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新星出版社印行了一部民國史料書籍《革命逸史》,作者馮自由。以前,中華書局曾出版過該書,由于印數(shù)不多,僅有從事民國史研究者關(guān)注。馮自由雖然有著國民革命的顯赫歷史,卻并不為世人所清楚。其原因之一乃在于他反對國共合作,也不滿蔣介石的獨裁,在孫中山去世后,失去黨籍,國民黨內(nèi)沒有了他的位置,直到20世紀30年代中葉后才被委以虛職。然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正是政治上的不得意,反成就了他的“革命史家”的地位。
馮自由其人其事
馮自由(1882—1958)是中國國民革命史上最年輕的革命者,祖籍廣東南??h鹽步高村。其祖父因為涉嫌支持太平天國而遭下獄被迫害致死,其父馮鏡如憤然遠走日本,旅居橫濱從事商業(yè)活動。1882年,馮自由在橫濱出生。他原名懋龍,字健華。孫中山到日本從事革命活動,結(jié)識了其父馮鏡如,得到馮鏡如經(jīng)濟上的資助。興中會成立的次年,孫中山到日本發(fā)展組織,年方13歲的馮懋龍同馮鏡如一道參加了興中會,成為當(dāng)時興中會年齡最小的會員,所以,他自稱“馬前一小童”。馮鏡如入會后被推舉為興中會橫濱分會會長。此后,馮家住所一直是革命黨的聯(lián)絡(luò)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1899年梁啟超在橫濱搞保皇會,出版《清議報》,蠱惑人心,反對使用“自由、獨立”字眼,引發(fā)馮懋龍的反感,而于1900年改名自由,與之針鋒相對。[1]同年馮自由入東京早稻田大學(xué)深造,與鄭貫公等創(chuàng)辦《開智錄》半月刊,闡發(fā)天賦人權(quán)說,鼓吹自由平等思想。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時,他又是第一批會員,任同盟會評議員。由于他原籍廣東,馮氏家族在香港、日本廣有人脈,所以孫中山?jīng)Q定派他在香港、澳門、廣州等地進行黨務(wù)工作,向華僑募款支持革命,策劃武裝起義。秋瑾就是這時候加入中國同盟會的,而介紹人正是馮自由。有空之時,馮自由還不忘順便記述有關(guān)革命運動的一些事跡。1906年,他任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中國日報》社長兼總編輯?!吨袊請蟆肥峭藭膱蠹垼饕獧谀坑姓撜f、評論、國內(nèi)新聞等,著重傳播孫中山的革命綱領(lǐng)政策,宣揚民主革命,抨擊清政府的專制統(tǒng)治,并同香港保皇派報紙《商報》進行論戰(zhàn),在海內(nèi)外影響較大。馮自由還翻譯出版過《政治學(xué)》一書,介紹資本主義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學(xué)理論。
1910年,馮自由奉孫中山之命,離香港往加拿大,任《大漢日報》主筆,為廣州起義積極籌款;所集資金為海外各埠募餉之冠。后來加拿大同盟會支部成立,馮自由被舉為支部長。次年夏,孫中山在美國募捐,派馮自由去舊金山主編《大同日報》。經(jīng)他努力,取得與致公堂的合作,聯(lián)絡(luò)旅美華僑支持革命。這兩份報紙在馮自由主持下,鼓吹反專制政治,堅持倡導(dǎo)自由平等學(xué)說,很受孫中山賞識。
在任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期間,馮自由曾協(xié)助孫中山策劃武裝起義,更與黃興一同領(lǐng)導(dǎo)了潮州黃岡、惠州七女湖等地的起義。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馮自由被派往協(xié)助建立南京臨時政府。1911年底,他先到上海,帶回不少華僑的捐款,這對解決民國建國初期出現(xiàn)的經(jīng)濟困難,起了很大作用。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tǒng),馮自由任總統(tǒng)府的機要秘書。
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后,在孫中山、黃興力薦下,馮自由來到北京擔(dān)任臨時政府稽勛局局長。這項工作使他得以方便匯集革命史料,成就了他日后的幾部革命史著作。袁世凱曾邀他出任工商總長,他以“稽勛事大,入閣事小”,拒絕出任。二次革命失敗,他逃亡日本。以后他又參與了孫中山1917年發(fā)動的護法之役。1919年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馮自由擁護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他在《中國日報》上發(fā)表《民生主義與中國政治革命之前途》一文,提出必須重視孫中山的經(jīng)濟思想。
他一生追隨孫中山從事國民革命,被譽為“最年輕的黨內(nèi)元老”。孫中山的革命理論就是由他概括簡稱為“三民主義”的。他因而倚老賣老,以國民黨的元老自居,把許多同志看作“后生小子”。他常喜歡向人夸耀自己最為得意的幾件事:一是孫科在美國讀書,得補官費;宋子文、楊杏佛、任鴻雋、譚熙鴻、李駿、李四光、劉鞠可、趙昱、吳玉章、李曉生、吳昆吾、馬素、蕭友梅、黃蕓蘇、劉燕貽、張競生、馮偉(他的胞弟)等五十多人的出國留學(xué)(即辛亥革命后第一批派遣出國留學(xué)生),是在他稽勛局局長任內(nèi)經(jīng)手辦理保送的。二是“三民主義”一詞,是他在香港《中國日報》撰寫介紹《民報》的廣告時所創(chuàng)用。三是1908年欽廉起義、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時,所用的青天白日滿地紅軍旗,都是由他的老婆李自平在香港灣仔東海旁街76號住所親手縫制的。四是1913年二次革命,江西、江蘇、安徽、廣東等省討袁軍相繼發(fā)動,他在北京,一度被袁世凱的軍警拘捕了五天,為革命坐牢,等等。
這些事跡,他確實沒有夸大,本是他的“革命本錢”;可是,由于他后來堅持反對國共合作,遭到孫中山的痛斥。1925年孫中山去世后,他被開除出黨。但他也反對蔣介石的獨裁政治,常向人說:“我即使沒有飯吃,也不會在蔣介石的手下做事?!币虼耍趪顸h改組(1924年)后的十年左右時間里,都是經(jīng)商和寫作,沒有謀求一官半職。不過,國內(nèi)各派有過的幾次倒蔣運動,他也沒有參加。直到1935年經(jīng)孫科提議,蔣介石才同意恢復(fù)他的黨籍。他的這段經(jīng)歷,使之長期不為國民政府所信任和重用,僅擔(dān)任一些虛職,如立法委員、國民政府委員,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等。
不滿數(shù)典忘祖,遂撰《革命逸史》
由于馮自由所任皆虛職,遂有大量時間“發(fā)憤搜集三十年來所寶藏之各種書札、筆記、表冊、報章等,并廣征故舊同志所經(jīng)過事跡”,寫下了洋洋灑灑百萬字的巨著《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該書獲得章太炎難得的極高評價。章太炎說:“南海馮自由與同盟會最久,又嘗為稽勛局長,以其所見,又遍訪故舊,而作《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雖未周詳,然阿私之見少矣?!盵2]一句“阿私之見少”實為難得。除此書外,他還著有《三次革命軍》(蘇曼殊作序)、《華僑開國革命史》、《華僑革命組織史話》、《社會主義與中國》等。這些著作對了解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很有價值,但對后世影響更著的是他的《革命逸史》。
從1895年參加興中會起,馮自由曾親歷辛亥革命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與孫中山、黃興、宋教仁、張靜江、章太炎、徐錫麟、秋瑾、林森、居正等革命史上異彩奪目的關(guān)鍵人物都非常熟悉,與胡漢民、吳稚暉、汪精衛(wèi)、張繼、鄒魯、謝持等民國要人、名流也曾過從甚密。他擔(dān)任稽勛局長期間,調(diào)查搜集了大量革命史料,這些因素都是他研究撰寫革命史得天獨厚的條件。
《革命逸史》依據(jù)《中國日報》和馮自由自己多年的筆記、往來書信,以及稽勛局調(diào)查表冊等史料撰成。該書側(cè)重于個人傳記和逸事,不但成為《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的姐妹書,為之提供了具體史實的印證,更彌補了一般史書敘述的不足。該書出版后,受到廣泛重視,評價極高,普遍認書是史上最權(quán)威的全景式民國私人手記檔案。海內(nèi)外民國史家一致認定該書實乃“民國史第一書”。為該書題寫書名的或民國元首,或民國元老級大腕,如蔣介石、林森、吳稚暉、居正、張繼。
《革命逸史》寫作時間,據(jù)《革命逸史·出版說明》,始于1936年,歷時12年,到1948年才完成。1939年至1947年商務(wù)印書館分集刊行過前五集,計106萬字。1981年中華書局除重印五集外,又將未經(jīng)印行的第六集印出,計14萬字。全書六集載目二百二十余項,取材豐富,架構(gòu)宏大。馮自由為何要寫這套書?大致可以概括為五個原因:
一是鑒于國內(nèi)已經(jīng)出版的有關(guān)辛亥革命的記載,“淺漏不詳”。
二是不滿于當(dāng)權(quán)者歪曲和篡改歷史,使得“國人對于革命開國之往事,茫無所知,實足以影響國運之興亡”。
三是他對“日寇壓境,辛亥同人殞沒無幾,國人對于辛亥前革命偉業(yè),亦多‘?dāng)?shù)典忘祖,喜謗前輩’”的現(xiàn)狀有所不滿。
四是革命功成,可這由無數(shù)革命先烈鮮血換得的勝利,卻變成了少數(shù)人的豐功偉業(yè),沖鋒陷陣的無數(shù)無名英雄都被有意無意地湮沒了,于是決心將這些“個人言行事跡及團體構(gòu)造活動”,“四十余年來所記憶之舊聞軼事”一一記載,以“供正史稗史之助”。
五是辛亥革命已過去二十五年了,“昔參與辛亥革命事業(yè)之關(guān)系人物,屬于乙未興中會時代之志士,固已零落殆盡。即乙巳以至辛亥前之同盟會員,生存者亦復(fù)寥寥可數(shù)”,作為親歷者有責(zé)任保存這段歷史,讓后人銘記。
這種動機,加上作者認真負責(zé)的治史態(tài)度,使得該書特別注重史實、史料的根據(jù),重視具體之事,“一切記載皆有來源可尋”,所載“吉光片羽,彌足寶貴”。這就決定了《革命逸史》實乃一部信史,成為研究民國史、了解民國史不可忽缺的重要史料,有助于還原早期國民革命的諸多歷史細節(jié),逼近歷史的真實,以弄清事情原委。
至于為何要稱之為《逸史》?馮自由說:“史有正史逸史之區(qū)別。吾國自周秦迄今三千年來,除官書而外,舉凡民間記載及歷代相傳之遺聞軼事,皆逸史也。逸史又稱野史,其所以異于正史者,則正史以簡約明達要言不煩為主,而逸史之旨趣,則在于搜羅世聞之典章、故實、嘉言、懿行、舊聞、瑣語、奇談、艷跡,一一傾囊倒篋以出之。體例無須謹嚴,記載不厭瑣細,既可避文網(wǎng)之制裁,亦足補官書之闕漏?!?br/> 馮自由的努力著述也奠定了他“革命史家”的學(xué)術(shù)地位和歷史地位。
《革命逸史》記載了些什么
《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記載了海內(nèi)外革命黨人起義建國的始末,對個人言行事跡和團體構(gòu)造活動則語焉不詳。[3]《革命逸史》則側(cè)重于個人傳記和逸事,可以彌補前者的不足,還原歷史的細節(jié),為研究辛亥革命史提供了大量鮮為人知的、第一手的可信資料。
歸納起來,《革命逸史》所記大致為這樣四類內(nèi)容。
一是反清革命人士的個人事跡,這是記載最多最廣泛的。
例如,后人倘要寫孫中山的傳記,《革命逸史》就不能忽缺。馮鏡如、馮自由一家與孫中山過從甚密,對孫中山相當(dāng)熟悉。所以書中,有關(guān)孫中山先生的記述相當(dāng)多。如記載“孫(中山)陳(少白)剪辮易服”、“孫中山行醫(yī)廣告”、“孫總理之醫(yī)術(shù)”、“孫總理信奉耶穌教之經(jīng)過”;在“區(qū)鳳墀事略”中記載了孫中山稱“逸仙”是怎么來的?原來孫中山原以“孫日新”署名,他的漢文老師區(qū)鳳墀將其改名“逸仙”。
孫中山喜歡下象棋卻棋藝不精,但牌技不錯,尤其擅打“廣東天九牌”:“中山畢生不嗜煙酒,讀書之余,間與人下象棋,然習(xí)之不精,好取攻勢而懈于防守,故易為敵所乘,余與胡漢民何香凝等皆嘗勝之。外國紙牌尤非其所好,然頗精于三十年前盛行之廣東天九牌,乙巳以前居橫濱時,每與陳四姑(名香菱)、張能之夫婦玩之?!逼渲兴嶂愃墓?,乃孫中山的前任妻子陳粹芬,其原籍福建廈門同安,1873年生于香港,原名香菱,又名瑞芬,排行第四,故人稱“陳四姑”。今人所熟知的愛國華僑陳嘉庚是她的侄輩。陳粹芬身材適中,眉清目秀,吃苦耐勞,頗具賢德。
對孫中山的讀書、寫對聯(lián)戲謔,書中也有記載:“總理生平不喜讀小說,而于小說之章回目則頗嫻熟。丙午(一九○六年)居?xùn)|京時,嘗效小說體,戲撰一聯(lián)贈鄧慕韓、陳和二人云:‘鄧師爺廚房演說,陳和叔冷巷失鞋?!痹瓉磬嚹巾n綽號師爺。那天章太炎、胡漢民等人在孫中山住所高談闊論,鄧慕韓無從置喙,就到廚房與廚師陳和,還有日本女仆大講時政,興高采烈,聲震戶外。廚師陳和也是同盟會員,喜好賭博,常用買菜錢去賭;有一次賭得身無分文,回不來了,向?qū)O中山要一雙買鞋錢才能回來。冷巷是廣東土話,即走廊。孫中山以這幅對聯(lián)說笑他倆。
甚至梁啟超的愛情、家庭他也記述,認定梁啟超的婚姻并不美滿:“李女貌陋而嗜嚼檳榔。啟超翩翩少年,風(fēng)流自賞,對之頗懷缺憾,然恃婦兄為仕途津梁,遂亦安之?!?br/> 《革命逸史》中,涉及民國精英的此類記載,相當(dāng)多。比如,說到過孫中山與黃興的旗幟之爭,以至兩人的關(guān)系,曾長期不和;也提及革命黨人對“革命”一詞的認知,說原先從太平天國到興中會,大家都用“造反”或“起義”、“光復(fù)”等名詞,后來孫中山從日本的報紙上看到日本人稱他為“支那革命黨首領(lǐng)”,遂決定“稱吾黨為革命黨”。
不僅常見史書中的革命名人,如黃興、宋教仁、陳天華、胡漢民、焦達峰、秋瑾、張靜江、章太炎,被譽為“辛亥三杰”的蔣翊武、孫武、張振武……《革命逸史》都有記載;對不為后人所知的普通革命黨人:鄭貫公、謝纘泰、楊篤生、秦力山……書中也有記載、介紹。一篇不夠,還再作補充介紹,稱之為“補述”,如尤列事略補述一、補述二,田桐事略補述,劉光漢事略補述,興中會首任會長楊衢云補述等;即使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犧牲的同盟會員,書中也作有記錄。總之,晚清至民國之要人幾乎全在他的筆下,普通革命黨人也沒有拉下;尤其是所記錄的這些人的反清革命事跡、日常言行,既感人又樸實、生動、形象。
二是收錄介紹宣傳革命的報刊文獻和一些革命理論等。
書中收錄、介紹了諸多報刊文獻,如革命初期的宣傳品、美洲革命黨報述略、南洋各地革命黨報述略、開國前海內(nèi)外革命書報一覽、廣東報紙與革命運動等;各地革命黨人辦的報紙,如橫濱《開智錄》、東京《國民報》、上海《國民日報》與《警鐘報》、香港《中國日報》、上?!睹窈羧請蟆贰ⅰ睹裼鯃蟆?、《民立日報》、美洲致公黨《大同報》、檀香山《自由新報》、新加坡的《圖南日報》,等等;收錄《民報》發(fā)刊詞、《章太炎等護黨救國宣言》、《興中會之討滿檄文》等內(nèi)容,介紹了這些報刊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以及主要事跡、影響,檄文起因、內(nèi)容等;對獻身反清革命的烈士的碑文、革命黨人的遺著等,書中也有收錄;還有對同盟會四大綱領(lǐng)與三民主義溯源,探討民生主義與中國政治革命的前途、孫總理英文對外宣言等的文章。例如對“三民主義”簡稱的由來,該書認為:“此簡稱之名詞,始用于香港《中國日報》。蓋《民報》出版后,南方各省由《中國日報》任總代理。余時任《中國日報》社長,以在廣告上介紹《民報》總稱民族民權(quán)民生三大主義為冗長不便,乃簡略稱之曰三民主義,以資號召。數(shù)月以后,海內(nèi)外各黨報相率從之,遂成為一普通名詞”。
三是各地反清革命組織的情況,這是書中記載僅此次于個人事跡的部分。
《革命逸史》除詳細記載、介紹世界各地興中會、同盟會的組建、組成、誓詞、機構(gòu)負責(zé)人、各地分會負責(zé)人等情況和組織史外,還記載、介紹了其他革命組織和機構(gòu)的情況,如湖南、湖北的日知會、共進會、文學(xué)社,廣東獨立協(xié)會,東京青年會、拒俄義勇隊、東京軍國民教育會、中國教育會與愛國學(xué)社,香港支那暗殺團、正氣會、自立會,浙江秘密會黨,培養(yǎng)革命者的東京高等大同學(xué)校等組織的情況;重要反清革命組織興中會、同盟會等在幾個不同時期的人員名單、負責(zé)人;各地的革命軍,如潮州黃岡革命軍、惠州七女湖革命軍、欽州防城革命軍、廣西鎮(zhèn)南關(guān)革命軍、云南河口革命軍、漢口自立軍、萍瀏醴革命軍,旅美華僑組織空軍始末等;以及革命黨與一些會黨的關(guān)系,會黨與革命的關(guān)系等。
四是反清革命的重要事件。
這部分內(nèi)容既有各地區(qū)的反清起義革命活動,如清季西北地區(qū)的革命運動、大明順天國失敗始末、孫總理庚子運動廣東獨立始末、庚子秦力山大通起義、革命黨人在海內(nèi)外各地的革命活動、清季革命保皇兩黨沖突始末、《中國日報》與菲律賓清領(lǐng)事涉訟記、貴州光復(fù)記實、廣州光復(fù)、昆明光復(fù)等;也有革命黨人暗殺清政府官員的活動,如丁未劉思復(fù)自制炸彈試圖暗殺清水師提督李準始末。還有籌措革命經(jīng)費的募捐情況,如為1911年黃花崗起義而募捐到多少錢,書中也有一筆一筆的詳細記載,共計157213元。他如關(guān)于乙(巳)丙(午)兩年印行革命軍債票、庚戌廣州新軍反正等情況則是很罕見的史料。
注釋:
[1]參見“‘馮自由先生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鄭彥棻的發(fā)言”,1982年2月,《近代中國》(臺灣)第27期。
[2]引自《革命逸史》“出版說明”與封底,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所引皆見該書,不再注明。
[3]參見《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江蘇省工運研究所(南京)研究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