是生活中一種常見的運動。人們很早之前就注意到這種運動。最早研究落體運動的要算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他通過觀察大量的生活事實,提出物體下落的快慢是由它自身重量決定的,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因為這一論斷非常符合人們的生活經驗,所以在其后的兩千多年的時間里,大家都奉為經典。
師:(一邊展示圖片一邊講解)16世紀末,意大利的青年學者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論斷表示了懷疑。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論斷,一塊大石頭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塊小石頭的下落速度大。如果把兩塊石頭綁在一起,重量比任何一個石頭都要大,所以下落速度最大;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大石頭因為被小石頭拖著而變慢,小石頭因為被大石頭拉著而變快,這樣系統(tǒng)的速度應當介于兩者之間。這樣就從重物比輕物下落得快的前提推出了相互矛盾的兩個結論。
師:如果你是伽利略,你會得到怎樣的結論?
生:在沒有空氣阻力的情況下,重物應與輕物下落得同樣快。
師:這位同學的回答體現(xiàn)了很好的科學素養(yǎng),這正是伽利略得到的結論。但是,在伽利略的時代,科技還不發(fā)達,人們還不能排除空氣阻力的影響,所以無法用實驗直接進行驗證。1971年,美國的宇航員斯科特登上月球,他特意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播放斯科特在月球上所做實驗的視頻)
生:(觀察視頻)。斯科特讓一把鐵錘和一片羽毛在同一高度由靜止釋放,鐵錘和羽毛并排下落,最后同時落在月球表面。(學生非常驚奇、興奮)
師:今天,我們在實驗室就可以用實驗來證實伽利略的觀點。首先請大家猜測:空氣中鑰匙和羽毛下落,哪個下落更快?
生:鑰匙。
師:如果是在真空中,下落快慢會如何呢?
生:下落快慢相同。
師:真的是這樣嗎?現(xiàn)在我們來做實驗。這個實驗裝置叫牛頓管。課前,我已經把牛頓管中的空氣抽了出來,里面已經形成一個接近真空的環(huán)境,在管的頂部蓋子上有一個磁鐵,在蓋子內側有一個鐵片和一個塑料片,鐵片壓在塑料片的上面。移走磁鐵后,鐵片和塑料片就同時由靜止釋放。請同學們注意觀察二者的下落情況。(老師實驗,學生觀察)
師:實驗完畢,請同學描述看到的實驗現(xiàn)象。
生:鐵片和塑料片下落快慢幾乎相同。
師:關于落體運動,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生:在沒有空氣阻力,物體只受重力的情況下,輕重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師:很好。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靜止下落的運動,我們稱之為自由落體運動?!爸辉谥亓ψ饔孟隆焙汀坝伸o止下落”這兩個條件非常嚴格,而實際上多數物體的運動是在空氣中進行的,難免會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所以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理想化的運動模型。但是如果空氣阻力遠小于重力,或空氣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這種運動就可以當作自由落體運動來看待。
師(演示小實驗):用細線懸掛一個小鋼球處于靜止狀態(tài),突然,將細線剪斷。小鋼球的運動可以看作自由落體運動。通常,小石子由靜止釋放,小石子的運動也可以看作是自由落體運動。請同學們分析一下最開始觀看的視頻中哪些運動或哪些運動的哪些階段可以看作自由落體運動:(1)蘋果下落;(2)跳傘;(3)跳水;(4)天地雙雄;(5)蹦極。
生:不計空氣阻力,蘋果自由下落階段;跳傘運動在降落傘張開之前;跳水運動員跳到最高點由靜止下落到入水之前的運動;“天地雙雄”關閉電動機電源,在最高點開始下落到快接近地面之前的運動;蹦極在彈性繩張緊之前的運動;這些運動都是自由落體運動。
師:非常好。生活中有很多運動可以看作自由落體運動,所以這種運動模型非常重要,那么自由落體運動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運動呢?
點評
新課程提倡創(chuàng)設師生共同參與的平臺,圍繞學生這個學習活動的主體,通過演示真實的實驗(或播放視頻實驗)引導學生觀察現(xiàn)象;教師通過恰當的設問,啟發(fā)學生思維,通過師生的共同活動,逐步完成知識的建構,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進行方法、情感的滲透,獲得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
在定義自由落體運動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自由落體運動”這個科學概念。李寧老師沒有簡單地直接給出“自由落體運動”的定義,而是先介紹歷史上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對落體運動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邏輯上分析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這個安排非常精彩。教師簡要的幾句話,加上圖片示意,立刻把學生帶入了思考之中。另外,這個安排還滲透了科學史和情感教育,讓學生體會前人的科學智慧,增強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和熱情,是一個一舉多得的活動。
播放斯科特在月球上所做實驗的視頻,充分體現(xiàn)了以“觀察實驗(事實)為基礎”的思想。真正的“自由落體運動”只有在真空環(huán)境下才可以觀察到,教師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通過視頻看到在月球上鐵錘和羽毛同時落地的事實,這對學生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斯科特在實驗時說的話“沒有在中學課堂里學的知識,就沒有今天我在這里的實驗”也讓學生印象深刻,學生一定能深深感受到科學的力量和魅力。
演示牛頓管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觀察近似真空條件下物體的下落運動,既驗證了學生的猜測,也為后面提煉“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做好了準備。接下來的提問和討論都是教師的精心安排,既引導學生從一般落體運動提煉出“自由落體運動”的科學概念,同時又讓學生體會到:一個科學概念的建立并不那么簡單,不僅要有充分的事實作為基礎,還要對現(xiàn)象進行概括、分析、提煉,才能抓住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得出科學概念。
從以上兩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發(fā)現(xiàn),經過一輪的教學改革實踐,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都發(fā)生了切實的變化。教師已經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上。在教學設計上緊密結合知識的特點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努力創(chuàng)設情景,創(chuàng)建師生共同活動的平臺,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觀察,通過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通過探究獲得科學結論。課堂中,學生的角色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接受者,他們參與到發(fā)現(xiàn)知識的活動之中,體驗著探究的艱辛和發(fā)現(xiàn)的快樂,他們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建構。這樣的課堂鮮活、生動、有品位,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課堂?!?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