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賢輝
唐朝理財家劉宴
□ 王賢輝
劉宴,字士安,唐朝南華(今山東東明)人。蕭宗時,任度支、鹽鐵、轉運、鑄錢、租庸、專遞等使,分管或總管全國財賦,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唐朝任理財官二十年,推行了一系列新興的經濟政策,使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鹽運。唐朝財政收入主要依靠東南,從東南運租賦到長安,費用很大。由于戰(zhàn)爭破壞,河南一帶人煙稀少,使運轉更加困難。劉宴任轉運使后,通過實地考察,對運轉辦法進行了改革。以前運轉由人民負擔運輸費用和徭役,他改為由國家出錢雇人運輸。為了方便運輸,他還采取分段運轉的辦法:由江船運到揚州,汴船運到河陰,河船運到清口,然后由渭河運到太倉,在各段連接處建立糧倉,以便存放和運轉。這樣,“不發(fā)丁男,不勞郡縣”(《舊唐書·食貨志下》),節(jié)省了運輸費用和時間,每年從東南運糧一百一十萬石到長安,無升斗損失。
改革鹽法。蕭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鹽鐵使第五琦在全國推行食鹽專賣政策,劉宴對專賣政策做了改革,只在出鹽之鄉(xiāng)置鹽官,收購鹽戶所產生的鹽,轉賣給商人,聽任商人運鹽至任何地放出賣。距產鹽區(qū)遠的地方,則設常平鹽,在鹽貴時減價出售,做到“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貴”(《新唐書·食貨志四》)。在劉宴任轉運使期間,鹽利收入增值十倍。
行常平法。常平法包括平倉、平鹽和平衡其他商品價格。劉宴注意及時掌握商情,建立了一個效率很高的物價情報網(wǎng),即是邊遠地區(qū)的物價變動,在幾天內就知道,故“能權萬貨重輕,使天下無甚貴賤而物常平”(《劉宴傳》)。
整頓稅制。大歷年間(公元766—779年),劉宴對原來的地稅、戶稅等進行整頓,為楊炎在建中元年實行兩稅法創(chuàng)造了一定條件。此外,劉宴任鑄錢使時,每年在江淮鑄錢十幾萬貫運往長安和荊、揚二州使用。劉宴把賦稅的增加建立在戶口增加的基礎上。他認為“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故其理財以愛民為先”(《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六)。他增加賦稅收入的辦法,不是單純依靠增稅,而是通過實行有利于人民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以促進人口增加和生產發(fā)展,使稅源得以擴大。在他任轉運使初期,全國人口只有二百萬,后來增加到三百余萬,而增加的人口都在他管轄的地區(qū)。
賑濟貧民政策。在賑濟貧民問題上,劉宴有獨特的主張,不贊成進行無償?shù)馁c給。因此,在發(fā)生災荒時,他除了及時進行減免稅賦和必要的放貸外,主要是利用常平法,在災區(qū)賣出糧食,收些其他雜糧,運到別處出賣或留官府自用。這樣做,既不會造成國用不足,又能使“下戶力農”得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