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藍凱莎玲:
中國商人:您對電影的理解是什么?電影作為文化產業(yè)投資,您認為其運行之道和其他商業(yè)投資有何異同?
藍凱莎玲:我眼中的電影是人生故事,是將一個人的生命、生活和思想融入在大銀幕上與觀眾分享,能否打動觀眾,在于導演的創(chuàng)作功力,為劇本加料,打開觀眾的心門,使其進入電影中的世界,理解電影所傳達的情感和思想,最終產生共鳴。
電影作為一門生意,不同于其他投資,影片一定要對觀眾說真心話,惡搞的作品在大陸市場只能走向死胡同。
中國商人:從《畫皮》到《倩女幽魂》,泰吉影業(yè)復制了魔幻題材的電影成功模式,后者更是未映先紅,在選擇題材方面,泰吉影業(yè)針對市場有什么獨到的偏好和見解?
藍凱莎玲:盡管投資的合作伙伴有著各自的利益訴求,但泰吉的投資原則始終是以市場為導向,樹立品牌形象,穩(wěn)中求勝,在投資同一類型的電影時,要有不同的地方去吸引和贏得市場。
我在當初加入投資《畫皮》時,正是看到了魔幻題材電影在大陸市場的空白,影片在上映短短一周內就取得過億票房。泰吉深知“東方新魔幻”題材的市場潛力,但我沒有乘勝追擊的投資拍攝《畫皮2》。審時度勢電影市場,當時國內進口的同類魔幻題材影片已經很多,應將經典與魔幻相結合,遂宣布主控翻拍《倩女幽魂》。僅在籌備前期已為影片砸下重金,而當《倩女幽魂》在上海低調開機時,泰吉的海外賣片計劃早已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
我積極與多位海外片商接洽,來自各地的片商表現(xiàn)出對該題材的濃厚興趣,由于此前徐克版經典《倩女幽魂》在亞洲和歐洲的知名度,在新版電影沒有確定演員時,海外市場就已經有了保障。
中國商人:專業(yè)的檔期意識會促進電影工業(yè)的良性發(fā)展,在打造《畫皮》的票房神話時,檔期和排片對電影的票房有怎樣的影響?而新《倩女幽魂》上映6天便以7300萬的成績成為春季檔期新冠,觀眾人次超過207萬,成為4月首部破億華語大片,您對未來影片的票房預期如何?
藍凱莎玲:檔期的選擇對于影片的票房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一般情況下一個檔期里票房最高的是節(jié)假日的當日或當周,電影內容最好與檔期主題相關,而且同一檔期里,過多電影的競爭也會影響票房。
《畫皮》的票房成功首先來自于優(yōu)良的制作,另外當時檔期正好趕上了奧運,沒有很多大片競爭,所以在六天里票房才能破億。我對未來《倩女幽魂》的票房充滿期待和信心,希望更多的觀眾能到電影院感受兩段罕見的真愛,讓浪漫的愛情和魔幻的畫面陪伴觀眾度過美好的假期。
中國商人:在電影投資領域,您認為有哪些可以借鑒的普遍規(guī)律和盈利模式?
藍凱莎玲:我認為基本的電影投資定律是海外市場主要是以題材吸引票房,亞洲市場則更多的是看演員的票房號召力。
中國商人:您認為中國目前電影投資行業(yè)的贏點和難點在哪里?
藍凱莎玲:我認為一定要用投資股票的專業(yè)眼光和冒險精神去制作電影,對其發(fā)展走勢持續(xù)關注,使其全程受控,包括前期的預算、中期的拍攝以及后期的宣傳和發(fā)行,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
電影投資的贏點來自于三個要素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即劇本的故事可以打動觀眾、導演的表達手法可以將故事的主題思想和故事脈絡準確完整地傳達給觀眾、投資方的資金實力可以支撐大明星和大導演的費用開支,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劇本的故事不好,光有強大的資金是無法拍出好電影的,也不利于后期的電影發(fā)行且破壞公司的品牌形象,最終產生一個惡性循環(huán)。如今我看劇本已經有了專業(yè)的敏感度,可以確定是否會打動自己并滿足發(fā)行商的需求,是否符合自己所熟知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