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圖、析圖來學習地理知識,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進行啟發(fā)式教學的重要方法。尤其在空間概念的形成、空間規(guī)律的掌握、空間因果關系分析上,地圖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學習非洲氣候分布及成因,利用非洲氣候分布圖,配以氣壓帶、風帶分布圖和非洲地形圖三圖組合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先看非洲所處的緯度位置:赤道穿過中部,北部和南部分別被回歸線穿過。再將氣壓帶和風帶圖用幻燈復合在氣候分布掛圖上,學生很容易理解非洲自中部的熱帶雨林氣候,向南北對稱分布著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的原因主要是非洲所處的緯度位置決定的。之后,再利用非洲地形圖,讓學生自己找出同位于赤道附近的剛果盆地和東非高原的地勢差異,二者雖處于同一緯度,但分別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從而揭示出氣候形成原因除緯度因素外,地勢高低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這樣就會使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形成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善于抓住地圖主題,將需要觀察的對象從地圖背景中分離出來,不至于眼花繚亂,注意力分散。例如觀察中國山脈分布,目的就在于看出幾種主要走向山脈,而不受其他內(nèi)容的干擾。教學中可用中國空白輪廓圖,引導學生用不同色筆把山脈“抽出”,當把這些山脈名稱及走向記清以后,再引導學生將它們“放回”中國政區(qū)圖。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有些山脈是兩大地區(qū)的分界線。如大興安嶺東側是東北平原,西側是內(nèi)蒙古高原;昆侖山脈北側是塔里木盆地,南側是青藏高原。而有些山脈則成為兩個省區(qū)的分界線,如武夷山脈處于江西和福建兩省的交界處。這樣進行教學,就會逐步養(yǎng)成學生敏銳的、有目的的地圖觀察能力。觀察地圖,還要教會學生從“整體”到“部分”有計劃的觀察,并且邊觀察邊分析,從中找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結果。例如觀察亞洲地形圖,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以天山—陰山—大興安嶺為界,此界以南,帕米爾高原成為亞洲大陸南部眾多河流的發(fā)源地;此界以北,阿爾泰山、薩彥嶺、蒙古高原的北部高地和貝加爾湖東、西山地地帶,成為亞洲大陸北部眾多大河的發(fā)源地。
在地理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有效地利用地圖來學習地理知識,還必須訓練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圖文轉換不只是讓學生孤立地讀出圖上各項符號意義,更重要的是學會借助地圖對地理知識進行加工整理。例如在學習“人口遷移”這一內(nèi)容時,一定要結合“建國以來我國人口遷移示意圖”進行教學。要教會學生不僅要依圖讀出我國人口遷出和遷入的地區(qū),同時要依圖分析遷出和遷入的規(guī)模、歷史背景以及給遷入地區(qū)帶來的社會效應和經(jīng)濟效應。這樣通過整理、分析、推理等思維過程,學生就獲得了理性知識,形成了能力。文轉換為圖則是讀圖的逆過程。地圖教學要經(jīng)歷示范作圖—讀圖—填繪圖三階段的反復循環(huán)。例如為了讓學生看懂等值線圖,先要示范該圖是如何繪制的,以便學生讀圖。之后,再反過來讓學生學會繪圖。讀圖和繪圖的程序和規(guī)范應結合起來,教師的指圖規(guī)范也應與之相符。
在地理教學中,利用地圖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運用地圖再造想象進行復習鞏固,或為學習新知識提供輔助知識,就比用語言文字便捷而有效。地圖還是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地理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是統(tǒng)一的,運用地圖能把思想教育因素滲透在地理教學之中,如學生能在地圖上看到遼闊的國土、豐富的資源、建設成就,同時也能看到有些資源分布不均和與世界上的差距,比如森林資源等等。在地圖上還能看到地理事物變化的一些規(guī)律,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這些都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憂患意識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綜上所述,地圖在地理知識教學中有著多方面功能。但要想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應首先教會學生運用地圖,只有學會運用地圖,學生才能自覺地根據(jù)地圖掌握地理知識,開發(fā)智力,鍛煉能力。
?。ㄗ髡邌挝?江蘇省睢寧縣凌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