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凝練而含蓄,言盡而意無窮,由于詩歌語言的特點,以及學生生活經(jīng)驗和年齡特點的局限,有些詩句很難引發(fā)共鳴。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做一個“忠實的擺渡者”,讓學生飽覽沿途的“山光水色”。那么,如何做一個“忠實的擺渡者”?從悉背景、品內(nèi)涵、厚底蘊三個方面可作簡單的思考。
關(guān)鍵詞:課堂;擺渡;古詩教學
翻閱《中國青年報》,一段厚重而感人的故事烙在我的心底。遼寧省碑溝小學的王勇教師,20年如一日,把住在河這邊的孩子送到河那邊去上學,到了傍晚放學時,再劃著船,把他們一個一個送回家。在孩子們的這條求學的路上,留下了他一串串艱辛的腳印,一茬茬的山里孩子長大成人。
他是一個忠實的擺渡者!
近段時間進行古詩教學,發(fā)現(xiàn)學生即使在小學階段背得滾瓜爛熟的古詩名句,竟然有很多同學不知其內(nèi)涵。顯然,作為國學精粹的古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由于古詩語言凝練、含蓄的特點,以及生活經(jīng)驗和年齡特點的局限,很難引發(fā)共鳴。作為一個教師,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引領(lǐng)學生“擺渡”的過程。
做一個古詩教學的忠實擺渡者!
那么,在古詩教學中,如何幫學生擺渡到成功的彼岸呢?
我想,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在古詩和學生之間巧妙地建立聯(lián)系,給學生開辟一條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橋梁”。讓具體形象在腦中“活”起來,讓學生展開想象的“雙翅”,在歷史的長河中跨越古今,漫游中外。
一、撩開文字浮面的輕紗,穿越古今,一探一究悉背景
《禮記·樂記》亦說:“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