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評判晚清以降的中國文化,“啟蒙”與“革命”一直是其中最受關注的大道宏旨。這固然適用于思想文化激烈動蕩的二十世紀中國,關乎百年來家國敘事的精神遺產(chǎn),卻也是近一個世紀以來學界始終視新文化為主流的觀念使然。然而,倘若將這一視“現(xiàn)代性”為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和終極目標的視角暫且懸置,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新文化潮流之外,其實尚有另一支脈存焉。如果依照慣例,以“啟蒙”與“革命”概括前者,后者的主旨則不妨冠之以“抒情”。這一“抒情”,不僅牽涉一種和史詩相對舉的文藝形式與風格,更揭橥形式背后的精神意旨。而這恰恰在有關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性敘事”中遭遇忽視與淡忘?!笆闱樾浴币蚱浔砻娉尸F(xiàn)出的非關家國大業(yè)的個人化追求,及其與史詩的巨大差異和激烈辯證,始終處于一種被冷淡、被壓抑的狀態(tài),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化中一條隱而不彰的線索。而“抒情性”的另一面向,則是作為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中國的裊裊余音,凝聚成一股未曾遭遇斷裂的、不絕如縷的脈脈生息。
李叔同、弘一大師(大師一生名字別號甚多,最為世人所知者,當屬俗家時以字行之“李叔同”和出世后的法號“弘一”)一生的文章行止,恰恰呈現(xiàn)出“抒情性”的這一面向。大師幼時即接受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文化訓練,后雖東渡扶桑,學習西洋繪畫和音樂,旁及戲劇演出。但其背后的精神意旨,卻仍以傳統(tǒng)中國的文人氣質(zhì)為依托。1918年7月于杭州定慧寺(虎跑寺)落發(fā)之時,新文化正值初興;即令日后風生水起,蔚為大觀,大師早已超脫塵世。因此,新文化運動與傳統(tǒng)中國的斷裂,在大師身上絲毫不見行跡。大師一生學貫中西,兼擅詩文、音樂、繪畫、書法、金石,亦曾研讀儒學道藏,后皈依三寶,發(fā)絕大愿力,終成一代律宗高僧??梢?,大師一生之術業(yè),更近乎古代之通人,而非現(xiàn)代意義上的學有專擅的作家、學者或知識分子??梢姡钍逋木袷澜?,以及承載其精神的文章行止,呈現(xiàn)出與近百年來始終位居主流的“現(xiàn)代性”訴求迥乎不同的“抒情性”氣質(zhì)。二者的內(nèi)在分歧,即在于對“有情”與“事功”的判斷取舍。
沈從文先生在寫于1952年的一封家書中談到:
中國歷史一部分,屬于情緒一部分的發(fā)展史,如從歷史人物作較深入分析,我們會明白,它的成長大多數(shù)是和寂寞分不開的。東方思想的唯心傾向和有情也分割不開!這種“有情”和“事功”有時合而為一,居多卻相對存在,形成一種矛盾的對峙。對人生“有情”,就常和在社會中“事功”相背斥,易顧此失彼。管、晏為事功,屈、賈則為有情。因之有情也常是“無能”。現(xiàn)在說,且不免為“無知”!說來似奇怪,可并不奇怪!忽略了這個歷史現(xiàn)實,另有所解釋,解釋得即圓到周至,依然非本來。必肯定不同,再求所以同,才會有結果!……事功為可學,有情則難知!……換言之,作者生命是有分量的,是成熟的。這分量或成熟,又都是和痛苦憂患相關,不僅僅是積學而來的!年表諸書說是事功,可因掌握材料而完成。列傳卻需要作者生命中一些特別東西。我們說得粗些,即必由痛苦方能成熟積聚的情——這個情即深入的體會,深至的愛,以及透過事功以上的理解與認識。
以上論斷,是沈從文先生閱讀《史記》的心得,也是先生的夫子自道;而以之觀照李叔同的文章行止,亦頗為契合。剃發(fā)修行之前的大師,曾為以詩書畫印聞名于世的翩翩公子,曾為醉心于西洋文學藝術的留學生,也曾為嚴肅認真而又不失淳厚溫婉的藝術教師,身處俗世之中,自難免事功之累。然而,大師事事精熟,在其“事功”的每一階段都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贊之者或歸于大師不世出的才情,或指出其成功秘訣在于“凡事認真”四字。誠哉斯言!不過,大師以凡事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事功”之時,卻往往能夠做到投入而不沉溺,時時體現(xiàn)出面對“事功”的從容淡定,每每于入世中作出世之想,這正是大師超越于常人之處,也使其凡事認真的態(tài)度逐漸升華為一大境界。
李叔同告別塵世,遁入空門,時年三十九歲,正值人生中生活穩(wěn)定、事業(yè)有成的黃金時期。這一生命歷程的突轉(zhuǎn)由此引發(fā)世人的驚嘆和不解,進而求為解人。在諸多解釋中,以大師的入室弟子豐子愷先生的論斷最為后人認可和稱道。豐子愷先生將人的生活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物質(zhì)生活(衣食),二是精神生活(學術文藝),三是靈魂生活(宗教),李叔同由藝術升華為宗教,由藝術家轉(zhuǎn)入佛門,自是理所當然之事。周寧教授據(jù)此進一步推演出“弘一出家,真正的意義是從審美境界轉(zhuǎn)向宗教境界”的結論。上述解釋均不失其準確深刻,但稍顯不足的是,主要著眼于大師出家的過程和結果,對其原因分析不足,甚或存在以果為因的缺失。在我看來,大師之所以能夠毫無障礙地實現(xiàn)這一轉(zhuǎn)型,在于其生命深處的“抒情性”氣質(zhì)。李叔同一生歷經(jīng)僧俗兩世,由入世的杰出藝術家到出世的大德高僧,身份、境遇和體驗均產(chǎn)生了巨大變化,但在兩世為人的巨變中,亦有其不變之處,即為“有情”。
李叔同年少時即顯示出過人的才華,“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恍如草上霜”兩句,固然不脫少年人“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春沖動和浪漫感傷,但也表現(xiàn)出對于塵世不出己愿的超脫,作為大師生命深處的一點靈犀,以作日后的佛緣。奉母遷居滬上后,弦歌不輟,每以詩文遣懷,作品或富麗濃艷,或寂靜凄清,透過紛繁的濁世感受生命的悲涼,則為其要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南浦月·將北行矣留別海上同人》詞云:
楊柳無情,絲絲化作愁千縷。惺忪如許,縈起心頭緒。誰道銷魂,盡是無憑據(jù)。離亭外,一番風雨,只有人歸去。
溫婉細膩,蕩漾著少年人纖弱敏感的情思,頗具溫、韋花間之詞風,但出于作者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雖風流婉轉(zhuǎn),卻決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情之作。上海時期的李叔同,除與友人詩文唱和外,也寄情聲色,與歌女藝妓屢有交往,并因此產(chǎn)生了不少詩作。以卓世詩才沉浸于情場風月之中,既和當時上海社交界的文化氛圍有關,也源于李叔同有感于家國淪喪的幻滅情緒。
《夜泊塘沽》一詩作于回天津省親期間,詩曰:
杜寧聲聲歸去好,天涯何處無芳草。春來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新鬼故鬼鳴喧嘩,野火磷磷樹影遮。月似解人離別苦,清光減作一鉤斜。
越發(fā)孤寂清幽,有出塵之意。最具代表性的還是作于民元后的《西湖夜游記》一文,其中警句如:“歲月如流,倏逾九稔。生者流離,逝者不作,墜歡莫拾,酒痕在衣。劉孝標云:‘魂魄一去,將同秋草?!嵘烀#舌叭桓幸?。”該文連同此后相繼問世的《落花》、《月》、《晚鐘》等詩作構成一個精神序列:逐漸由個體生命的感傷,轉(zhuǎn)向?qū)ι举|(zhì)的啟悟,終于穿越情感的苦痛,獲得靈魂的慰安,實現(xiàn)了對生的執(zhí)著和死的絕望的內(nèi)在超越。看破了紅塵,參透了生死,藝術家李叔同的出眾才情也就升華為律宗大師弘一的無上智慧。然而,與其他杰出藝術家或大德高僧相比,李叔同又有其獨異處。出世之前的大師不忘“事功”,但其“事功”僅限于藝術。在大師看來,藝術的本質(zhì)在于追求有限中的無限,或曰通過有限追求無限;藝術的功效和價值因此也不拘于現(xiàn)世,亦關乎來世;不限于此岸,更指向彼岸。這樣,藝術既可以列入“事功”,又大大超越了“事功”,不斷接近并最終抵達宗教的境界,由“事功”化作“有情”。因此,盡管大師于“事功”成就卓著——為翩翩公子時以詩文名世,“二十文章驚海內(nèi)”;為留學生時學習西洋藝術,并粉墨登場,令人驚艷;為藝術教師時則以溫文爾雅的氣質(zhì)風度和教書育人的嚴肅認真,贏得廣泛尊重;其及門弟子豐子愷、劉質(zhì)平、曹聚仁等分別在繪畫、音樂、文學等領域取得的非凡成就,更為后人津津樂道——大師對其“事功”,卻是不求有功,也不以為功,而關注“事功”背后的“有情”。于是,大師以“有情”面對“事功”,甚至以“有情”取代“事功”,令“事功”也達到“有情”的境界。大師由入世到出世的生命歷程中,借助文章行止的“抒情性”實現(xiàn)了精神的內(nèi)在超越,通過藝術的“有情”超越了人生的“事功”,最終達到宗教的境界??梢姡瑢钍逋?,由藝術家一夕蛻變?yōu)樯耍贿^是在同一世界中的自由轉(zhuǎn)化而已,絕無難以棄絕的牽掛與障礙。
與此同時,李叔同尚有另一超拔之處,即在于出世之后仍念念不忘“有情”。大師奉母至孝,即令遁入佛門多年后,在慈溪金仙寺聽天臺靜權法師講《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地藏菩薩本生為無量劫中之孝女,一心向佛,以誠孝為功德,拔救墮入地獄之母,離獄生天。大師由此念及生母,當眾哽咽并涕泣如雨,以至舉座皆驚??箲?zhàn)爆發(fā)后,閩浙兩地淪陷,大師拒絕遷居西南之邀,身居險地繼續(xù)弘法,并手書“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之聯(lián)語,從中可見大師之真性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越塵世,太上忘情,固然是出家人追求的境界;但歷經(jīng)生命的苦痛之后,乃得“有情”之大愛。表面上看,李叔同未能盡脫俗世的悲喜,似乎功業(yè)未滿,但大師身上出世的“有情”,卻更見其對宇宙、對人間的大慈悲心。常有論者為大師的突然出世而扼腕嘆息,認為大師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驟然棄絕一切,作為藝術家不免留下才情未盡之憾。事實上,李叔同的才情并未因出塵而消遁,而是轉(zhuǎn)化為更高境界的“有情”,植入大師的靈魂深處。通過“有情”,作為藝術家的李叔同與作為律宗大師的弘一,實現(xiàn)了相互的融合與超越。“有情”的藝術承載著藝術家李叔同的非凡才智,“藝術”的有情則輝映著一代高僧弘一大師的無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