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案導學法的概念
學案導學法是以學案為載體,轉(zhuǎn)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種教學方法。內(nèi)容包括:課前教師編寫學案,學生預習教材后填寫學案,教師批閱學案;課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討論發(fā)言,教師歸納總結(jié);課后學生完成學習反思和拓展訓練,教師批閱學案。
二、學案的編制
學案是實施學案導學法的載體。學案的編制質(zhì)量,會直接影響到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1.學案的組成。地理學案一般由學習目標、課前預習、知識梳理、重點突破、圖表解讀、典型例題、課后延伸等幾部分組成,可根據(jù)教學需要有所增減。
2.學案的編制原則。課時化原則。學案大多以課時為單位,按考點依次編號,插入頁碼。對于教師而言,課時化編制學案,便于分工合作和集體備課;便于控制教學容量,統(tǒng)一教學進度;便于布置作業(yè)、批閱學案。對于學生而言,預習課時化學案,可以知道每個課時的學習目標、授課內(nèi)容等;訂正課時化學案,可以按課時達到考點要求;完成課時化學案,可以將學案按照頁碼整理成冊。如“地球上的水”一章可編制成“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三個課時。
問題化原則。學案中的問題設計不能是知識點的簡單羅列,要有針對性,將考查要點、能力要求巧妙地融入問題之中;要有梯度性,從易到難,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要有綜合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罢n前預習”中的問題要源于教材,引導學生找尋答案;“重點突破”中的問題要高于教材,引導學生抽絲剝繭,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如在“區(qū)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學案中出現(xiàn)“蘇州高新區(qū)陽山溫泉的開發(fā)”,問題設計包括:溫泉利用了什么自然資源?為什么在陽山該種自然資源比較豐富?請簡單評價陽山溫泉的開發(fā)條件,并回答在開發(fā)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生活化原則。結(jié)合實例和案例,聯(lián)系實際,貼近生活,將生活現(xiàn)象、熱點問題編入學案,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如在“全球氣候變化”學案中設置“近年來蘇州東山碧螺春茶葉開始采摘日期的變化”、“高新區(qū)2001年到2011年樹山梨花盛開的日期比較”等案例。
三、學案導學法的實施
1.課前導學。學案編制、復印后,按課時次序于課前一到兩天下發(fā),學生預習教材后填寫學案,教師批閱學案。通過課前導學,一方面,學生明確了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了解了相應的重難點,提高了課前預習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師批閱學案,有利于準確把握學情,了解高頻錯題,重點準備突破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課堂探究。在課前導學的基礎上,課堂探究的基本思路是:核對學案,訂正錯題——創(chuàng)設情境,突破重點——合作探究,總結(jié)規(guī)律——完成例題,提升能力。在課堂探究中,要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diào)重點突破的過程,重視學法的指導和規(guī)律的總結(jié)。例題要盡可能在課堂上獨立完成,好騰出時間來完成課后延伸和下一課時的課前預習。
3.課后延伸。課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指導學生及時整理反思,有效鞏固課堂探究成果。某一課時的課后時間也是下一課時的課前時間,學生不僅要完成學習反思和拓展訓練,還要完成課前預習學案,所以課后訓練題不宜多,貴在精選。實施學案導學法,以學案為主線,將課堂延伸到課前與課后,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緊扣,將每一課時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學案導學法在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1.教師編制、批閱任務較重。實施學案導學法,教師不僅要編制高質(zhì)量的學案,還要批閱學生課前的預習學案和課后的訓練學案,任務很重。加上很多學校地理教師較少,每人執(zhí)教的班級較多,往往不能做到對學案全批全改,使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針對這一問題,可組織全體地理教師利用假期提前編制下一個學期的學案,或者由各年級備課組分擔相應的任務,共享成果。
2.學生自主學習時間不足。多數(shù)學校對選修模塊的時間做了嚴格要求,分配給地理的預習、自習時間很少,有時還會出現(xiàn)自習時間被其他學科擠占的現(xiàn)象。針對這一情況,可要求學生將學案中課前預習的填空部分標注在教材上,不必填寫在學案上;或?qū)W案中的練習分為A、B兩級,然后分層要求。
在地理教學中實施學案導學法,不僅能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有效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且可以不斷深化地理教學改革,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值得長期堅持與推廣。[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