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正處于記憶的最佳期,積累語言應該是小學閱讀教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教師要通過誦讀讓學生積累精彩而又豐富的語言材料,儲備一些語言模式,積累情感體驗,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一個良好的反應機制。
一、直觸文本,獲得語言的實踐經(jīng)驗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背誦積累,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活記樂背,主動積累”。
1.熟讀成誦。即“功在誦前”,認讀和表情朗讀要為背誦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對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以致學生背誦課文時水到渠成。
2.演誦結(jié)合。即根據(jù)文體的特點,可以通過賽詩會、講故事、當導游、演課本劇等不同形式,激發(fā)學生背誦課文的積極性,既使學生享受到背誦的樂趣,又使學生受到了情感、文化、審美的熏陶。
3.堅持經(jīng)常。背誦貴在堅持,老師可以和學生、家長一起選擇那些適合低年級學生背誦的古詩詞、現(xiàn)代兒童詩,讓學生每天讀一讀、背一背。誦讀的詩文可參考《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0首》等。
4.多讓學生閱讀經(jīng)典作品,少閱讀“快餐作品”。新課標推薦的作品及相應的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讀物,不妨作為學生閱讀中首選的內(nèi)容。改變學生“能去讀書就是好”的觀念,向?qū)W生提供不同能力層級的閱讀材料。每周用一節(jié)課時間,交流閱讀的收獲;評選班級小書迷,以賽促讀;利用網(wǎng)絡平臺,成立以班級為單位的閱讀博客,進行互動交流,發(fā)送閱讀收獲,切磋閱讀經(jīng)驗等等。
二、對話文本,獲得語言的情感體驗
語文學習是一種生命與生命的精神對話,當學生徜徉于文本、情境之中時,物我兩忘,情思飛場,于文本的“敏感”之處自由馳騁,進入“文我合一”的巔峰體驗。以文本之情,引導學生之情;以老師自身激情,激發(fā)學生之情,使得學生之情隨著文本的展開而逐漸提升,最后達到“徘憤”的“爆發(fā)”!
例如,《“紅領巾”真好》這是一首兒童詩,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小鳥是我們的好朋友,教育學生保護鳥類,不讓它們受到傷害。如何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對小鳥的愛,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保護小鳥,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尤為重要。我就抓住“撲棱棱”一詞做足文章,經(jīng)歷了從“立足文本”到“超越文本”,最后又再次“回歸文本”的過程。
1.立足文本。觀——觀察“棱”字的結(jié)構(gòu);讀——讀準“撲棱棱”,特別是第二個字“棱”,讀輕聲;說——讓學生說說它的形近字;知——知道“撲棱棱”就是小鳥拍打翅膀時的動作及發(fā)出的聲音;做——讓小朋友做一做“撲棱棱”的動作。然后初讀這一小節(jié)。
2.超越文本。在輕快的音樂聲中,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鳥的圖片及鳥捕捉害蟲的資料。教師在音樂聲中向?qū)W生介紹各種益鳥一天、一個月、一年中捕捉害蟲的數(shù)字,并用紅顏色顯示這些數(shù)字,而且在出示資料的時候故意按數(shù)字的大小出示資料,教師在介紹的時候?qū)@些數(shù)字重音朗讀,而且是由輕到重。由于這些拓展性資料的顯示和閱讀,孩子對益鳥在大自然中發(fā)揮的重大作用有了深入的了解,愛鳥之情會油然而生。
3.回歸文本。通過以上的拓展性閱讀,學生對小鳥的辛勤勞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時,教師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清晨,小鳥飛來飛去,它會到哪些地方去捉蟲?(森林、田野、草地、莊稼地里……)它必須“撲棱棱”“撲棱棱”不停地扇動著翅膀,它累嗎?然后讓小朋友試著堅持做一分鐘“撲棱棱”的動作,體會小鳥的累。然后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節(jié)。此時此刻,小鳥的忙碌和辛苦,學生對小鳥的愛就像小溪的水自然地流淌出來了。從而理解了第三節(jié)中“紅領巾”,來放鳥巢、插上木牌,宣傳“不許打鳥!”等行為的原因。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人該怎樣與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種子,對學生產(chǎn)生無痕的教育。
三、拓展文本,豐富語言的內(nèi)涵體驗
漢語言文字特別具有靈性。一個語感強的人能夠從字里行間抓住文章的主脈,體會文本的內(nèi)涵。葉圣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中這樣描述:“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翻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jīng)驗,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換句話說,對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边@講的就是通過補充文本內(nèi)容,豐富情感體驗達到提高文本內(nèi)涵的領悟。
如課文《荷葉圓圓》中“小蜻蜓立在荷葉上”一部分,通過“編故事”進行文本的補充,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感受蜻蜓立在荷葉上的舒適、愉快,體會荷葉存在的美麗、美妙:小蜻蜓為什么喜歡荷葉?老師請小朋友們一起講一個小蜻蜓的故事——“小蜻蜓飛啊飛,從樹林飛到田野,從田野飛到池塘上。飛累了,看見荷葉,眼睛一亮,趕緊飛過去,立在荷葉上。他擦擦汗,喘喘氣,說……”。通過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本的內(nèi)涵。再如《烏鴉喝水》中補充“到處”一詞:“烏鴉飛到什么地方去找水喝?”可以讓學生感受烏鴉急切的心情;補充“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的“漸漸”一詞:“水升高一點,烏鴉就多了一份信心和希望,水再升高一點,烏鴉就離愿望更近”,可以讓學生領悟“只要用智慧、耐心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定能達到目標”。
?。ㄗ髡邌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