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我中途接班擔任高二年級一個班的班主任。我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班集體的凝聚力嚴重缺失。高一的生活經(jīng)歷讓許多學生對班級和同學表示出灰心和失望的情緒,認為在集體中沒有歸屬感,感受不到友誼。還有部分因文理分科從其他班轉(zhuǎn)來的同學,認為自己很難融入集體。
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我想組織一次集體外出活動。然而,讓我意想不到是,全班近50位同學,報名表示愿意參加的竟不足10人。
積極參與策劃的幾個班干部情緒低落,他們告訴我,該做的工作他們都做了,包括一個個找同學,可是同學們的反應(yīng)卻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他們站在我面前,無辜無助、束手無策。這讓我心情沉重,不僅僅因為得到這樣一個消息,更多的是他們失望的表情,以及它傳遞給我的一種對班級無奈、灰心甚至是絕望的情緒。
這天晚自習班長向我請病假回了家,深夜他給我發(fā)消息問:“老師,我有可能轉(zhuǎn)班嗎?如果可能,應(yīng)該向哪個部門提交申請?”這是一個很堅強、責任感非常強的男孩子,我知道如果不是真的心寒、真的絕望,他不會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我能夠想象,他是在經(jīng)過了多么激烈的心理斗爭之后,才說出了這番話。
我意識到,作為一個新接班的班主任,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一方面我要制造機會讓大家重新積極地認識集體和身邊的同學,喚醒大家的集體榮譽感,匯聚人心,促進這樣一個“群體”逐漸形成班“集體”;另一方面我要得到學生的信任,尤其是班級管理團隊的信任,讓他們看到希望,給他們工作的信心和動力。
我給了受挫中的班委一段調(diào)整的時間,告訴他們后面的活動交由我負責,請他們相信我一定能做到。之后,我按計劃印發(fā)了調(diào)查問卷和家長信,希望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們的想法。經(jīng)過了解,發(fā)現(xiàn)學生不參加活動的原因有很多。部分學生表示與班級其他同學之間感情并不深厚、對一起出游不感興趣,部分學生持觀望態(tài)度、沒有太多想法,還有少部分學生周末要參加課外學習。
針對這一情況,我積極與學生溝通并尋求學生家長的幫助。讓我感動的是,許多家長對我的工作給予了很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最終,全班共44個學生參加了這次集體活動。根據(jù)班級的情況,我多次與教練溝通,設(shè)計活動當天的行程和項目。經(jīng)過精心的準備,一天的拓展訓練順利進行,學生和我一起度過了難忘的一天。
這天活動結(jié)束之后,一個學生在自己的博客中這樣寫道:
今天,我們班去做拓展訓練,這次訓練讓我對我們班有了全新的看法:每個人不再只為自己著想。尤其是在最后的爬墻訓練中,大家更是齊心協(xié)力!在下面做底座的同學毫無怨言,在上面的同學竭盡全力!當輪到我上去時,我其實是有些心理負擔的,因為我體重較大。但大家并沒有說什么,在第一次失敗時大家還讓我再來一次,之后便成功了。最后,大家齊心協(xié)力,所有的人都上去了。
通過活動,學生們重新認識了身邊的伙伴。當最后一項“海難逃生”順利完成后,同學們歡呼、擁抱,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回來的路上,我聽到身邊的一個女孩子小聲地說:“咱班的同學真的挺棒的!”聽到這句話,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幸福。
活動結(jié)束后,我們分享活動時的照片和視頻,學生們常常會說起活動時的許多趣事。班里的氣氛和過去完全不一樣了,大家的交流多了,同學之間更加親切。
與此同時,這次活動的成功組織也給了班委極大的信心。他們從同學們的變化中感到了溫暖,從這次活動中看到了希望。在之后的工作中,他們積極、認真,工作充滿熱情,使班級狀態(tài)有了很大的改觀——過去,這個班只是包含50人的一個群體,現(xiàn)在,這個班已經(jīng)成為真正的集體了。
教育是一門藝術(shù),我深信,只要我們做教育的有心人,善于用眼睛發(fā)現(xiàn),用心靈感受,發(fā)現(xiàn)并牢牢抓住教育契機,必能從中收獲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