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大戰(zhàn)誰能挺到最后?
“團購”無疑是今年最熱的一個概念,從餐飲、娛樂到日用消費品,日常生活的幾乎每一類產品,都會成為競爭的戰(zhàn)場。一方面,這給我們消費者帶來更多便宜的商品和服務,但與此同時,誠信缺失、惡性競爭,甚至是欺詐問題也在不斷地考驗消費者對于網購的信心。作為一種新的電子商務業(yè)態(tài),網購究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在激烈競爭的網購行業(yè),誰又可以成為贏家?
《今日觀察》:從理論上來說,電子商務給消費者提供了更便利、更便宜的服務。從供應量的角度看,電子商務縮短了從批發(fā)商、零售商到消費者的鏈條,同時無店鋪、無服務員,所以能給消費者提供更便宜的服務。另一方面,有品牌的、優(yōu)質的電子商務服務商,或者團購公司,能給消費者提供更有保障的服務。
從團購的角度看,好多團購網站可以幫助消費者挑選優(yōu)質品牌的商家,然后做到好東西便宜。其次,在互聯網上,商家的交易記錄和用戶的購買記錄,都是被記錄的,商家出售的記錄是不是得到用戶的好評,也可以記錄,可以被分享,有的團購站點可以做到消費后真實評價,沒有購買或沒有消費是沒有權利評價的,這樣對商家是有效的監(jiān)督,促進商家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電子商務需要的投入越來越大,現在,蘇寧、國美等巨頭都開始進入電子商務市場。同時,現在的電子商務,線上線下的結合越來越需緊密,越來越需要本地化,這就意味著大投入。關鍵是創(chuàng)新,無論是來自于商業(yè)模式的創(chuàng)新,還是技術的創(chuàng)新,都是必須的,互聯網的精神關鍵詞就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所以,沒有錢的人,有少量錢的人在互聯網上也有機會,但是在電子商務上要想有所作為,確實面臨著本土化和線上線下結合的問題,需要大投入。團購是一種新型的電子商務,它的本質是生活電子商務。有了團購以后,吃喝玩樂都可以在網上買。在中國,服務業(yè)有相當大的發(fā)展空間,團購正好是彌補了這一空缺。
如何扶持小微企業(yè):信貸增千億 能解多少渴?
一直以來日子不太好過的小型微型企業(yè),這兩天接連聽到幾個好消息。從稅收到信貸,一系列的優(yōu)惠傾斜政策既為他們松了綁,又為他們輸了血。特別是近日,銀監(jiān)會出臺通知,支持商業(yè)銀行進一步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yè)的信貸支持力度。新的信貸支持能否為小微企業(yè)注射一針強心劑?怎樣才能為小微企業(yè)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
《今日觀察》:這里面最大的一個亮點是專項金融債,因為這個專項,我們曾經多次有過專項建設國債。金融債其實在銀行間、市場上也有很多,但是專項金融債是一個創(chuàng)新,特別因為它是專項針對小微企業(yè)的。
銀監(jiān)會出臺的這些差異化監(jiān)管政策非常及時,我們的理解是,一是定向的寬松監(jiān)管政策,它明確了對小微貸款適當提高風險容忍度,解決了銀行對資產考核監(jiān)管評級的擔憂;二是創(chuàng)新的提出專項的金融債券,解決了銀行的資金來源的問題;第三,應該說存貸比,資本充足率的計算方式的調整,有利于銀行進一步擴大小微貸款的規(guī)模;第四是放寬市場的準入,可以批量設立網點,有利于銀行的增設小微貸款的專營機構網點,擴大金融的覆蓋面。
對于企業(yè)自身的發(fā)展來說,他有必要不斷地增強競爭力,不斷的在行業(yè)里升級或者是換代。從金融服務的角度來說,支持和推動中小企業(yè)、小微企業(yè)的發(fā)展和升級換代,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對大銀行來說,應該對他們有些硬性的約束,他們必須有一定的比例對小微企業(yè)提供這種金融服務。其實更重要的是,小微企業(yè)因為很小,風險很高,那么就應該有一個對等的、風險承受能力也很高的小型、草根金融的一些機構,或者是非銀行金融機構,或者叫非正規(guī)金融機構,對其提供一些服務。
我國的小額信貸金融公司已經有3700多家,相對于它們資本金的提供來說,他們實際上都超過2000億、3000億了。如果他們真的對小微企業(yè)行使了成立他們的初衷,去給小微企業(yè)進行貸款,應該也不缺專項金融債的這1000億,那么問題在什么地方?我們不能怪這些小額信貸公司沒有去務正業(yè),而是我們的監(jiān)管不夠,我們應該加強監(jiān)管,然后要引導這些小額信貸公司和城市商業(yè)銀行,包括一些民營銀行,真的去對草根金融,對小微企業(yè)提供這種服務。
我們目前要做的這件事情,對中小企業(yè)、小微企業(yè)將來的發(fā)展,會有一個更長期的、機制性的保障。我們的中小企業(yè)應該學會自己的積累,自己有自己資本積累的過程。此外,未來小微企業(yè)的發(fā)展,包括我們其他的結構調整,在行業(yè)升級換代的過程中,財稅政策應該起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不要老盯在貨幣政策上,貨幣政策是有局限性的。
侵權制假 一“網”打盡
從去年10月份起,由商務部牽頭的26個相關的部門,開始在全國進行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專項行動。經過9個月集中打擊,這項行動于6月底暫告一段落,行動的成果也正在以一種新穎的網絡展覽方式,在中國網絡電視臺開始展出。那么,此次行動究竟查處了哪些大案要案?專項行動之后的打擊侵權制假之路應該怎樣走?我們又該如何才能做到持之以恒?
《今日觀察》:去年10月,公安部啟動了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偽劣商品犯罪的亮劍專項行動。從這次專項行動來看,我們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一個是行動力度大;一個是涉及領域廣;一個是效果顯著。行動力度大,這一次幾乎動用了國務院所有的相關部門,包括發(fā)改委、工信部、商務部這樣綜合經濟管理部門;也包括像農業(yè)部、文化部、林業(yè)局這樣一些專業(yè)管理部門;還包括像工商總局、質檢總局、海關總署這樣的行政執(zhí)法管理部門。另外,還有一些相關的部門,國務院有26個部委參與了此次行動,涉及的部門非常廣泛。涉及的領域也很廣,四個重點領域,包括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還有新物種權。專項行動期間,各級行政執(zhí)法部門共立案15.6萬件,涉案金額34.3億元,移送司法機關1702件,搗毀窩點9135個。
保護知識產權和打擊制假、販假是一個長期的行動,在一定時期內的專項治理是很重要的,可以比較快的處理一批案件,并且遏制侵權制假的勢頭,凈化市場環(huán)境。但從長遠來說,還必須建立一個長效的機制,這是最重要的,政府部門應該盡職盡責,在各自的職責范圍之內對侵權制假高度重視、嚴厲打擊。
另外,一個特別重要的是,行政執(zhí)法和司法要密切結合,要通過法制化的手段把這個問題常態(tài)化,加大法律懲治的力度。還要在全社會,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中形成一種保護知識產權的社會氛圍。從企業(yè)角度來說,雖然一時的制假販假,或者侵犯知識產權,可能會得到非法利潤,但從長遠來說,這樣的企業(yè)不可能持續(xù)發(fā)展,還可能會有牢獄之災。企業(yè)必須要在品牌建設和技術研發(fā)上下工夫,同時我們必須對企業(yè)知識產權或者品牌商標進行更強的保護。
豬肉價格的拐點?
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批發(fā)市場的生豬價每斤跌了將近兩塊錢,本來應該是240斤出欄的豬,在200斤就牽出來宰殺了,而隨著生豬價格的下跌,市場上豬肉價格也隨之松動,現在的肉價已經比國慶節(jié)前的“頂峰時代”跌了兩到三塊錢。為什么一漲再漲,如此堅挺的豬肉價格會調頭跳水?豬肉價格幾年來不斷地起起伏伏是否存在著一個“豬的周期”?如何才能讓豬肉、蔬菜等相關食品價格更加趨于穩(wěn)定呢?
《今日觀察》:按照我們平時的判斷,年底通常不是一個豬肉價格下降的時候,反倒因為接近年底,需求量會增加,最后價格會上升。那么為什么現在有變化了?現在有很多專業(yè)的分析表示,這和大家對于未來豬肉供應的判斷有關系。在2008年的時候,從2008年的4月份起有過長達四五個月時間的豬肉價格的劇烈下跌。再往前推,在2008年的2月份,我們的CPI達到了8.7這樣一個最高值?,F在有人按這樣一個周期來判斷,是不是在今后幾個月也會有一個豬肉大幅度下跌的時間?現在有一部分人基于這樣一種判斷,把本來準備12月份或者2012年1月份出欄的豬,現在就把它殺掉,規(guī)避一些風險,這樣就導致了市場供應量增加,最后導致價格下跌。
從我國的生豬價格走勢來看,確實存在比較明顯的“豬周期”。2004年以前基本上屬于一種短周期,差不多一年,半年上升,半年下降;后來變成一種長周期,差不多三年,兩年上升,一年下降;現變成一年上升,兩年下降。在政策上來說,我國有養(yǎng)豬政策,對肉價是盡量削峰平谷,讓價格比較平穩(wěn)。但為什么實際效果并不明顯?根本的原因是我國的生產模式以散養(yǎng)為主。
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規(guī)模化養(yǎng)豬已經超過60%,這個規(guī)?;B(yǎng)豬基本上指的是有百八十頭豬的存欄,實際上這些還是屬于散養(yǎng)戶。真正意義上的規(guī)模化養(yǎng)豬,它的存欄量得要1000頭左右,應該是一個企業(yè),而不是以農戶家庭為單位,因為整個飼養(yǎng)模式,包括他對市場的判斷和對市場風險的承受能力是完全不一樣的?,F在,散養(yǎng)戶還占很大的比重,相對來說,對市場的判斷和對市場風險的承受能力就很弱,這樣就導致一個時期的大起大落。最近一個月的豬肉價格下跌,可能還是調整期,按照前邊幾個價格周期來看,這一次的豬肉價格可能還會在一定的高點上停留一段時間,或者平穩(wěn),或者下降一點,調整了以后可能再有一個回升,明年應該不會再有這么急劇的上升。
一公斤牛奶引發(fā)的追問
10月下旬,新華社一篇關于黑龍江雙城雀巢公司克扣奶農的報道,一桶奶分量少一公斤,引發(fā)了社會各界普遍的關注和熱議。根據新華社記者的調查,當地雀巢公司克扣奶農已經延續(xù)多年,這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雙城雀巢被指長期克扣奶農,短秤收購,常年壓價已成公開秘密,奶農為何選擇平靜接受?雀巢為何會在雙城市一家獨大?如何增強奶農在市場當中的博弈能力?
《今日觀察》:雀巢雙城的工廠是雀巢公司在中國的第一家工廠,因為雙城是一個農業(yè)大縣,它現在的糧食產量在全國排前五名。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大縣里,它具備非常好的畜牧業(yè)、養(yǎng)殖業(yè)的條件。因為雀巢很早在這個地方安營扎寨,那么其他的奶企可能就很少去“染指”這個地方,所以它就形成了自然壟斷,那么奶農就只能把牛奶賣給這家公司。作為一個小農經濟,奶農在這樣的一個產業(yè)鏈里,就處在一個弱勢的地位里。如果奶站現在真的通過大斗進小斗出的方式來克扣奶農,那確實是比較惡劣的。它產生的原因就是,過去農村收牛奶都會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在收購和運輸當中會有損耗,這個損耗本來應該由企業(yè)來承擔,但如果奶企和奶站之間考核的標準有問題,沒有照顧到這一點,那么他可能就要轉嫁這種損耗,那么這樣每一桶里面70多公斤,最后就有一兩公斤的自然損耗轉嫁到奶農這兒。
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路徑在什么地方?那就是怎么樣來增強奶農的議價能力。面對一個強大的奶制品企業(yè)來講,奶農完全可以予以分頭來擊破。整體來講,奶農本身沒有自己的代表,沒有自己的制衡機制,靠政府本身去做工作,它本身就不是一個制度化的東西。所以國外很多的奶農是單獨進行養(yǎng)殖的,但是他有一個奶農的協會,他有代表自己利益的機構,由這個機構去進行議價,形成了一個比較好的利益平衡機制。
PM2.5:“指標”不是“目標”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很多地方都經歷了一輪霧霾天氣。這讓不少人知道了一個新的名詞:那就是PM2.5。11月16日,環(huán)保部發(fā)布消息,在最新修訂的《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中,這個PM2.5的指標,將會首次被納入監(jiān)測范圍。那PM2.5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標準?這個標準和我們日常的生活又會有怎樣的關系?
《今日觀察》:PM2.5是指空氣中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顆粒物,是造成灰霾天氣的“元兇”之一。它能負載大量有害物質穿過鼻腔中的鼻纖毛,直接進入肺部,甚至滲入血液,嚴重危害人體健康。PM2.5,這一原本陌生的名字,伴隨著今年入秋以來,全國大范圍的灰霾天氣進入了公眾的視野。11月1日,國家環(huán)保部發(fā)布了《環(huán)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并首度對PM2.5測定方法進行規(guī)范。11月16日,環(huán)保部相關負責人通報說,《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于當天起開始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最大的調整是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guī)空氣質量評價,并收緊了PM10、氮氧化物等標準限值。作為衡量空氣污染的重要指標,從1996年起,PM10就被納入我國空氣質量監(jiān)測體系。
中國設立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是1982年,后來1996年做了一次修訂,2000年又做了一次修訂。大家普遍認為現在應該再進一步修訂。從環(huán)境質量狀況來看,我們急切需要推動的是關于PM2.5的測量問題。
在環(huán)保部發(fā)布的《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中,首次明確了PM2.5的國家環(huán)境質量標準。將PM2.5年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定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過渡期第1階段目標值相同。所以這樣看來,我們先制定一個,相對來說在WHO(世界衛(wèi)生組織)宣布的第一階段的標準,然后逐漸改進到二階段、三階段,最后達到最終的空氣質量標準也是可以的。
專家指出,監(jiān)測PM2.5,并及時向公眾公開信息,這有助于更好地表征環(huán)境空氣質量狀況,緩解公眾自我感觀與監(jiān)測結果不一致的現象。能讓公眾更多地參與到大氣污染防治當中。環(huán)保部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中國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監(jiān)測技術。明年有望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推行PM2.5空氣質量監(jiān)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