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人口學界首次提出建設“三型”社會理念,即我國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之后,還應該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人口均衡發(fā)展的主要內容,包括生育政策與生育意愿的均衡、生育率下降的性別均衡等。
從預測的勞動力供需情況看,自2016年起,勞動力市場將總體表現(xiàn)為供不應求的矛盾。勞動力缺口,到2020年將超過2000萬,而2050年在生育率為1.6的方案下將達到1.2億,在生育率為1.8的方案下也將達到8000萬。即使生育率調整到2.1,我國還將長期面臨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矛盾。
事實上,人口結構變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具有長期性。生育率下降是導致這種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而生育率水平是一個具有相當大慣性的變量,到2016年,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的矛盾只是一個長期趨勢的開始。
中國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選擇的空間并不是很大,選擇太高的生育率,將使人口總量永遠增長下去;選擇太低的生育率,會使人口老齡化加速。雖然計生部門考慮放開二胎政策,但調查稱中國一線城市夫妻月收入不足8000元,不敢要孩子。中國城市和農村居民因為經濟基礎、住房等現(xiàn)實條件,使自己的預期生育年齡推遲了2.1年。根據目前的政策規(guī)定,夫妻均為獨生子女的允許生兩個孩子。而調查顯示,目前在只有1個孩子的居民中,有56.4%表示希望有兩個孩子,實際上這些居民年齡偏大,同時出于家庭、健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很難在實際生活中生育兩個子女。而在目前未生育的相對年輕居民中,表示希望生兩個孩子的比例更低,僅為43.2%,再加上現(xiàn)實因素的制約,實際生育兩個子女的比例會更低。
這是因為“為了孩子而生活”。早在2004年底,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徐安琪主持的調研報告稱,0至1 6歲孩子的撫養(yǎng)總成本將達到25萬元左右,如估算到上大學等支出,則高達48萬元。
在美國,2009年出生的孩子長大成人需要花近25萬美元,確切地說是222360美元,比2008年出生的孩子高出近1%。在我國,兒童看護、教育和醫(yī)療花費是比2008年增長最多的,生活費用、交通費實際上也有所上升。根據孩子的年齡不同,普通中等收入的雙親家庭養(yǎng)育孩子每年需要6萬元到8萬元不等。從1 960年至2008年,中國養(yǎng)育孩子的總成本經通貨膨脹因素調整后增長了15%,這兩年可能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在現(xiàn)代社會,人口、經濟、社會需要協(xié)調發(fā)展,中國出現(xiàn)了“未富先老”的趨勢,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勞動力出現(xiàn)短缺。2009年,上海戶籍人口總和生育率為0.83,全球總和生育率為2.6,西方發(fā)達國家平均值為1.7;2015年全市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預計為28.1%,2020年將達到34.1%。如果任其發(fā)展,上海戶籍人口年齡結構失衡現(xiàn)象將日趨嚴重。為此,上海專門上調獨生子女父母獎勵標準,來消除戶籍人口年齡結構失衡。
經過30多年的計劃生育,中國人口發(fā)展正面臨—個新的歷史關頭。中國婦女平均生育的孩子數(總和生育率),已經從1970年的6個以上降低到2噼的1.7—1.8個,人口的年增長率也從E世紀70年代初的23‰降到2005年的6‰。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過快的老齡化進程很可能會成為現(xiàn)代化建設的另一個嚴重阻礙。在對人口發(fā)展過程和趨勢多方案反復模擬和測算的基礎上,《國家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報告》提出了在未來30年中,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應該維持在1.8左右、過高和過低都不利于人口與社會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的重要判斷。
因此,當中國人口實現(xiàn)零增長后,在充分尊重本人意愿的基礎上,生孩子也需提倡“規(guī)模效應”。有兩個及以上孩子的家庭可以產生“規(guī)模效應”。對子女眾多的家庭來說,孩子越多,每個孩子的花費就會越少。這樣的“規(guī)模效應”可以使每個孩子的花費節(jié)省22%。因為孩子們可以共用消費成本,衣服和玩具可以給弟弟妹妹繼續(xù)使用,可以大批量地購買食品及供孩子們使用的日常消耗品,這些者阿以降低成本。此外,學校和托兒所也應該給多子女的家庭提供優(yōu)惠政策,帶動人口生產的相關產業(yè)發(fā)展。
人口發(fā)展可以帶動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從短期的效果講,可以擴大內需、提升人口生命力;從長期的效果講,可以延長人口紅利,拉動我國經濟增長。這或許還需要效率更高的人口生產的出現(xiàn),才能帶來我國經久不衰的經濟增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