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蕭
河南省日前發(fā)布《關于促進農民進城落戶的指導意見》,將放寬進城農民落戶條件,凡在鄭州連續(xù)工作滿2年的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準予在就業(yè)地落戶。因《意見》沒有提出具體操作細則,引發(fā)網民熱議,不少人擔心進城后如果無法扎根,就沒有了退路。
隨著農民工進城務工數量的增多,各地近年來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或措施,降低入戶城市的門檻,鼓勵農民工落戶城市。應該說,這些舉措的本質是好的,傳遞出城市對外來農民工的人文關懷,也體現了城市接納農民工的氣度和胸襟。然而,相比較擁有“城里人”身份的虛榮感,絕大多數農民工還是保持了應有的警惕和疑慮,這種來自生命本能的換位思考直指最現實的環(huán)節(jié)——農民工進城后能否真的像城里人一樣,就業(yè)、住房、社保、醫(yī)療、子女就學等等基本保障全部具備,否則,落戶城市到底有什么用?
外來農民工進城打工,倘若一切保障能夠到位,對于城市出臺的各種關于農民工進城落戶的舉措將大加擁護和贊賞?,F實的情況是,眾多農民工在外打工,子女只能留在農村就學,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迫使”大量農村孩子成為留守兒童。農民工即使加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保險,在城市看病也只能回戶口所在地報銷部分費用,相比城里人的社保報銷范圍,其優(yōu)越性和距離感不可同日而語。因此,面對形形色色的鼓勵農民工落戶城市的政策,最關鍵的一點在于,政策的制定者是否真正替農民工想想進城后的狀況,如果進城后連最起碼的生存條件都不具備,恐怕進城落戶還不如做個實實在在的農村人。
鼓勵農民工落戶城市的政策總體上具有進步性,可以讓農民工從“農村人”轉變?yōu)椤俺抢锶恕保M而對城市擁有歸屬感,真正融合于城市,對于加快城市建設的步伐也有一定的推動力。筆者認為,對于城市鼓勵農民工入戶的政策不可一味夸大其優(yōu)點或好處,而應該理性地公布落戶的具體細則,比如農民工最關心的住房、就業(yè)、社保等問題能否落實,比如進城落戶后土地是否由政府收回,是否有相應的優(yōu)惠措施等等。只有真正處心積慮地為農民工著想,完善各種基本的保障措施,農民工“落戶城市”才不會是一個美麗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