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曉勇
黨報輿論監(jiān)督類新聞采寫難,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很多記者都遇到的問題。如何破解?近年來,筆者每年都留意采寫幾篇輿論監(jiān)督類新聞,個中體會便是:學會“旁敲側擊”。
《八個部門管不住兩條狗?》是筆者根據江蘇省泰州市當地通訊員提供的線索采訪的一則社會新聞。泰州當地一個小區(qū)的居民反映,小區(qū)附近的企業(yè)養(yǎng)了兩只狗,每到深夜十一二點鐘,清晨三四點鐘,狗就狂吠不止,嚴重影響居民們的休息。他們向派出所、環(huán)保局等多個部門投訴,但沒有一個人來過問。按常規(guī)的采訪路徑是“找相關部門,問他們有沒有這回事,如何解決”。這樣的采訪,相關部門因為知道媒體已經關注,一般都會說,“我們了解情況,該是我們管的一定管”等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好像是解決了一個問題,但“門難進、事難辦”的現象還依然會存在。
于是,筆者在以記者身份采訪后“打破常規(guī)”,以投訴者的身份與8個似乎能管該管此事的單位和部門進行了電話聯系。各個部門是你推我、我推他,找出各個理由來搪塞。就這樣推來推去,就連記者也沒了主意。依然受著犬吠之害的村民們問記者:8個部門難道就管不住兩條狗?根據以投訴者身份與8個部門的電話聯系情況,我進行了實錄。報道刊登后,當地相關部門非常重視,迅速進行了調查解決,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批評教育。
很明顯,隱性采訪的獨特作用在于它能突破采訪環(huán)境的封閉性和事實本身的隱蔽性,一針見血地抓住問題的實質,向受眾推出有血有肉、實實在在的新聞。毫無疑問,隱性采訪的這種獨特作用是顯性采訪無法可比的。
好多時候,有些記者采訪輿論監(jiān)督類新聞時,會抓住事件的現象,單刀直入地問采訪對象“我們覺得你有些地方做得不對,你是否覺得哪里錯了”“我們查找了法律、咨詢了律師,說你們的做法與法律法規(guī)不符”等等話題。這些敏感性問題一旦拋出,采訪對象會很防范,有時甚至會激怒采訪對象,往往會采取少說、不說的態(tài)度,有的甚至會與記者對抗起來,采訪難自然形成。
2010年8月底,筆者參與采寫《20萬人重復參保擊中醫(yī)保體制軟肋》。材料來源于江蘇省泰州市相關部門的一份匯報材料,宏觀介紹了當地推行城鄉(xiāng)醫(yī)療保險體制一體化建設的情況。幾頁紙、數千字的材料里,關于重復醫(yī)保的文字僅有40多字,“在對參保者的信息比對中,我們發(fā)現了重復參保的現象,初步統計重復參保20萬人,公共財政重復補助2000萬元”。
城鄉(xiāng)一體化,首先是社會保障一體化。重復參保無疑擊中了現有城鄉(xiāng)醫(yī)保體制分割管理的“軟肋”,既讓醫(yī)保的公平性飽受質疑,又增加了財政負擔,更不利于城鄉(xiāng)統籌發(fā)展。必須打破身份限制,盡快建立沒有城鄉(xiāng)差別的一體化參保體系和統一、高效的醫(yī)保信息管理系統,讓“城里人”和“農村人”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這應該是關系到數億人的大事,是“總理所想的事情”。
經過思考后,我擰出“重復參保20萬人,公共財政重復補助2000萬元”這一個細節(jié),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采訪了泰州市及相關市縣社保、衛(wèi)生等數十個部門,掌握了第一手的資料。采訪對象都非常配合,他們幾乎都反映,這樣的情況,全國普遍存在,并說目前很難有好的辦法來解決,潛在的意思是只能“聽之任之”。我不經意間會多問幾句,他們也都能詳細地解釋,提供相關數據和事例。明明看到制度缺失、公共財政被侵占,卻視而不見,很值得反思?,F象、原因、解決的辦法等,都一一在一個地級市范圍內得到了解。
《20萬人重復參保擊中醫(yī)保體制軟肋》刊登后,引起多方關注,省有關部門進行了調查,相關評論不斷,新華社“新華視點”也對類似事件進行了綜合報道。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部分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也對重復參?,F象予以關注,并提出社會保障城鄉(xiāng)一體化的建議。
記者在采寫輿論監(jiān)督類新聞時一定要注意,盡量不要觸碰當事人的傷口,要能夠推心置腹地與他們交流,取得他們的信任。有時輿論監(jiān)督類新聞定性很難,如果記者采訪時一開始就扣上一個什么帽子,采訪對象大多會很不配合。
2003年2月底,江蘇省泰州市當地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即將開工的高港區(qū)銀杏苑小區(qū)征地拆遷后遇到一個棘手問題,工地上的13棵百年古銀杏樹無法處理,開發(fā)商決定花近20萬元移栽這些百年古銀杏。
在一般讀者看來,花巨資移栽古銀杏應該是件好事。然而,閱讀這篇報道時,我注意到“移的是百年古銀杏”。據了解,移栽某些樹木是需要經過相關部門審批的。于是我想:移百年古銀杏需不需要審批?我努力想從文章中找到相關信息,但文章只字未提。當天下午,我與泰州市園林綠化監(jiān)察隊取得了聯系,向他們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他們對此事也十分關注,并告訴我:根據城市綠化條例,移栽百年以上的樹木均需審批。那么,開發(fā)商有沒有履行相關審批手續(xù)?
在隨后的一個雨天,我來到負責古樹木遷移審批的高港區(qū)建設局城建科。當然,為了采訪順利進行,我并沒有對此事作任何評價,而是就“花巨資移栽古銀杏”這一事實進行了詳細了解,從采訪中我得知“開發(fā)商沒有履行相關審批手續(xù)”。采訪對象覺得花這么多錢移樹應該是一件好事,滔滔不絕地談了很多,還把設計規(guī)劃、圖紙等都拿了出來。就這樣,我得到了較為詳盡的采訪內容。同時還了解到,應該做好古銀杏樹遷移工作的,并不是房地產公司,而恰恰是當初與房地產公司簽訂房地產開發(fā)協議的區(qū)建設局。
“有法必依”,是許多職能部門的承諾,可根據相關法律,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這是一起違法行為,作為職能部門和合作方的建設局卻“有法不依”,個中原因耐人尋味。根據采訪,我寫成了《13株百年古銀杏該不該這樣“移”》,當地政府迅速對此事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