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某女孩剛在媒體上發(fā)表“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后笑”的擇偶宣言;這幾天來,繼有某師范大學教授對學生拋出“40歲時沒有4000萬別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的“雷人”之語。這是拜金主義的又一典型。其他諸如此類的社會新聞亦層出不窮??磥?,去年的一項網民調查結果稱多數人認為本國是“第一拜金主義國家”,還真沒有錯。
拜金主義,金錢至上,誰都知道不對,道理也沒有更多好講。卻是本國何以成為了“第一拜金主義國家”值得研究。筆者以為起碼有三點要說。
首先,是“窮怕了”。我國自古人口眾多,其適于耕種的黃河流域,長期負載著上千萬人,加之天災人禍造成周期性的社會大動蕩,統(tǒng)治者又一直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使社會生產力長期徘徊于低下狀態(tài)。鄧小平說中國窮了幾千年,此話不假。當西方發(fā)生工業(yè)革命,工業(yè)化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大大超越農業(yè)國,貧富差距就拉開了。接著便上演“落后挨打”的不幸歷史。國人對于“貧窮—衰弱—受欺侮”可謂刻骨銘心,而其覺悟也恰恰經過了“求強必先求富”這么一個歷程。所以我們說發(fā)展經濟是“硬道理”,“財富意識”在這個意義上也應該具有。但經濟發(fā)展起來,財富到手之后,還應該有什么?上述那位教授對學生的教育和要求便到此為止了,他只認財大者為自己的學生,甚至未論其財富是怎么來的,這成了 “金錢第一”、“金錢至上”的典型。此乃該教授觀點受批評的主要原因。
其次,我們的確存在著“信仰缺失”。拜金主義的特征是重功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提倡“重義輕利”、“舍生取義”,但其基于農耕文化的保守性,應對不了工業(yè)化時代的新課題,遂被性急的救國者們所拋棄。新中國崇尚“消滅私有制”的價值觀,一時“大公無私”蔚然成風,對金錢(貨幣)曾經空想要廢止,結果卻發(fā)現那是一條“走不通”的路。改革開放使社會生產力大解放,“東亞病夫”的窮帽子眼見著被甩進了太平洋,中華民族的千年富強夢如今要成真!可是我們信仰什么呢?諸位去國外就能夠見到,離開了我們這里的“雷鋒叔叔”,在西方社會一樣受尊敬。所以在價值觀重建問題上,我們既不應該妄自菲薄,否定中國文化的特色,也不應該自我封閉、排斥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另搞一套,實際卻揀回了人家唾棄的拜金主義,這太劃不來。而曾經走過的那條“走不通”之路,則“倒退沒有出路”,如果以為“重走”就能夠收拾破滅了的東西,也低估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水平。
第三,社會典范成問題?!鞍駱拥牧α渴菬o窮的”,好榜樣壞榜樣都是榜樣。時下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不是“明星一脫成名”,就是“官員斂財千萬”。網絡時代,封鎖這些信息又不可能。對一個社會來說,最重要的榜樣是執(zhí)政黨的黨員干部。從那些被揭露出來的貪腐官員看,其幾乎都是精神空虛、人格猥瑣、沒有信仰、膜拜“孔方”之徒,試想這樣的人主政下,拜金主義如何遏制,社會風氣如何向好?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對中外記者說:“最大的危險在于腐敗”。其言語重心長,也充滿憂慮。如果我們不能在制度上切實解決腐敗問題,同時轉變全社會“一切向錢看”的庸俗價值觀,即使經濟建設的成就再傲人,錢掙得再多,也是一付“窮得只剩下錢”的精神貧困相,讓人瞧不起,絕不可能真正完成民族振興的偉大使命,難道這不足以引起深思嗎?
?。ㄗ髡邽橹袊鐣茖W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