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梁漱溟:儒者為師

        2011-12-29 00:00:00康建偉
        中國教師 2011年9期


          學界稱梁漱溟先生為哲學家,梁先生說:“以哲學家看我非知我者”;[1]學人對梁先生的著作嘆服贊賞,梁先生說:“我很愿意拿我的人同大家相見,不愿意只拿我的書同大家相見?!盵2]梁先生是一個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本著自己的思想而行動的人,他不以“純學者”自居,要求學問必須同時在人格和事功上都有所表現(xiàn),正是這樣的心念成就了一位現(xiàn)代新儒學的開山人物,一位熱心于社會改進事業(yè)的社會活動家,一位秉承儒學思想興學樂教的教育家。梁漱溟主辦學校教育的經(jīng)歷雖不是他人生事業(yè)的巔峰,但我們還是能從中得以窺見其儒學思想落實在教育上時所展現(xiàn)出來的風貌。
          
          再創(chuàng)講學之風
          古人講學與近世社會運動合而一之。
          ——梁漱溟《憶往談舊錄》
          
          一個認真興教辦學的人,必在見識上有根據(jù)。
          梁漱溟先生在1917年,也就是在他24歲的時候憑一篇《究元決疑論》得到蔡元培賞識,并受邀到北京大學講授印度哲學。當時他對佛教具有濃厚的研究興趣,過的也是俗家佛教徒的生活,但同時接觸到了孔子學說。《論語》開篇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書里談到“憂”,卻說“仁者不憂”,與佛家的思路、氣象迥然不同。面對這兩種不同的思想,梁漱溟自己過著佛家的生活,卻主張社會大眾要過儒家的生活,并在北大闡釋和發(fā)揚儒家學說。1920年,梁漱溟以“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為題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做了系列演講,系里有一位叫陳亞三的同學聽后為之所動,于當年暑假回山東老家之際向其同鄉(xiāng)王鴻一先生講述了自己聽講的感受。王鴻一在民國初年曾任教育司長,在山東的教育界和政界頗有影響,他對當時學校與生活本身疏遠隔膜,僅僅做些知識傳授工作的教育風格十分不滿,親自主持了對山東省立第六中學的一系列改革。興學不光是個搭臺子的活兒,唱什么戲,怎么唱,是與搭臺子同等重要的事。王鴻一像梁先生一樣,也感受到了東西方思想的沖突,并苦求不得其解。他聽了陳亞三的講述后,決定專程到北京向梁漱溟當面請教。
          1921年夏天,在王鴻一的力薦下,濟南暑期講演會邀請梁先生再次講演“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這一題目。根據(jù)講演整理的同名論著也于當年出版,引起了極大反響。
          在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制造的文化氛圍中,梁先生所提倡的中國文化代表了世界發(fā)展的趨向,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能在新文化運動的潮流中站住腳,全在于它平實、細致和深入的思考,即便在90年后的今天,讀上三四頁,仍能感受到作者的坦誠和思考力度。該書將世界文化解說為三個系統(tǒng),認為西方文化以科學、民主為特色,以向前要求為其根本精神,中國文化是以自為調(diào)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是以反身向后要求為其根本精神。他從儒家的情志生活中提出“剛”的態(tài)度,將“剛”與“欲”相區(qū)別,認為一個是內(nèi)里充實有力,一個是拋荒自己、傾欹在外的假有力,提出要過一種“剛”的生活,以此保障國人在接受西方科學和政治時不致落入感情受傷、貧乏的境地。此書最后總結道:“孔子的東西不是一種思想,而是一種生活”,“要如宋明人那樣再創(chuàng)講學之風,以孔顏的人生為現(xiàn)在的青年解決他煩悶的人生問題”[3]。
          就在赴山東講學這一年的春天,梁漱溟也完成了個人生活方向的一個重要轉變。他在為一次有關宗教問題的演講補寫講詞時,“思路窘澀,頭腦紊亂,自己不禁詫訝,擲筆嘆息”[4],隨手取《明儒學案》,看到王東崖語錄中有“百慮交錮,血氣靡寧”八個字,頓時心驚,一種親切感貫徹周身,有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梁先生回憶說:“這不是恰在對我說的話嗎?”[5]于是斷了出家的念頭,決定過孔家的生活??准也煌诜鸾?,走的是認識人性、順導人性的路子,求的是在世間于身有親,知己知人,生命自然調(diào)暢。梁漱溟在生活上回到世間,憑此實現(xiàn)了人生問題與社會問題在儒學內(nèi)圣外王框架下的調(diào)和相通,更找到了把宋明人的講學跟近代的社會運動打成一片、合而為一的根據(jù),也埋下了他三年后告別北大知識分子生涯而赴山東辦學的思想線索。
          
          三次主持中學:替教育界打出一條路來
          中國現(xiàn)在應急作推進社會的功夫,此推進功夫就是教育,故可以說我們應大辦教育,大辦社會教育,以教育括舉一切建設,而教育則以社會教育為本位建立系統(tǒng)。
          ——梁漱溟 《思想領悟輯錄之六》
          
          出面辦學,成就事功,必在現(xiàn)實中有機緣。
          在梁漱溟講演“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四十多天里,王鴻一每天必到,恭敬聽講,解開了多年來困擾自己的難題,感到非常暢快。他認為既然問題已經(jīng)解決,就應該本著得出的見解在社會上成就一番事業(yè),于是請梁先生出面主持辦一個大學。“戲碼”有了,就應該搭一個更大的“臺子”,把這臺戲唱大。為了進一步說服梁漱溟,王鴻一與梁漱溟一起回京,請當時的總理靳翼青親自主持此事,解決學校經(jīng)費問題,并說服梁先生打消種種顧慮。但梁漱溟仍不能決斷,他有三個方面的顧慮,一是在教育人才不夠的情況下只能建成一所假托高名、空虛敷衍的大學,這樣還不如不辦;二是他覺得自己個人的資質(zhì)適合于做學問,若辦事必廢學,所以寧愿只做一名教員,由其他人來主辦,而由別人主辦又怕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三是當時已聚集的其他合作者在為學風格上與梁先生并不一致,若強合一起,他日便容易半途分裂,所以,不如現(xiàn)在就不參與辦學。
          最后,梁漱溟想到一個折中的辦法。他主張暫不成立大學,而先成立一個學會。學會是一個研究機構,通過學會結識那些立志好學、有成才潛質(zhì)但又被埋沒的青年朋友,把這些分散的學人聚攏到一起,為其解決生計和研究資料費用問題,使各個研究方向的學人相互補益資助,為將來成立的大學延攬、培養(yǎng)、準備人才。這就化解了梁先生的一個擔憂,既不耽誤個人的研究,又能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學會發(fā)展到相當程度后由學會辦大學,凡事通過學會決定,種種意見都經(jīng)由學會協(xié)調(diào),主持辦學的人就不會因為見解不同而傷和氣。梁先生認為交朋友就要互相信任,但在信任之前要下一番了解的工夫,學友們在學會中從事研究,兩三年后彼此在感情、志向和學問上都能相通,將來合作辦大學時一則辦事容易團結,二則趣味相投,內(nèi)部一貫,容易成就出一股新風氣。
          但學會也要有所依托,于是梁先生提議先成立中學部,學會中人同時擔任中學教員,他們所擔負的課時會少一些,以求個人有時間深造自得,教員數(shù)量會多一些,以共同分擔教學工作,同時學會也將吸收一些完全不擔任教職的人士同修共進。梁先生還在曹州開設重華書院,以使教員在教育青年之外,能夠彼此激勵,共同上進。三年后,曹州中學試辦高中部,為梁漱溟實現(xiàn)其設想提供了機緣。
          梁漱溟在曹州辦中學是在為成立大學做準備,所以他特別強調(diào)師生要形成一個朋友團體。他認為,“辦教育就應當是與青年為友之意”[6],學校要幫助青年人走路,不單是在知識技能方面帶領青年往前走,更要著眼于一個人的全部生活。梁漱溟認為,“教育應當是著眼一個人的全生活而領著他去走人生大路,于身體的活潑,心理的活潑兩點,實為根本重要;至于知識的講習,原自重要,然固后于此。”[7]梁漱溟主張著眼于生活的教育,很自然地就認可因材施教的理念。因為即使是教知識技能以幫助青年走路,也要就著每個學生的性情、品質(zhì)進行引導,所以,老師要對學生有真正切實的了解,而且要了解到方方面面,包括“體質(zhì)、資稟、性格、脾氣、以前的習慣、家庭的環(huán)境、乃至他心中此刻的問題思想”[8],這就需要不拘于師生身份而成為極親近的朋友。青年學生或墮落不要強,或自知要強卻因為人生問題而陷入苦悶,梁漱溟希望通過辦學與他們?yōu)橛?,使墮落的精神振奮起來,使煩悶的心情因獲得指點而變得充滿興致。
          
          梁漱溟將學校看做是一個交友的團體,由此,教學相長在他這里增加了新的含義,即辦學一面是與青年為友,另一面也是自己求友。梁漱溟坦誠地說:“學生社會固常不出墮落煩悶兩邊,便是我們個人何嘗能免于此?”“我們辦學實是感于親師取友的必要,而想聚攏一班朋友同處共學,不獨造就學生,還要自己造就自己。”[9]不管對于老師還是學生,“人生始終是有所未盡而向前走的,即始終是有賴師友指點幫助的”,[10]所以就要不滯于師生身份的限制,“學校的校長和教職員原應當是一班同氣類的,彼此相取益的私交近友,而不應當只是一種官樣職務的關系,湊在一起?!盵11]在梁漱溟心里,教育的事業(yè)就是把寬廣的人生大道推廣開來,師生的經(jīng)驗互相印證,先進接引后進。正如他所說:“辦教育就是把我們這一朋友團去擴大他的范圍——進來一個學生即是這一朋友團內(nèi)又添得一個朋友”,而朋友是相互支持著走生活之路的,“我們自己走路,同時又引著新進的朋友走路;一學校即是一伙人彼此扶持走路的團體?!盵12]本著求友交友的心來辦學,梁漱溟對家長做了允諾:不使學生“有什么說不出的痛苦”,“絕不致學生們有什么生理上的病態(tài)或心理上的病態(tài)而我們不知道?!盵13]在今天,這樣的承諾依然讓我們感動。
          將學校這一交友團體放到社會上來觀察,梁漱溟認為,“人不能交高尚的朋友,在社會上很難得到較好的地位,而自己趣味好尚不高時,也很難交得較好的朋友”,[14]所以他辦學著眼于“生命向上”,“朋友共勉”和“團體互助”三個方面。梁漱溟所強調(diào)的團體,應社會運動的形勢而產(chǎn)生,它既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黨派,也不是消遣閑情的舊式結社,而是社會上的一股實實在在的力量,特別具有過渡時代的特色。對這種團體的重視也表現(xiàn)了梁先生對中國國情的認識,他認為僅在見解或主義上求同,忽略人格,在中國不可行;同時,這也代表了梁先生對歷史潮流的見解:“由個人相交而成朋友的,這是老的方式,以后朋友的關系要發(fā)生變化,不單是個人彼此的關系”,“說朋友就是集團,是很多人在一起;或自己加入集團,或自己創(chuàng)造集團?!盵15]如果進一步聯(lián)想,毛澤東主持的新民學會為中國革命尋找同志、輸送人才,而梁漱溟主辦的學校里亦有很多學生長期追隨他從事后來的社會運動 (如李淵庭,終生隨從梁漱溟;如辦廣州中學時的徐名鴻、張俶知和黃艮庸,在曹州時就跟隨梁先生,辦勉仁中學時,他們也都是出面負責的人)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社會在尋找發(fā)展的動力時所具有的特點。
          要成就一個朋友團體,彼此自愿的意思就要多些。梁漱溟打算讓學生們負責零碎的校務,盡可能少地雇用校役。這樣,勞動成為了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勞動中的自理、共治就加強了學生共學、共進的態(tài)度。在梁漱溟的設想中,入學的人并不需要按照硬行規(guī)定的一個標準繳學費、膳宿費諸種費用,納費或不納費,納費多或少,由學生所在家庭量力出資,但不論怎樣,學校對學生的待遇沒有分別。在預算不足時,學校會向家長補收一些費用。這個措施也表明了入校求學不是來做買賣交易,而是彼此團結在共同的更大的志向之下。梁漱溟之所以做出這一設想,也是考慮到當時求學的成本越來越高,教育成了為有錢人服務的機關,普通家庭無緣享受教育。他在1923年,也就是接手曹州中學高中部的前一年,曾經(jīng)來這個學校做過一次講演,對經(jīng)濟制度的不合理提出了深切的責問:“教育家!你希望人人都受教育嗎?你果然是,你就應當先來改變這個制度?!盵16]一年后,梁漱溟已經(jīng)是曹州中學高中部的負責人,參照著自己正在著手的工作,他認為增進社會的平衡也可以先從開放教育做起:“根本上經(jīng)濟改正的要求我們自然很承認,但以為應先從發(fā)達社會上公共事業(yè),開放得容一般人在消費享受方面多有同等機會為入手一著;而這些事業(yè)中,尤以教育應當最先著手提倡?!盵17]梁漱溟先生的這一見解仍然是每一個求發(fā)展、求進步的社會必須要考慮的意見。
          1925年,梁漱溟在接手曹州中學一年之后退出了辦學活動,此后3年是他靜下來自修思考的時期。1928年,梁漱溟興趣有所轉移,開始考慮鄉(xiāng)bX4aYV1HC2DBwVlpSpAPy+ek/3ZJmQt7sSqOQ5/5/kw=村建設的事,并在廣州試辦鄉(xiāng)治講習所,他在此時接手了廣州省立第一中學的工作 (按照梁漱溟在1983年寫給廣東省立一中的前身即廣雅中學的信中說到,“我雖一度受任校長,實則由黃艮庸、徐名鴻諸友繼我負責者約略三年?!盵18])。梁漱溟接手廣州中學,是為了鄉(xiāng)治講習所得以發(fā)展,一來中學給th7tFt5lgPTgJVdcKWClm4p/U7Ri7qJ99atRgRabVmg=講習所提供地方,二來講習所教師和一中教師可以通用,這樣就可以節(jié)約人力資源。
          在曹州時,梁先生強調(diào)師生要成為一個共勉向上的團體,在廣州,他更強調(diào)要發(fā)揮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梁先生發(fā)現(xiàn),人們普遍把學生時代看做一個短期的預備時代,專門讀書,不做其他任何事情,這就使教育脫離生活而成為了單獨的一件事情。為了避免片面教育的弊端,梁先生希望在學校改革中打破學生的被動地位,最大程度地使用耳、目、心思、手、足,讓他們鍛煉出實實在在的本領。與曹州辦學的主張一樣,梁先生的改革措施注意打破學校與社會的隔離狀態(tài),包括減少校內(nèi)雜役,使學生在學校內(nèi)還能學習照顧自己的生活,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生發(fā)出對生活的興趣;減少學校職員,讓學生自己動心思照料公共事務;廢除貿(mào)易部而代之以消費協(xié)會,由學生自己經(jīng)營,學習做事。梁先生認可以班為單位的管理方式,比如,他提出一班要有一個廚房,由那一個班的同學自己去解決他們的伙食問題。每個班的班主任不任課,專門負責班級領導工作。梁漱溟注重老師與學生間的溝通,他倡導學生寫日記,一方面能讓生活有條理,另一方面通過將日記交給班主任,使班主任對學生有真切的了解。在學生的學習上,梁先生認為一面講一面聽的教授方法讓師生都很痛苦,他提出要減少上課時間,增強學生自修的工夫。
          在廣州時期,梁漱溟已經(jīng)不再像曹州時期那樣將中學定位為大學的母體,而是順應著學校的既有建制來做改革。此時的梁先生對師生關系有了新的見解:學校作為一個機構,要運行得順暢,就要有“體”,立起這個“體”,學校的事就有了“事體”。學校的“體”,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如何架構教職員與學生的關系。梁漱溟思考此問題的起點是:第一,避免學校分裂成治者與被治者;第二,學校與國家不同,在國家里,公民之間以法律為中介形成平等的關系,而在學校里,師長要對學生實行領導,這種領導基于成長的事實,是合理必要的,并不與法律下的平等關系相違背。梁漱溟期待的局面是先生領導下的學生自治,“在先生的領導中使學生自己能夠造成一種秩序,并且能夠維持他們自己所造成的這種秩序?!盵19]這表明了梁先生的教育思想,也展示了一種教育技巧。按梁先生的舉例,圖書館的規(guī)則盡可以由學生商量著定,經(jīng)過先生同意便可施行,若有違約者,則由大家勸誡懲罰。這樣就把管與被管的界限消融在共同向上的生活中了。
          梁先生一以貫之地反對“獨成一統(tǒng)”的教育,這一思想有其淵源。就像孔子講學思并進一樣,梁漱溟的哲學講身心互通。“心”是清明、自主、敞開的那一面,“身”代表無明、沉滯卻又是“心”的寄托和來源的那一面,身與心之間往復作用,最終使人的生命透露出自由的精神。但在這一過程中,“心有可能偏遠乎身而多枉動,身有可能偏遠乎心而盲動”[20],于是身與心都是亂動。偏于“身”所代表的“外”,偏于“心”所代表的“內(nèi)”,使身、心都得不到充分發(fā)展,梁先生的改革措施其實是糾偏。在缺少足夠自覺的教育活動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社會的人這一任務常常降格為按照社會的需要培養(yǎng)人,從而使教育落入到一種機械的工業(yè)生產(chǎn)的自我想象或自我定位中去。于是,教育就只是讀書,心枉動狂亂,卻于外不通,甚至受教育者漸漸無心,學生的生命最終成為無源之水。梁漱溟所做的一點努力,是要把教育活動嫁接到生活中去,以保證學生對生活、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1940年的時候,梁漱溟,這位曾經(jīng)的鄉(xiāng)村建設領袖,已經(jīng)涉足上層政治,成為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并且與諸友人成立了民盟。這一年,他在重慶創(chuàng)立了勉仁中學。
          在那個時候,國家的建制在支持教育發(fā)展的同時,也顯示出了弊端。梁漱溟對國辦教育的反省集中在校政公務化和教師職業(yè)化兩方面上。他認為,受學校行政化影響,“所謂中學教育宗旨,中學教育精神者,遂不得不空托于政府當局之法令規(guī)章;而策進中學教育之原動力,遂不得不落于政府中之教育當局。其如何改善之實際措施,遂亦不得不恃政府之法令規(guī)章以為之發(fā)起推行。則全國中學教育之改進生機,一向沉滯枯竭,陷于隱忍牽就之局?!盵21]這就是梁漱溟辦學所面對的新形勢。他對學校只是一個機關的現(xiàn)狀十分不滿,在徒有其表的教育過程中,學生學到的知識寡淺無根,知識技能無法落實到學生的生命自得之上,不能延伸到個人的生活和探索中去。這種教育造就出來的學人謀生無路,只能進入“輪回教育”的過程,在教育系統(tǒng)里謀職業(yè),于是更加重了教育的困境。教育行政化導致教育也要分工,在當時的學校,學生道德方面的教育由專門的“訓育”來負責,與教學分立,這樣的做法,一則容易流于空談,二則僅做些消極處罰,沒有切實的指引。在行政的架構下,學校與學生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疏遠,學生從學校畢業(yè)后,學校便與之毫無聯(lián)系。為治這些癥狀,梁漱溟將其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做了新的引申。他主張“訓育”不能單獨劃分出來作為一小部分人的職責,而要由全部老師合力負責。梁漱溟自己的學問多靠自覺,他本著自己的經(jīng)歷,也按照教育的規(guī)律,主張減少教學時間,倡導自修,并且實行導師制,導師名下的幾個或十幾個學生的全部生活是該導師負責的范圍,以此建立起親切相依的關系。學生畢業(yè)離校,學校要視其為自家子弟,多加指導,使其感受到有能夠依托的師友,不敢、不忍自墮其志。
          梁漱溟在廣州一中時期就開始反省學校與社會相脫節(jié)的現(xiàn)狀。在那一時期之后,他提倡將教育納入社會運動中來。本著這樣的理念,梁漱溟在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中設立村學、鄉(xiāng)學,實踐新型的政教合一。他有一個基本的看法:變革時代中的教育要有大教育觀,若不從中國問題出發(fā),不配合建設國家的事業(yè),就教育談教育是沒有前途的。在勉仁,梁先生從文化根源上分析了這一脫節(jié)的原因。他認為從西方引進的學校制度孤立于生活環(huán)境,主張學生的導師要與學生家長做長期不斷的交往,促使學生家庭以至鄉(xiāng)里關心學校。家庭是中國社會的基層組織,從家庭入手進而溝通學校和社會確是一個好辦法。在現(xiàn)代學校里科學成為學習的重點,學生的個性、品質(zhì)都要通過客觀化思維過程來展現(xiàn),如何將梁先生教育理念中全面的、道德的生活妥貼地與客觀的學習活動結合,是一個需要持久努力加以解決的問題。這一儒學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困境,也是梁先生辦教育的過程中不斷面臨的困境,這一困境是現(xiàn)代教育本身時時要面對的一個課題。
          梁漱溟的這三段辦學經(jīng)歷,雖然面對著不同的環(huán)境,但就他自身而言,卻有著一以貫之的思路,即以學校為交友上進的團體,依儒學做真實全面的教育。梁漱溟在曹州時就圖求“替教育界打出一條路來”[22] ,時至今日,這條路仍然需要我們繼續(xù)開拓。
          
          從教者的品質(zhì)
          現(xiàn)在的問題,是在如何才能使社會信得及。以我所見,這只有徹底的開誠布公,將一切曖曖昧昧遮遮掩掩的行為,根本鏟除。
           ——梁漱溟《朝話·開誠布公以立信》
          
          梁漱溟的辦學經(jīng)歷亦可看做是他將儒家學說與現(xiàn)代學校制度相結合的初步嘗試。從中可以看出,將這些嘗試堅持下來,對從教者個人品質(zhì)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們可以反推,當從教者自身的生命沒有方向和著落時,教育便僅僅流于形式上的應付,讓人覺不出好,但似乎也說不出壞,只是有種莫名的倦怠。
          梁先生作為一個教育者的首要品質(zhì)便是那種負責的精神。盡管在曹州、廣州的兩段教學經(jīng)歷不長,他卻是將其當做大事來做。正如他在1940年回憶說:“二十年來,吾儕朋友所致力者,鄉(xiāng)村工作而外,唯于此二事實不無一段心力萃乎其間”[23]??梢娝麑@兩段辦學的盡心盡力。梁先生對學校事務的負責又是從他對生命的關注中來的。他是一個認真過生活的人,而他的這種關注真實生命的風格,與他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分不開。
          梁漱溟在順天中學堂讀書時,曾與朋友結組自學,他們依每個人的短處取一字,互相稱呼,砥礪品格。梁先生的名字是“傲”,而這個“傲”,就是梁漱溟以道德自任的最初表示。以道德自任,如果沒有相應的智慧和力量跟進,后果終將不祥,一則會以責人為能事,由此維持以怨恨為底色的道德感,二則會在將理想浪漫化之后落于傲蕩,傲蕩之后落于頹唐??梢姡绻粚⒌赖陆⒃谧匀蔚幕A上,走不了多遠,那個道德自我就會崩盤。傲表示意氣高,但社會復雜,個人力不及處也多,所以多有悔意,如此反復,對人生便生了厭倦。梁漱溟少年時有過幾次自殺經(jīng)歷,并傾向于出世,直到確定過孔家的生活時,道德理想主義的向外傾欹,以及由之而來的傲,才被與眾生同在的慈悲心、平等心和正念無執(zhí)的清凈心所中和,同時,道德因為有現(xiàn)世的滋養(yǎng)和維持而更有力量。有了這個經(jīng)歷,梁先生不可能輕忽個人生活中的煩惱,不可能不重視學習過程中親師問友的必要。梁先生在實際教學中長期率領學生開展“朝會”的做法引起了我們的關注。梁先生認為,如果朝會做得好,大家一天的生活就會自然、溫和、奮勉。那一群學子,每天黎明即起,在晨曦中靜坐,將心情放平,梁先生會講講話,也許還會像孔子那樣請大家“各言爾志”。梁先生的講話非常見功夫,2009年,一位名叫唐宦存的勉仁學子在接受電視采訪時曾充滿懷念地說道:“梁先生可好啊,他講話講出來都是一篇文章!”朝會是一種儀式,能化解學校教育的刻板,使大家在共同的心靈覺照中了解別人、認識自己,從而情意相通。
          作為一位教育家,梁漱溟在辦學中看重社會對自己的評價,而這種看重又不是患得患失的那種。1924年,梁漱溟接手曹州中學,但當年寒假時就決定離開,原因是:開學未半年,馮玉祥揭國民軍旗幟,試圖推倒直系的曹錕和吳佩孚,而梁漱溟辦學的合作者王鴻一也參與此事,授意曹州鎮(zhèn)守使呂蘊齋揭出國民軍第五軍旗幟,響應馮玉祥的第一軍。當時的山東督軍鄭士琦屬直系曹吳一方,立即進兵濟寧,雙方大戰(zhàn)在即。梁漱溟說:“我所處地位乃使不得以我之簡單明了者與社會相見”。[24]為了表示他不卷入混戰(zhàn),保持教育者對天下為公的敬意,他決定離開曹州?!捌埩⑸聿恢敚刮崴珜б蕴栒偬煜抡卟粸槿怂?,則中國前途一線生機于是遂斬。故竊不敢不自愛也?!盵25]正是因為把心放得平正,從教者才在社會上獲得了聲望。
          梁漱溟是一位躬身儒家思想的教育家,儒家思想給了他一種為學、興學、立身上的“正”,也給了他一種韌性。梁先生第一次主辦學校教育是在曹州,可以說這次辦學并不順利,除了遇到軍閥混戰(zhàn)之外,他還談到世人“既不解我為什么來曹,則看我亦不過來曹就食”。梁先生怎么度過這次“職業(yè)危機”呢?
          他寫信向友人講述離開曹州的原因時,對“來學不往教”的古訓頗有感觸,“蓋此學與傳習知識技藝者異,只是一點極簡單的意思,并無許多新奇巧妙道理可說。而要在受教者懇到誠切,鄭重以聽,則尋常一言半語可以受益。否則縱有好道理只成兒戲,且絕其此后領益之路也?!盵26]梁先生認為自己因為“往教”而自取其辱。我們今天來品味“來學不往教”的古訓,發(fā)現(xiàn)其中還有一種“不好意思”的心情,這個“不好意思”正有著對生命的敬。梁先生是具有儒家氣派的,他并沒有將反省的重點放在世人一面,而是反求諸己,閉門思過,并在生命的深處逼問出自己生命的外傾和自身作為的不切身、不篤實:“且說個犧牲,正是有所圖,暗中有鬼而不自知。以是明明曉得自己生活沒路子,無把握,而有此一股假正氣在,竟不知回頭。”最終得出結論:“自己未調(diào)服自己,而習氣作怪,胥不由己。當此之時萬萬說不上出頭作事,必須自家心里清明作得主,方才有話可說?!盵27]這是典型的儒者的反省,將外在的困難暫置一旁,通過調(diào)整生命的節(jié)奏獲得重新應對的方式。直到晚年,梁先生的日記中仍有許多這樣的反省。本著此種精神,梁先生不可能不在教學中注重個人在安頓生命上的工夫,可以說,在梁先生這里,因著那恒常的品格,成就出一種韌性,對他而言,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始終是合在一起的,并沒有分裂開來的痛苦。
          
          梁漱溟說自己一生有志業(yè)而無職業(yè)。教書不是職業(yè)嗎?是。但當把講學、辦學與更廣大范圍的社會改進結合在一起,與人的無盡無休的生命追問聯(lián)系在一起時,他在教學的“成就感”之外感受更多的是自己的“成長感”,這更像是一種生命的修行,而修行是志業(yè)而非職業(yè)。
          
          附錄一:梁漱溟論教育
          辦法不是在說服,辦法還是在養(yǎng)成。
          ——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
          今后社會之漸歸于社會本位的組織,大勢昭然。如是則不能不倚重多數(shù)個人,各為社會之有力的參加,而教育于是乃成大問題——如何能為最經(jīng)濟而有效的教育設施,以滿足此社會需要?吾信其必為依桑戴克以及諸家所為成人學習之研究,而統(tǒng)盤籌劃以建立一個教育系統(tǒng)是已。今之有社會教育、民眾教育、成人教育,紛然發(fā)達于學制系統(tǒng)之外,極見其不經(jīng)濟者,正以未能從頭統(tǒng)盤籌劃之故耳。
           ——梁漱溟《社會本位的教育系統(tǒng)草案》
          
          附錄二:評價梁漱溟
          鉤玄決疑,百年盡瘁,以發(fā)揚儒學為己任。
          廷爭面折,一代直聲,為同情農(nóng)夫而執(zhí)言。
          ——馮友蘭
          他獨能生命化了孔子,使吾人可以與孔子的真實生命及智慧相照面,而孔子的生命與智慧亦重新活轉而披露于人間。
          ——牟宗三
          參考文獻:
          [1][20]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6、633.
          [2][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546、539.
          [4][5][14][15]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699、699、59-60、59-60.
          [6][7][8][9][10][11][12][1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四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777-779.
          [16][17][19][2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四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733、783、860-868、783.
          [18][2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八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92、61.
          [2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六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60.
          [24][25][26][27]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八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96-100.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責任編輯:譚燁)

        国产人妖在线免费观看| 超碰97资源站| 国产山东熟女48嗷嗷叫| 欧美色资源|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久久| 人妻精品在线手机观看| 超清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 女同亚洲女同精品| 亚洲区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日产桃色精品久久久|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 人妻在卧室被老板疯狂进入国产| 极品av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国产三级国产|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免费|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国产又粗又黄又爽的大片|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免费看三级黄网站|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视频|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 国产九色AV刺激露脸对白|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天天做天天摸天天爽天天爱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 日本五十路熟女在线视频| 久久99天堂av亚洲av| 午夜福利啪啪片| 亚洲午夜无码AV不卡| 少妇高潮精品正在线播放|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国产第19页精品|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精品| 日本区一区二区三视频|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少妇高潮喷水xxxxxxx| 在线国产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