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夏萍
(廣州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廣州,510850)
對紐約時報有關拉薩“3.14”事件系列報道的傾向性分析
方夏萍
(廣州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廣州,510850)
在此選取紐約時報對拉薩“3.14”事件的系列新聞報道為語料,對報道中的指稱語、轉述話語以及選擇性報道進行批評性語篇分析,揭示報道中存在的對中國不公正報道的現(xiàn)象。
新聞報道;批評性語篇分析;傾向性
2008年3月14日,在中國拉薩地區(qū)發(fā)生了嚴重的暴亂事件,許多不法分子打著和平示威游行的幌子進行打、砸、搶、燒等破壞活動,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該事件發(fā)生后迅速引起了國外新聞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并導致了較大范圍的反華活動。對此,中國政府譴責西方部分媒體的報道對中國存在偏見,誤導了西方民眾。以下選取紐約時報這一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媒體對此事的系列報道作為研究語料,運用批評性語篇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進而印證了關于西方部分媒體的報道的確存在對中國不公正報道的觀點。
批評性語篇分析,簡稱CDA,其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旨在研究語言是如何調節(jié)和表征對世界的不同觀點,從而揭示語言并非僅是一種客觀的傳播媒介,同時也是社會控制和權力關系得以實現(xiàn)的一種重要手段。標榜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自然成為了批評性語篇分析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
新聞報道強調其基本原則和宗旨是客觀、透明、中立。但是“任何一條新聞都或多或少地表現(xiàn)出一定的傾向性,所謂傾向性,是指新聞媒介或明或暗表現(xiàn)出的特定的政治立場,也指記者通過新聞事實暴露出來的思想傾向”[1]。近年來國內有許多學者對新聞的傾向性做了相關的研究,如陳中竺,徐濤、賈麗莉,宗世海、劉文輝等[2-4],他們的研究大多采用不同的新聞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道為語料進行對比分析,在此嘗試以同一家媒體對同一事件的系列報道為語料,即紐約時報從3月14日至4月14日就拉薩“3.14”事件展開的一系列相關的新聞報道,共計30篇約3萬字左右,作為本研究的原始語料和例證。在批評性語篇分析的理論框架下,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新聞的指稱、轉述話語以及選擇性報道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揭示新聞媒體中存在的傾向性。
指稱語是人們日常交際中普遍用到的詞語,而在新聞報道中對相關新聞人物或事物的報道更離不開指稱語。宗世海、劉文輝指出“分析新聞事件的主角及相關人物的指稱可以發(fā)現(xiàn)新聞媒體的褒貶意圖和傾向性”[4]。
在紐約時報報道中對達賴的指稱,除了用“DalaiLama”這一中性指稱外,還常加上一些確定性描述語進行補充說明。這些確定性描述語主要可以分為三類:(1)直接承認并肯定達賴作為西藏人民精神領袖的地位,如:spiritual leader of Tibetan Buddhism,Tibetan spiritual leader,the Tibetan Buddhist leader,the exiled spiritual leader of Tibetan,Tibet's spiritual leader in exile等;(2)強調他是和平的象征與化身,如:NobelPeacePrize winner;(3)轉述中國政府對他的譴責,如:splittist和terrorist等。值得注意的是,記者在轉述中國政府對達賴的譴責時,有時并不是整句直接引用,而是在間接引述中把中國政府對達賴的稱呼或譴責如“splittist”加上引號。Bell認為這是直接引語的一種,它清楚表明報道者欲與引語保持距離,暗含不贊成、懷疑或反對的態(tài)度,引號的作用相當于“所謂的”(so-called)[5]。通過上下文和語境我們認為語篇中出現(xiàn)的這種情況的確是暗含了報道者對這些指稱持反對的態(tài)度。
紐約時報對新聞的另一主角——中國政府一方的指稱則更加多樣化,有時用“Chinese government”,有時用“governing Communist Party”,有時還用“authorities”,其中用“China”進行指稱的居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語篇中多次出現(xiàn)了用“Beijing”指代中國政府或中國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語言學中稱為提喻(synecdoche),是指用事物一部分的名稱來指代整個事物。在這種新聞主角雙方關系比較緊張對立的時刻,該新聞媒體用“Beijing”來指代中國政府或直接指代中國,其實是別有用心,它有意選擇該指稱來影射中國政府的“獨裁統(tǒng)治”。
紐約時報在所有的語篇中對藏族人民大多采用“Tibetan”這一指稱,但是在多數(shù)語篇中,記者并沒有采用“HanChinese”來指稱漢族人民。經(jīng)統(tǒng)計,在30篇報道中,“Han Chinese”或“the Han”只出現(xiàn)27次,其中13次集中出現(xiàn)在“Unrestin Tibet Exposes a Clash Of Two Worlds”這一篇報道中。而在其它大部分報道中記者直接用“Chinese”來指漢族人民或直接用其與藏族人民相對應。這一做法顯示出記者有意把藏族人民從中國人民中劃分出去,從而表明記者支持西藏獨立的立場。
可以看出,紐約時報的新聞編輯者通過對新聞事件的主角及相關人物采用某些具有傾向性的指稱語,有意丑化中國的形象,表達該媒體支持達賴、支持“藏獨”的立場。
表1 轉述話語的偏利傾向性分析
轉述話語(reported speech)是指直接或間接轉述原說話人的話語。根據(jù)語料中轉述話語對新聞主角雙方某一方有利的傾向,可分為兩大類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我們把擁護藏獨,支持達賴,哭訴藏族人民的不幸生活,描繪動蕩不安的景象,直接或間接轉述達賴的講話以及國內一些反藏獨分子偏激的言語等轉述話語視為對以達賴為代表一方的偏利,用A表示;而將敘述暴動分子打、砸、搶、燒等行徑,敘述無辜喪生的普通民眾,表達中國政府領導人和外交部相關人員對該事件的表態(tài)以及人民民眾對該事件的憤慨和譴責等轉述言語歸為對中國政府一方的偏利,用B表示。轉述話語的偏利傾向性在各語篇的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為討論方便,我們把文章按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編序,分別用1~30等序號加以標示。
從表 1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 A的總比例(38.1%),即對達賴喇嘛一方偏利的轉述言語,明顯多于B的總比例(16.2%),即偏利于中國政府一方的轉述言語。其中有4篇報道竟然完全沒有轉述有利于中國政府一方的內容,但是轉述對其不利的信息在報道中所占的比例卻頗高,分別是57.5%、40.8%、55.6%和57.9%。并且是紐約時報給兩篇新聞報道擬了兩個形式相同而內容相對立的標題:Dalai Lama Condemns China For Suppressing Uprising in Tibet和China Premier Blames Dalai Lama for“Appalling”Violence in Tibet,在表中的序號分別為4和6。從4和6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上我們可以看到題為“達賴喇嘛譴責中國政府”的報道中的轉述言語偏向性的比例,A為44.8%,B僅為7.1%,但是在題為“中國總理譴責達賴喇嘛”的報道中,B為17%,A為36.1%,遠遠反超B的比例。這種巨大的反差顯示了紐約時報的不公正,它給了達賴一方充足的控訴空間并且給他們大量申辯的機會,相比之下,給中國政府一方控訴和反駁的機會卻很少。
由此可見,記者完全可以利用轉述話語“客觀性”的光環(huán)來掩蓋他對事件的不公正報道,因為人們往往忽視了轉述話語是記者為了傳達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而主觀篩選出來的。正如Volosinov所言:“有些看起來雖然是轉述話語,但實際上它是經(jīng)過預先調整了的。轉述話語的主題也是經(jīng)過預先選擇和處理的?!保?]記者利用他對新聞信息報道的選擇、取舍和圖解的權力,把其所在媒體及個人的偏見與價值觀傳達給讀者。
新聞事件一般由多個相關事實構成,而新聞報道往往都只是選擇性的報道。選擇性報道指的是記者根據(jù)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套路,有目的地選擇最能代表其所在集團利益的某些相關事件進行報道。宗世海、劉文輝指出:“從報道的選擇性(是否報道某事實)可以看出新聞主體的傾向性:選擇哪些事實來報道,本身就隱含著、體現(xiàn)著某些觀點和傾向。”[4]
在分析語篇中我們注意到,紐約時報對3月14日發(fā)生在拉薩地區(qū)暴動分子的破壞活動這一主要信息的報道比較少,或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或強調其信息轉述自中國政府的官方新聞媒體,大大降低其可信度。我們發(fā)現(xiàn)紐約時報直到3月18日才重點報道了在暴亂事件中有五名女孩無辜喪生的事實,時隔“3.14”事件已14天,而該媒體的多數(shù)讀者在期間已根據(jù)紐約時報之前不公正的報道對該事件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看法。此外,紐約時報選擇的背景事實多為描述西藏人民的抱怨與哭訴,強調中國軍隊大批進駐暴亂地區(qū)和世界各地“藏獨”分子的示威游行等,勾勒出一個“專政”的國家形象和以達賴喇嘛為代表的一方的“正義”形象。相比之下,借中國政府或中國官方媒體之口對中國的正面報道和揭示“藏獨”破壞活動的報道則顯得蒼白無力。
語言是構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而新聞語言則肩負著構建公眾意識形態(tài)的重任,所以媒體報道的公正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眾對事實的判斷。紐約時報選擇報道大量傾向于支持達賴一方的背景事實,而對不利于達賴一方的主要事實卻選擇簡略報道和推遲報道,導致新聞媒體公正性受損,公眾也因此會受其誤導。
眾所周知,新聞的核心是公正、對新聞主角雙方不偏不倚。但是通過對紐約時報關于拉薩“3.14”事件的系列報道的分析發(fā)現(xiàn),該媒體的新聞編輯者從標題到指稱語都使用了帶有個人偏見和價值觀傾向的詞語,而貌似公正的轉述話語和相關事實的報道經(jīng)過記者的篩選后也成為了媒體宣傳其觀點立場的工具。研究的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分析顯示,紐約時報圍繞該事件展開的新聞報道出現(xiàn)了嚴重偏袒達賴一方的情況,違背了新聞的公正性原則,導致出現(xiàn)了對中國不公正的報道。
[1] 夏瓊.新聞評析原理與實務[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2] 陳中竺.語篇與意識形態(tài):批評性語篇分析——對兩條罷工新聞的分析[J].外國語,1995(3):42-45.
[3] 徐濤,賈麗莉.轉述話語背后的意識操控——對兩篇新聞報道的批判性話語分析[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7(1):42-50.
[4] 宗世海,劉文輝.小泉參拜靖國神社被判違憲新聞報道的傾向性分析[J].外語教學,2007(6):1115.
[5] Bell,A.The LanguageofNews Media[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1.
[6] Volosinov,V.N.Ma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New York:Seminar Press,1973.
H313
A
方夏萍(1982-),女,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語篇研究與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