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迅速推進,“民工荒”現(xiàn)象愈發(fā)凸顯,盡管“民工荒”的實質在于“民工貴”早已成為各方的共識,但在通脹高企和關注民生的兩難博弈中,這一問題的解決前景不免更加撲朔迷離。
在各個行業(yè)普遍存在的“民工荒”現(xiàn)象中,餐飲業(yè)從業(yè)人員的極度匱乏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其他城市,無論是高檔酒樓,還是普通餐館,招工啟事赫然可見:招領班、收銀、服務員、洗碗工、紅白案師傅,真讓人捉摸不透這到底是怎么了,這個素來信奉民以食為天的“烹飪王國”,怎么一時間就連個幫廚的小工也招不到了呢。其實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就在招工啟事上明明白白的寫著:月薪小工1200元,師傅1500元。顯然,對于那些從早到晚離不開手機、網(wǎng)絡、MP3的80后、90后來說,一天十幾個小時的辛勤勞作,這等價位真可以稱得上是“驚天地而泣鬼神”了。
餐飲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的極度匱乏,導致了餐飲業(yè)的蕭條和服務質量的滑坡。服務員未經培訓,倉促上崗,員工流動頻繁,難以形成團隊,有些餐館甚至大量雇用未成年員工,既損害了企業(yè)聲譽,更傷害了孩子的身心。其實,要想在短期內通過提高薪酬來解決這個問題是不現(xiàn)實的,服務于一日三餐的餐飲消費是剛性的,牽涉到千家萬戶。業(yè)內員工薪酬的提高必然會推動成本的上漲,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在通脹高企的今天,這無異于雪上加霜,也不符合重民生、增民利的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理念。
看來要妥善地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開拓新的思路,我們的回答是讓大學生走進餐廳。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大學生一邊學習一邊在餐館打工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利用假期在餐館全天打工掙學費更是習以為常。不要說西方國家的學子,我們大陸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的留學生,大多也都有在餐館、旅館等服務行業(yè)打工掙錢的經歷。
大學生走進餐廳,首先能解當前餐飲業(yè)從業(yè)人員高度匱乏的燃眉之急,尤其是在“北上廣”這些高校云集的大城市,成千上萬的莘莘學子,是一支數(shù)量雄厚的后備力量,如果能有百分之十的學生走進餐廳,餐飲業(yè)的就業(yè)形勢便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改觀。
大學生走進餐廳,還能夠極大地提高餐飲界的服務質量。餐飲業(yè)是直接服務于人的窗口行業(yè),餐館的服務員絕不僅僅是簡單的端盤子上菜。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飯菜所講究的色香味,最終是要通過服務員呈現(xiàn)在顧客面前,食品當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也是要通過服務員傳遞到顧客之中。舉手投足,音容笑貌,儀表服飾,氣質修養(yǎng)早已構成餐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大學生走進餐廳不僅造福社會,更能惠及自身。中國的餐館從來就是社會的縮影。三教九流,工農士商。吃飯是人們思維最為活躍的時刻,酒后更是一吐衷腸。在這個社會的大課堂中,大學生們可以了解社會、直面人生、結識知己、冷眼春秋。更能夠磨練意志、吃苦耐勞、體恤民眾、完善自我。尤其是眾多的獨生子女,在助人中培育愛心,在勞作中升華情操,在平凡中走向精英。
大學生走進餐廳,在經濟上是一個雙贏。雇主并不用增加用工成本,由于大學生的吃住不需要雇主解決,成本甚至有望降低。大學生可以首先從校園內和周邊的餐廳做起,在工作時間上作統(tǒng)籌安排。由于是屬于增加收入之用,計時付酬,目前的行情是可以接受的。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大學生對于收入并非斤斤計較,看他們踴躍地參加志愿者、去貧困地區(qū)支教、以及不計時間、報酬去爭取實習機會,就可以推斷,大學生走進餐廳并非沒有可能。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責編/周曉燕 美編/葉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