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意義上來說,“動”與“靜”是一對矛盾,沒有“靜”也就無所謂“動”,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既重視營造熱烈生動的學習場面,又有適時而恰當?shù)摹办o”,猶如《周易》所言:“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笔埂盁崃摇迸c“靜默”二者有機結合,張弛有度,那么,師生情感必將更為交融,教學成效也必將更為顯著。
何為“靜” ?不是沉寂、呆滯、凝重,一潭死水,而是靜謐、靈敏,孕育著智慧火花的沉靜。它是一種有效的休止,一種“氣定神閑”的安寧,一種“沉醉其間”的靜默。它包括外部教學環(huán)境的“靜”界以及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內心的“靜”態(tài)。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外部靜“場”,內部靜“心”,內外兼修,里應外合,讓語文課堂細膩而深遠,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
一、靜“場”,讓課堂洗盡鉛華
所謂的“場”,就是給學生營造一種氛圍,一種外部的學習環(huán)境。課堂上,假如豐富多彩的媒體課件讓人目不暇接,曲風不一的背景音樂此起彼伏,熱鬧活潑的表演層出不窮,教師的提問咄咄逼人、講解絮絮叨叨……學生靜心學習語言文字的時間自然就嚴重缺失。視覺疲勞、聽覺疲勞、身心疲憊的他們,能學會傾聽、學會思索嗎?因此,我們要拋棄浮躁,讓外部環(huán)境安靜下來,干凈起來,營造有利于學生傾聽、沉思的“場”, 學生在這個靜靜的讀書“場”中更容易走進文本,達到“文我合一”。
1.多做“減法”,刪繁就簡三秋樹
大道至簡,大音稀聲,無論語文教學披上什么新包裝,“求真”“務實”應該是它永恒的追求。只要教師在教學時多做“減法”,刪去對學生認知起負影響的環(huán)節(jié),摒棄那些花哨的、形式化的東西,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將課堂實實在在地當做學生學習的場所,課堂自然就會沉靜下來。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時,沒有擷取電視劇中精彩的視頻,沒有唱響讓人熱血沸騰的《好漢歌》,沒有“把火燒天”、“撥草尋蛇”一招一式的現(xiàn)場演繹,沒有密不透風、步步為營的教學設計,只有一遍遍的讀,讀得興致勃勃,有滋有味;只有靜悄悄的“思”, 步步探尋,步步深入,品出林沖這一個人物形象與眾不同的性格——“讓”;最后是豁然開朗的“得”,悟出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的寫作秘訣——一言一行,對比襯托,于細微處見精神。還“靜”于課堂,是對課堂的凈化,有利于學生獲得充分讀寫的時間,有利于語文課堂縈繞語文味,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點滴積淀。
2.準確定位,退一步海闊天空
靜,是教師為自己及學生準確定位的重要標志。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一批批個性飛揚、才華橫溢的教師令語文教學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教師們在課堂上不斷地釋放自己的熱情與才華,詩意描述、侃侃而談、激情四射。然而,過猶不及,真正精彩的課堂絕不應是教師一人的舞臺,而是師生和諧對話的平臺。如果教師將課堂當做自己的舞臺,語文教學的平衡將被徹底打破。因此,我們要大聲疾呼: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謹記“退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不是意味著放棄自己的主導地位,而是將自己對課堂的控制、占據(jù)轉化成一種期待,期待學生在自主的課堂上生成更多的精彩。做到“目中有人”,學生才能獲得靜心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做到“巧妙示弱”,學生才能強大。
于永正老師的課堂上,于老師總是那么心平氣和,隨和慈祥,春風化雨,造就的是智慧和激情共舞的生本課堂。這樣的語文課擁有一份真實的精彩。它是在教師擁有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的觀念的基礎上,在有效的課堂靜態(tài)環(huán)境中,師生平等、和諧對話的最好注釋?!巴艘徊健钡恼n堂,絕不是教師的缺失,教學行為的靜止,而是充滿智慧的期待、引領、扶持、守望,安安靜靜的課堂中,學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維在發(fā)展,能力在提高。
二、靜思,讓課堂充滿智慧
閱讀活動論認為,“從本質屬性上說,閱讀活動是閱讀主體與創(chuàng)作主體間的對話,是一種尋求心靈交流的活動?!?真正的閱讀,是深層次的,是與自己心靈的對話。只有在靜靜的讀書場中,靜下心來與文本進行零距離接觸,才真正能夠在這無拘無束的自由對話中使心靈得到無聲的潤澤。
1.疑難解答,在山重水復中找尋柳暗花明
閱讀是以理解為中心的活動,學生無論理解哪一類型的文章,都有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的心理過程。由起初的直覺印象到繼而進行的深入理解,需要憑借聯(lián)想與比較、分析與概括、了解與體會等思維方式。所以,理解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是人腦的復雜的分析綜合活動。因此,我們不可能要求思維的生理機制尚未完全成熟的學生,面對老師的提問或閱讀理解中遇到的所有疑難都能迅速準確地作出判斷,完成復雜的思維過程,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在課堂上的靜思默想不是停滯、空白,而是一種有效休止,是一種以逸待勞的教學藝術。
有位教師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后,有學生質疑:“諸葛亮神機妙算,他明明知道周瑜讓他三天造十萬支箭是有心陷害,為什么不一語道破呢?”這個問題確實是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同時也是一個節(jié)點,對學生深入了解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于是,教師先引導學生潛心閱讀下文草船借箭的過程,一些同學甚至還拿出了少兒版的《三國演義》,說要聯(lián)系草船借箭的背景來回答……于是,課堂上出現(xiàn)了令人欣喜的局面,學生神情專注,思維馳騁。幾分鐘后,大家各抒己見:諸葛亮是大智若愚,他胸有成竹,有完成任務的把握;這是為了麻痹周瑜,以便順利借箭;因為諸葛亮想到和曹軍交戰(zhàn)確實需要箭,不如一箭雙雕;諸葛亮這樣做是為了保護周瑜的面子,維護孫劉聯(lián)盟……學生的感悟多么精彩!
可見,在疑難處放一著,退一步,讓學生靜思默想,學生反而進入了自求得之的忘師境界。在這期間,學生不但弄懂了諸葛亮不揭穿周瑜詭計的原因,而且對他的神機妙算更加心悅誠服,對他顧全大局的胸懷頓生敬意?!吧街厮畯鸵蔁o路”,靜思默想讓學生收獲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彩。
2.咀嚼揣摩,在反復涵泳中領會悠長意蘊
“一篇好的作品,只讀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弊x書必咀其華,好文章常常意味深遠,只有潛心閱讀,靜思默想,含英咀華,學生才能積淀語感,多維而深入地領會其中的內涵,讀出文字背后的聲音,領會文章的悠長意蘊。
在《檢閱》一文的教學中,有位老師抓住“看來,他肯定忘記了自己在拄拐”這一言簡意豐的句子,引導學生思考:博萊克忘記了什么呢?學生在一陣沉默后發(fā)言道:他忘記了自己是一名殘疾的隊員;他忘記了自己的與眾不同;他忘記了這是在參加檢閱,他忘記了會有無數(shù)的目光投向他……接著,老師又引導學生:此時,他的心中牢記的又是什么呢?又是一番沉寂之后,學生從不同角度作出了回答:他牢記著自己是一名隊員;他牢記著一定要為兒童隊爭光;他牢記著一定要做到和大家動作一致,步伐有力……在對“忘記”一詞的反復品味中,學生逐漸走近博萊克,并走進了他的內心世界,一個面對人生的磨難仍然自強不息的少年形象已在學生的頭腦中漸漸豐滿起來??梢姡柚谋菊Z言,讓學生抓住文本中信息量豐富的詞句或言語片段,精心品味,學生才能如入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文本所蘊含的悠長意蘊才能在學生的反復涵泳中走向一片新天地。
三、靜寫,讓課堂走向深遠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這是湯顯祖的《牡丹亭》中杜麗娘由衷的感嘆。觀景如此,語文教學亦如此。
讓學生靜寫,一方面,給一點“靜”的空間,讓學生動筆,記下心中的疑問和獨特的思考,這是自主發(fā)現(xiàn)與建構的需要,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正是此意。另一方面,這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反芻消化的時機、一片靜心回味的余地。利用這一刻的“靜”,學生自主梳理、整合,融會貫通,既避免“積食傷胃”,學得積極扎實,又能在這一“靜”的休止中再填補、再創(chuàng)造。
1.“情節(jié)留白”處填補,實現(xiàn)閱讀期待
留白是中國畫的一種手法,這種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文學作品中,作者由于構思煉意,布局謀篇的需要,常常在敘述事情發(fā)展過程時戛然而止,留有空白。此時,教師應在調動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生活積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進行個性補白,充實情節(jié)內容,豐滿人物形象。
《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槍聲響了,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了軍帽……”大黑騾子,長征路上一頭任勞任怨的坐騎,一個忠心耿耿的伙伴,一位革命的功臣,卻被自己親口下令殺掉,彭德懷心中有著多少愛,多少情,多少愧要對大黑騾子傾訴呀!每一個讀到此處的讀者都會在這里凝思回神,前后觀照,泛起情感的波瀾。但是文本此處戛然而止,只用一個意味深長的省略號,給讀者留出了一個情節(jié)上的空白,加以補充,便能達到閱讀心理的期待。
此處練筆,順應了學生此時的閱讀空白需求。請看學生的傾吐:“大黑騾子,我的好伙伴,你就為革命立大功吧!你看,戰(zhàn)士們饑寒交迫,眼看就要被這茫茫草地奪去生命,我怎么能……我的好戰(zhàn)友,我對不起你!你走了,可你的身影將伴隨我們繼續(xù)走向漫漫征途。”這樣,在文本的情節(jié)處填補“空白”,巧妙地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架設情感共鳴的橋梁,文本在學生的補白中煥發(fā)出鮮活的生命力,滿足了他們的情感需求,實現(xiàn)了對閱讀空白的召喚。
2.“言外之意”處揣摩,詮釋文本內涵
我國古代詩人寫作時很講究含蓄和意境的創(chuàng)設,有著“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韻外之致”之說。這種“貴在言外,使之思而得之”的表達效果,其實就是文本的意義空白。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反復誦讀文本,咀嚼語言文字的精理妙義,體會課文豐富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把對課文的感悟、理解構思為精妙的語言,來填補“空白”,進而立體地詮釋文本內涵,從而促進學生對文本新意義的探索和構建。
如《媽媽的賬單》一文,把母愛的無私和無價表現(xiàn)得極為細膩動人。小彼得的媽媽按照兒子的要求,把兒子索要的報酬如數(shù)放在他的餐桌房,同時給兒子留下一份總額為零卻滿載母愛的賬單。那賬單上的“零”似乎在講述著母親在這十年里為彼得的生活、為彼得的幸福心甘情愿地付出,似乎在傾訴著母親的心聲?!澳赣H想起了哪件事,母親想對彼得說些什么?請寫一寫。”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補白拓展性練筆。
通過想象,引導學生補白,這一個品味言外之意的“空白點”立刻彰顯了一段多彩的感受,文本的內涵便逐步豐滿,文本所塑造的形象更為立體地呈現(xiàn)在學生的心里,也為課堂留駐了一筆亮麗的色彩。
“靜”,是一種境界。它是一種凈化,讓語文教學逐漸走向簡約、走向真實;它是一種象征,標志著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理解;它更是一種智慧,讓語文課堂細膩而深遠……“寧靜以致遠”,語文究竟在學生身上、心靈上打下多深的烙印,能對生活、世界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我們依然期待大家從“靜”做起,期待語文教師多一份潛心思考的平靜,盼望學生多一份善聽善思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