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職業(yè)生涯的起跑線上,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幄巨大的地圖,有著無數精彩的坐標,也有數不盡的岔路口。有些岔路口有標識,認清自我,辨識環(huán)境,少走彎路,便能贏得精彩。更多的岔路口沒有標識,甚至沒有任何痕跡,一不小心便會誤入歧途。
牛某、楊某同為女性,年齡相當,學歷相當,所學專業(yè)也相當,大學畢業(yè)先后進入同一家單位工作,后來同從業(yè)務部門轉到人力資源部門。20年后,牛某依然是一個主管,楊某已經是公司的高管了。我們不禁要問:“同樣是工作在一家單位的兩個人,差別咋就這么大呢?”
單從外在條件看,也許有人會為牛某鳴苦叫冤,說這就是職場“潛規(guī)則”的代表,舉出一系列的理由:可能她沒有后臺,沒有靠山,或者得罪了某個有權勢的人,或者沒有“站好隊”等等。至于楊某的平步青云,也許有人會想到她是否和老板有私交、有不為人知的家庭背景、使用了不正當的競爭手段等等。經過多年的觀察和了解,以上的疑點被一一排除。可以說兩人的起點幾乎一致,
“中途跑”的時候沒有人故意給牛某“使絆”,也沒有人給楊某“鋪路搭橋”,拼的都是個人的本事。換句話說,即便換一個環(huán)境,結局可能也不會有多大的差異。
我們無意排除外部因素和機遇對一個人的影響,只是針對這個案例,或者說她們可以代表兩種不同的職場風格,來探析是什么影響著一個人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站在職業(yè)生涯的岔路口上,我們又該如何選擇?
對待他人:處處設卡VS與人方便
設想一下,在工作中,一個笑臉相迎,真心誠意與人方便:一個冷若冰霜,陽奉陰違處處設卡,你愿意與誰打交道?估計對待前者,都會想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而對于后者,則避而遠之,惹不起還躲不起,甚至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針鋒相對。楊某就是前者,雖身為領導,但從來沒有“架子”,見誰都以誠相待。如果說有的人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裝出來的“笑面虎”,她卻用自己的一貫行動贏得了大家的稱許。一個人做—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奥愤b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當每一次你找她辦事她都竭盡所能,相信你終有被感動的一天。
也許是從來沒有受到過重視,也許是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郁悶,牛某總是喜歡擺出一副不是領導卻勝似領導的模樣,對找她辦事的人指手畫腳,這也不對,那也不好,這也不合格,那也要打回去重做。一件簡單的事情非得來來回回折騰好幾趟。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各種機會“教育他人”,整天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年輕人都不懂規(guī)矩…·-大家要么盡量不跟她打交道,要么不跟她廢話,實在不行就向領導反映。結果她不但損害了個人形象,連部門的服務也打了折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賬,日積月累,你說年終考核的時候能有人說她好嗎?晉升提拔的時候能有人想到她嗎?
處理事情:損人損已VS利人利己
我們可以將事情分為四種類型:利人利己、利人損己、損人利己和損人損己。毫無疑問,利人利己的事情我們一定要去做,而且還要多做;利人損己的事情要看情況做,看值不值得做,怎么去做:損人利己甚而損人損己的事情,一定不能做。所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么淺顯易懂的道理不一定能貫徹到每個人的行動中。有的人,事情本來可以做到利人利己,卻非要辦成損人利己,這樣覺得他人和自己的差距才能更大,自己的優(yōu)勢也才能凸顯。有的人甚至損人損己,在明知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還要置別人于不顧,為的是讓別人“永世不得翻身”或者“深陷泥潭”。牛某就是這樣的人,由于自己得不到重用,她便對于那些受到重用的人口誅筆伐,甚至暗箭傷人。明知道這樣會得罪他人,對己不利,但卻不惜代價“飛蛾撲火”。
利人利己也可以叫做“雙贏”。這是一種處事方式,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很多事情不是非得“你死我活”,思路一變天地寬。楊某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一定為他人謀利,并且不是簡單地“做秀”,大家對她的感激之情難以言表。她不僅贏得了人心,無形中也為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之路做了鋪墊。
應對未知:我行我素VS虛心學習
為什么有人后來居上,為什么有人笨鳥先飛,最關鍵的就是一種學習能力。楊某以前不是做人事工作的,但這并不妨礙她成為
名出色的人力資源管理者。虛心學習,謙遜的態(tài)度,讓她很快“轉型”成功。反觀牛某,僅僅局限于領導交辦的任務,
”耕耘”著一畝三分地,絕不越“雷池”一步,到頭來能力沒有任何拓展。當別人提醒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時,她卻覺得是在和自己過不去,是在打擊報復。
執(zhí)行命令:一成不變VS隨機應變
在某些人眼中,世界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老師、領導教我怎么做,必須雷打不動,照搬照抄,否則就是工作不認真,執(zhí)行不力,常掛在嘴上的是:“這是國家規(guī)定的”、“這是領導交代的”、“以前從來沒有這么做過的”……頑固得像塊石頭,推一步走一步,推兩步走兩步。別人都嫌累,她卻全然不知。牛某就是這樣,還標榜自己工作一絲不茍,勤勤懇懇。自己認為干得比誰都累,他人卻感覺她出的活比誰都少、添的亂卻更多。因為方向不對,干得越多,造成的損失越大。時間長了,摸清了她做事的方式,只能交給不需要動腦子的工作,給一個指令輸入,出一個輸出;給一個刺激,出一個反應。隨機應變是一種能力,是對一個人處事方式的考驗,也是一個人智慧的表現。楊某很好地做到了這點。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而且不讓人感覺到世故和做作。這背后除了個人的情商以外,與她平常注意觀察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不無關系,也是她發(fā)自內心樂于助人的體現。
面對責任:推諉逃避VS勇于擔當
有些人好像有一種天生的“免疫能力”,對于難辦的事情、有困難的事情,總是能找到各種理由遠離。他們給自己的工作劃了一個圈,圈內圈外界限分明。國外的事情永遠只做一個旁觀者,隔岸觀火,甚至唯恐天下不亂。對于圈內圈外的模糊地帶,總是試圖推向圈外,越遠越好。圈內的事情又劃了許多小國,分為可以搪塞的,可以敷衍的,可以拖沓的,最后只剩下不得不辦的,把自己圈定在這個小圈子里面。要想讓牛某多干點事,那無異于火中取栗。面對一件舉手之勞的事情,她卻已經想好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絕。時間長了,別說有人想找她幫忙,就是她應該做的事情也是能躲就躲,能避就避。在別人眼中,那就是一個“刺頭”,沒事別惹她。
楊某只將事情分為兩種: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能做的,不用說,無非就是多出點力,義不容辭。不能做的,又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通過想辦法可以解決的,不斷地想辦法、學習、實踐,慢慢地變成自己能做的。第二種是暫時通過想辦法也無法解決的,時刻掛在心上,等待機會成熟、條件允許的時候再做,實在不行,跟人家解釋清楚,幫人家出主意,給建議??傊?,只要是交給自己的任務,一定竭盡全力。久而久之,楊某承擔的責任也越來越大,領導對她也越來越放心。順理成章,楊某在職業(yè)發(fā)展道路上也越走越快,越飛越高。
牛某把圈越畫越小,殊不知這樣圈走了麻煩,也禁錮了自己。沒有了責任,也就沒有了機會。楊某把圈越畫越大,勇敢地承擔責任,把麻煩招惹進來,也把機會留給了自己。在職業(yè)生涯的岔路口上充滿了選擇,你選擇輕松,推卸責任,同時也就意味著你失去了很多成長的機會;你選擇奮斗,承擔責任,也許就在磨練中不斷成長。如果把職業(yè)生涯道路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先苦后甜,一種是先甜后苦,你選擇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