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生于上世紀40年代之前的上海老白領(lǐng)家庭,都對“天鵝閣”西餐社印象深刻?!疤禊Z閣”就開在僻靜優(yōu)雅的淮海路襄陽路與東湖路之間,小小門面加樓上一只斜頂小閣,布置得精致典雅,恰如上海生活本身的特點。
老板夫婦分別是圣約翰大學和滬江大學的畢業(yè)生,先生擅美聲太太是鋼琴好手,在抗戰(zhàn)勝利后開這樣一爿小小咖啡館,初衷是讓朋友們有個聚集的舒適沙龍,久而久之成為城中雅皮文藝界人士的集中地,直到上世紀60年代,仍散發(fā)著濃郁的中產(chǎn)氣息。后來,“天鵝閣”連店帶招牌帶老板都消失了,令老上海人若有所失!這就是老字號的魅力,它不是物理化地存在于一個城市的空間,而是化學性地將其元素與城市人的血肉之軀相融在一起,注入我們基因中,化入我們血脈中,成為幾代人的集體回憶!
上世紀80年代國門初開,不少雙鬢斑白的港臺老上海一到埠,就急著尋找記憶中的街道和老店鋪:去“小花園”定做雙繡花鞋,去“鴻翔”定做件大衣,去“美心湯團店”吃口寧波豬油湯團,去“天鵝閣”吃客芝士面……遺憾的是,有些品牌連帶店鋪都芳蹤無處覓!
近年來,有關(guān)人士與部門已開始關(guān)注到堪稱上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老字號的出路,特地在陜西北路上開出一條老字號街,但似成效不大。需知,品牌是有生命的,如果將其拔出生息多年的熟悉的水土再移植他處,只是單一地將老字號招牌換一棟建筑掛出卻不精心培育扶植,是失敗的。正如某老字號皮鞋店的創(chuàng)始人王老伯所說:“當老字號只剩下招牌上幾個字而內(nèi)里無半點技術(shù)和經(jīng)營特色的傳承,這樣的老字號是空洞蒼白的,不消亡才怪呢!”
或許,經(jīng)典本身需要經(jīng)過大風大浪的磨煉,所謂大浪淘沙。
前不久有好友特地介紹我去一家西餐廳,簡直是“天鵝閣”復活??邕M門堂,一股熟悉的似曾相識的氛圍撲面而來,英文老歌的背景音樂,溫柔的光照和老派的紅白格子臺布,分明是“天鵝閣”的遺風;連這里的牛尾湯、芝士面、手工調(diào)制的土豆色拉,都帶給我們久違了的海派西餐的味道。驚奇老板年紀輕輕,如何能如此熟諳“天鵝閣”的味道?他笑言父親昔日就是“天鵝閣”的???,將記憶中的味道及店堂布置如數(shù)家珍,不時在兒子前嘮叨,以至兒子發(fā)誓要還魂這家老上海心目中的常青樹。
這里很快就有了固定的客流:上海的老克勒和他們的后代。需知,客流的文化背景就是品牌的土壤和營養(yǎng),一個品牌沒有一群固定的擁躉,就不足以成為品牌。這家新天鵝閣的價格定位不高,主要是照顧其固定客戶群——多為退休人士,但質(zhì)量絕對是“天鵝閣”的質(zhì)量。老板坦言有其他收入,這里只不過是圓他一個夢——為上海灘填補一道消失的風景。
它為我們上海老字號出路出了一張牌——將老字號商標出售給有該品牌情結(jié)的個人或者企業(yè),從傳承的層面重新打造它,管理它,而不是單一掛一張老招牌就萬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