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歷史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凡是對教學歷史有利的所有因素都應該歸屬于歷史課程資源,如歷史教師、歷史專家、歷史遺存等。筆者學校所在地安陽市是全國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在當前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充分發(fā)掘利用這些資源,對更好地實現課程標準的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學校也形成了大力推行研究性學習的小氣候,學校鼓勵第二課堂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進社會。在面臨巨大升學考試壓力的情況下開展活動有很多困難,首先是時間都難有保障。因此我們只好利用假期、周末,讓各實踐活動興趣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制訂活動計劃,確定活動地點和任務,準備好活動器材,開展小組活動。
探究活動開始后,小組的成員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途徑搜集資料。第一組的張洋同學搜集到了《安陽日報》登載的安陽歷史、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等;高士元等同學從書籍、網站上搜集到大量的甲骨文、青銅器和安陽歷史名人的記載等圖片資料。第二組的同學,有的騎車繞安陽外環(huán)大道感受城市的擴展,有的去采訪在園林系統(tǒng)做綠化工作的親戚或熟人,并拍下照片。第三組的同學到安鋼公司、安彩公司、衛(wèi)東超市、丹尼斯商場親身感受安陽市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氣息?;顒悠陂g,指導教師和執(zhí)行組長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保持聯系,及時了解實踐活動的進展情況并提出指導意見。
在學生興趣小組分散活動的基礎上,由教師帶隊繼續(xù)深入探究:在文峰塔下的古建筑研究所里,講解員給大家介紹了安陽文物名勝,楊所長還滿懷深情地講解了安陽四合院的特色和歷史上的“九府十八巷”,告訴大家安陽市目前尚存的古街區(qū)。從楊所長的講解中學生了解到:安陽老城的四合院比較狹長,一般是坐北朝南,兩進院落,門朝東南開,叫紫氣東來。進門以后,迎面的墻壁就叫影壁墻,它大都在東廂房南山墻上。這種建筑磚木結構,堅固耐震,但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防火能力差。由此,學生還知道了什么叫椽子、什么叫檁子,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雕梁畫棟、什么叫頂梁柱等。
“隨著老城改造的加快,‘九府十八巷’幸存不多,如果再不去看看這一古跡,恐怕它只能成為傳說了?!睂<业囊环捀蛹ぐl(fā)了學生的熱情。他們先去了鐵獅子口,那里還有半條街沒被拆掉。他們拍過照片后又到了后倉街和市實驗幼兒園,向該幼兒園的老師詢問這個大院的歷史。每到一所典型的老房子前,學生都誠懇地請教老房子的主人,聽他們講老安陽的歷史。一位年過花甲的老奶奶即興唱了起來,還樂呵呵地和學生們合影留念。同學們還了解到一些老住戶對拆遷的意見,傾聽了他們對老城改造的意見。在倉巷街,他們看到一處精致古老的影壁和門墩,趕緊拍下來。大家像尋寶一樣地找標準的四合院,時常為某處因改建失去原貌而深感惋惜。E6dAC9VvjjuIkMju5RQx64YH8w5szGbZD+UUlJymBww=一位騎摩托的中年男子熱心地告訴他們,在三道街有一處百年老院,還是青磚磨光的墻面,他們決定立即趕往那里拍照留念。在倉巷街,他們還看到了街的南側已經建起來一排新四合院。那么,下一步拆遷如何進行,整個老城區(qū)如何規(guī)劃,帶著這些問題他們決定下一站走訪規(guī)劃院的專家。
在市規(guī)劃院里,王總工程師熱情地給學生講解起來,從殷商文化遺存講到安陽老城明清建筑,又講到安陽新區(qū)的開發(fā)建設。通過講解,同學們了解到,市政府已經編制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重點保護殷墟遺址、古城區(qū)傳統(tǒng)民居、文物古跡。在古建筑四周規(guī)劃新建筑時,要以古建筑為中心,由里而外限制高度,不能使古建筑湮沒在新建筑物之中。古建筑物損壞時,要及時修葺,而且要“修舊如舊”,保留古建筑原有風貌。王總工說自己就是“老安陽”,鄭大畢業(yè)后回到安陽工作,并殷切希望五中的學生將來學成回來建設家鄉(xiāng)。有的同學當即表態(tài)說,搞城市規(guī)劃很有意思,自己將來也學這個專業(yè)。
在活動即將結束時,我對小組成員提出了要求,匯總從不同途徑搜集到的信息,每人從不同角度寫一篇小論文或者隨筆,來綜述這次活動以及自己的感受,并對未來安陽市規(guī)劃建設和文化遺存保護提出自己的見解。我提醒他們在寫作時,可選擇一個側面寫,不必面面俱到,如可以寫安陽的古建筑遺存現狀,也可以寫安陽市經濟發(fā)展狀況,或者寫新區(qū)開發(fā)進展情況,或者寫老城改造新變化等。
這些從小生活在居民小區(qū)的新生代,對自己所在的歷史文化名城知之甚少。學習興趣小組的組建和探究實踐活動的開展,使他們在走街串巷中鍛煉了自己的意志力,在訪問中提高了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他們對安陽有了更多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采訪、整理材料、寫活動感受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他們嚴謹的科學精神。這一系列的探究實踐活動,就是把當地的歷史文化遺存、歷史專家、老城的居民等變成了課程資源,他們的活動成果也被寫成校本教材,因此活動本身也成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知易行難,但事在人為,貴在知難而進。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相信會有更多的師生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