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美蘭
(東北財經(jīng)大學 國際商務外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近年來,隨著國外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引進,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大,漢語習得過程和語言能力的研究頗為引人注目.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研究需要對學習者的習得過程進行歷時的縱向觀察.學習者在特定語法項目上存在著個體差異,習得順序也不完全一樣.此外,學習者在習得過程中出現(xiàn)的遷移類也不盡相同.本文對日本留學生學習、運用漢語"了"字句的情況進行全面考察和分析,盡管這項研究由于各方面的限制,還不能描述"了"的習得全過程,但是,這畢竟是漢語第二語言習得過程個案研究邁出的第一步.
漢語中帶"了"的句子的使用是漢語的一個難點,對于日本留學生來說也不例外.不管在學漢語的初級階段,還是中、高級階段,"了"字句總會以各種方式困擾著留學生們.而對外漢語教科書對于"了"的語法解釋很簡單,因此也使得留學生們對"了"字句的重視不夠.金立鑫[1]指出,現(xiàn)代漢語"了"的問題時至今日仍然沒有解決.不用說使用"了"的充要條件,即使是"了"所表現(xiàn)的語法意義也沒有一致的看法.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不少研究者忽略了其他句子成分對形成體意義的影響,視點幾乎都集中在"了"上.例如,將"他看了一本書","他看了三天","他睡了"和"他睡了三天/了"看做是同質(zhì)體.較好一些的研究也僅僅考察了一部分成分在時體方面的作用.通過日語和漢語時體的比較考察"了"字句的用法,是一種新的嘗試,希望本文能為今后以日本學生為對象的"了"字句教學與研究提供參考.
"了"是漢語語法中的難點之一,更是對外漢語教學和研究中的一大難點,因此必然出現(xiàn)諸多偏誤.關(guān)于"了"的偏誤,由于漢語"了"的一些意義和用法與許多國家學生的母語有很多相近而不完全相同的地方,因此學生常常用其母語的時體觀念來看待漢語的"了",從而造成母語干擾.王建勤[2]采用個案調(diào)查與語法試卷調(diào)查,對母語為英語的外國留學生進行了為期近兩年的漢語習得的追蹤.從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了"難掌握主要受語際干擾和語內(nèi)干擾兩種因素的影響.語際干擾即母語負遷移,習得者把英語的一般過去時和完成態(tài)與"了"相對應.顧順蓮[3]對于漢語的"了"與日語的過去時態(tài)加以比較,提出盡管二者在語義語用上有相似之處,但從二者對應比較情況來看卻是對應處少,不對應處多.
本文的日本學生"了"字句的偏誤用例,來自從東北財經(jīng)大學國際漢語語言文化中心初級、中級、高級共8個班級收集的書面語料,共73篇,4萬多字,病句120例.具體數(shù)字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表1日本學生"了"字句偏誤用例統(tǒng)計
筆者對搜集來的日本學生的偏誤用例進行整理和觀察,然后按照漢語語法的要求,將這些偏誤用例進行適當?shù)姆诸惡蜌w納.這樣做有兩方面的意圖:一方面,根據(jù)漢語語法規(guī)則對帶"了"病句進行分類,能清楚地暴露日本學生的失誤點;另一方面,通過比較、對照日本學生說出或?qū)懴逻@些病句時腦中的日語,能夠發(fā)現(xiàn)這些偏誤后面的深層原因.這樣,就可以了解日本學生習得漢語帶"了"句子的內(nèi)在過程.首先對日本學生的"了"字句偏誤進行分析.
1.少"了"字
(1)表示還沒發(fā)生的先后連續(xù)動作時,第一個動詞后應加"了"而未加.例如:
[錯]田中吃飯就去學校.
[正]田中吃了飯就去學校.
在日語里,表示單純時間先后的動作關(guān)系,表示時制的語尾應出現(xiàn)在第二動詞之后.第一個動詞后加表示先后關(guān)系的動詞的連用形,第二動詞用原型,表示將來.日本學生認為第一個動詞后應該是連用修飾,他們把"就"當做日語的連用形,因此沒有加"了".這類病句是初學漢語的日本學生常犯的錯誤.
(2)某些表示狀態(tài)持續(xù)的不及物動詞后應加"了"而未加.例如:
[錯](你別打擾他.)他睡.
[正](你別打擾他.)他睡了.
"睡"、"休息"等是表示持續(xù)狀態(tài)的不及物動詞.行為發(fā)生在過去但狀態(tài)持續(xù)到說話時,后面加"了"以后表示動作現(xiàn)在還在持續(xù)."他睡了"的意思是"他正在睡著",錯誤之處在于"睡"后面應加"了"而未加.該例錯句在一定語境上也可以說,但是在意義上有差別,只有用于強調(diào)或?qū)Ρ葧r才不加"了".例如:他正在睡覺,沒聽到電話.
(3)"動詞+了1+時間詞+了2"的句式中,漏掉"了2".例如:
[錯]今年是2011年,我們已經(jīng)堅持了5年.
[正]今年是2011年,我們已經(jīng)堅持了5年了.
漢語帶"了"句中,使用兩個"了"的用法和只有一個"了"的用法差別很大."動詞+了1+時間詞+了2"的句型"表示已經(jīng)完成的數(shù)量或持續(xù)的時間,一般說來動作還要持續(xù)進行下去",單純的"動詞+了"句型則表示"某種活動在過去曾經(jīng)進行了若干時間",該動作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繼續(xù).
(4)表示變化的句子中漏掉"了2".例如:
[錯]夏天到了,天氣越來越熱.
[正]夏天到了,天氣越來越熱了.
該例中"了2"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肯定事態(tài)出現(xiàn)了變化或即將出現(xiàn)變化".
(5)一些關(guān)于"了"的固定句式.例如:
[錯]太好.
[正]太好了.(太……了)
[錯]我要出國.
[正]我要出國了.(要……了)
[錯]他快要畢業(yè).
[正]他快要畢業(yè)了.(快要……了)
[錯]瑪麗就要上學.
[正]瑪麗就要上學了.(就要……了)
例句分別使用了固定格式"太……了"、"要……了"、"快要……了"、"就要……了",這些格式中"了"并不表示什么具體的語法意義,但在結(jié)構(gòu)上卻是不可缺少的,它有表示肯定語氣的作用.
2.多"了"字
(1)靜態(tài)動詞后不應加"了1"而加"了1".例如:
[錯]鈴木感覺了很無聊.
[正]鈴木感覺很無聊.
(2)句中有表示經(jīng)常性行為的詞語時,即使是已經(jīng)完成的動作,動詞后面不應該加"了"而加"了".例如:
[錯](當時)我經(jīng)常去圖書館了.
[正](當時)我經(jīng)常去圖書館.
楊惠芬[4]指出,動詞前有表示動作的經(jīng)常性、持續(xù)性的副詞或時間詞,如經(jīng)常、常常、時常、不斷、不時、每天、每星期、每時、每年等時,在簡單句中也不能用"了".即使是已經(jīng)完成的動作,因為這類句子意在強調(diào)說明動作的經(jīng)常性,而不是強調(diào)動作的完成,所以不能用"了".
(3)某些副詞之后的動詞后面不能加"了"而加"了".
第一,句中有時間副詞(才、正、在、正在、剛、剛剛)時,例如:
[錯]我剛離開了.
[正]我剛離開.
第二,句中有程度副詞(十分、很)時,例如:
[錯]看完這部電影,我很感動了.
[正]看完這部電影,我很感動.
第三,句中有否定副詞(沒、沒有)時,例如:
[錯](前天)他沒去了圖書館.
[正](前天)他沒去圖書館.
2.5 樣品測定結(jié)果 每個樣品精確稱取9份,每份0.500 0 g,根據(jù)實驗方法對樣品進行處理,再按照表1的工作條件對各樣品進行測定,得8個地區(qū)蒼耳子重金屬含量。見表7。
有學者指出,動詞前有否定副詞"沒"、"沒有"時,動詞后一般不能用詞尾"了",即使在表示過去的情況時也不可以用"了".[4]例句中日語用過去時制,學生此處加"了"顯然與把"了"理解為過去時制的標記有關(guān).
(4)狀態(tài)詞后不應加"了".例如:
[錯]那天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了.
[正]那天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
狀態(tài)詞或狀態(tài)形容詞已經(jīng)被一些語法學家從一般形容詞類中區(qū)分出來.其間的一個重要區(qū)別是,一般形容詞后面常常能加"了",而狀態(tài)詞后面不能加"了".
(5)某些只能帶謂詞性賓語的動詞之后不能用"了".例如:
[錯](那天)下班以后,我在公司繼續(xù)了工作.
[正](那天)下班以后,我在公司繼續(xù)工作.
"開始"、"繼續(xù)"、"加以"等動詞后只能帶謂詞性賓語,動詞后面不能加"了".
(6)某些固定格式后不應加"了".例如:
[錯](當時),我一邊聽音樂,一邊學習了.
[正](當時),我一邊聽音樂,一邊學習.
格式"又……又"、"一邊……一邊"等強調(diào)兩種動作行為或狀態(tài)同時存在,沒有主次先后關(guān)系,只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不能用"了".
(7)直接引語前(或后)的說明句中不能用"了".例如:
[錯]吉田問了我:"買了什么?"
[正]吉田問我:"買了什么?"
上例中,有直接引語,而動詞"問"、"回答"之后沒有動量補語,所以不能加"了".
3."了"的位置錯誤
(1)動詞有賓語時,"了"的位置不當.例如:
[錯]他在這次漢語作文比賽中獲得第一名了.
[正]他在這次漢語作文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2)句中動詞后只有補語并有程度補語時, "了1"的位置錯誤.例如:
[錯]我的漢語水平提高很多了.
[正]我的漢語水平提高了很多.
(3)動詞后有結(jié)果補語或趨向補語并且賓語為一般名詞時,"了1"的位置錯誤.例如:
[錯]我給他送一些蘋果去了.
[正]我給他送去了一些蘋果.
(4)動詞重疊時,"了"的位置錯誤.例如:
[錯]他看看了今天的報紙.
[正]他看了看今天的報紙.
(5)后一個動作是前一個動作的目的時,"了"的位置錯誤.例如:
[錯]昨天我去了圖書館借書.
[正]昨天我去圖書館借了書.
日本學生使用"了"字句的錯誤,說明日語固有語法觀念對他們學習使用"了"有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最重要、最直接的來源是日語的時體觀念.日語的時體觀念對日本學生學習"了"的影響實際上是雙重性的:一方面,它使日本學生在觀念里具備了解"了"的思想基礎,沒有這種基礎,在完全空白狀態(tài)下去學習一種外語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它造成日本學生理解"了"時的一些錯誤認識,使他們形成一些對于"了"的誤解.日語時體觀念對日本學生學習、使用漢語帶"了"句子的正、負遷移的存在,說明有必要對日語的相關(guān)時體范疇和漢語帶"了"句子所體現(xiàn)的時體問題以及"了"的用法、功能作一番比較.通過這種比較,不僅可以加深對日本學生使用"了"時錯誤原因的認識,而且可以認清日語時體范疇形態(tài)與漢語帶"了"句子的性質(zhì)、功能的異同,由此可以使日本學生進一步了解關(guān)于"了"字句的規(guī)則.
日語有許多不同的語法體系,最著名的有"三大語法",即山田(孝雄)語法、橋本(進吉)語法和時枝(城記)語法.其中,橋本語法被日本的國語教學所采用,被稱做"學校語法".這些語法體系是以助詞、助動詞為綱.后來,主要是以奧田靖雄、鈴木重幸、高橋太郎、宮島達夫、上村幸雄、鈴木康之等人為代表的"語言學研究會"(又稱"教科研").他們的"新語法體系"是以語法范疇為綱把握語法現(xiàn)象,不僅比學校語法更科學、更有體系性,而且便于與其他語言進行對比研究.
表達句子所表狀態(tài)、動作、存在發(fā)生于何時的語法范疇叫做"時"或"時態(tài)".動詞所表達的運動均是在時間的軸線上進行的,有開始,有持續(xù),有終結(jié).對這種線性運動從何處切入、如何把握,或者說,怎樣表示運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局面),與此相關(guān)的語法范疇即是所謂的"體".
體和時不可分割,每一個體都有時的問題.在時與體的問題上,首先必須樹立一個概念,即點性的"時"與線性的"體"的問題."體"不論是繼續(xù)體、結(jié)果體還是遠離體和接近體,其特點都是線性運動的.因為日語的"時"與"體"內(nèi)容非常多,在此僅介紹最基本的內(nèi)容.
1.日語的"時"
與英語"時"的語法范疇存在現(xiàn)在時、過去時、將來時三種形式不同,日語"時"的形式只有非過去和過去兩種形式."時"在一般語言中是動詞特有的語法范疇,而在日語中除動詞外,名詞謂語句、形容詞中亦有"時"的形式.本文主要討論動詞[5]108-122.
(1)非過去形的用法:①表示未來要實現(xiàn)的動作、事件;②表示現(xiàn)在的動作或事件.
(2)過去形的用法:①表示過去發(fā)生的動作或事情;②表示過去習慣性的反復性的動作或事情;③表"體"中的已然.
2.日語的"體"
日語的"體"的分類法有多種,筆者主要依據(jù)《新日語語法---時、體、態(tài)、語氣》[6],把日語的"體"分為以下五種.
(1)完成體.
(2)繼續(xù)體.繼續(xù)體的幾個常見用法如下:①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多用于持續(xù)動詞;②表示動作、作用后的結(jié)果或狀態(tài)的殘留,這一動詞一般為自動詞、瞬間動詞、可能動詞;③表示反復、習慣性的動作和行為,多用持續(xù)動詞;④表示經(jīng)驗或記錄.
(3)結(jié)果體.其主要用于以下幾種情況:①表示結(jié)果狀態(tài)的持續(xù)(必須用他動詞);②放任的狀態(tài)(必須用他動詞);③表對現(xiàn)在或未來具有意義的某種準備已做好的狀態(tài)(可以用自動詞和他動詞).根據(jù)工藤的說法,可以把結(jié)果體當中的③看成"成效體".其指出,有目的的準備好的狀態(tài),肯定對現(xiàn)在(說話時)起效果.這是與單純的結(jié)果的存續(xù)不同的.
(4)接近體.接近體的主要用法如下:①表由過去向現(xiàn)在發(fā)展的狀況;②表某動作完成后朝此處接近的行為(一般不納入"體"的范疇).根據(jù)工藤的說法,可以把接近體當中的①看成"成效體".
(5)遠離體.遠離體的主要用法如下:①表由現(xiàn)在向未來發(fā)展的狀況;②逐漸遠離的動作(一般不納入"體"的范疇).[5]122
日本學生學習漢語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將來能夠從事漢、日互譯工作.日語與印歐語言一致的一個重要特征即是時體觀念的明確性.一般來說,不管漢語句子中的主要成分是動詞、形容詞,還是名詞、數(shù)量詞,一旦將它譯為日語,就必須對其表達的時體義作出選擇:究竟該用什么樣的時態(tài)來翻譯這句話?初學漢語的人會遇到這個問題,完全掌握了漢語而又從事漢日互譯、漢日交流工作的學者也始終面對這個問題.所以對"了"字句時體狀況進行分析的目的之一即在為漢、日互譯工作提供參考和便利.在這種試析中,"了"究竟是不是時制的標記的問題是無關(guān)緊要的,重要的是,所有帶"了"的句子必然是表現(xiàn)一定時體意義的句子.
通過對日本學生使用"了"字句經(jīng)常犯的錯誤例子的分析探討,深入研究兩種語言在時體范疇上的異同,可以找出日本學生學習"了"字的規(guī)律和應當注意的問題.由此可以推知,要想幫助外國學生正確使用漢語,首先要對那個國家的語言有所認識,進行語言的比較研究,進而總結(jié)出一套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規(guī)則.在給日本學生糾正漢語"了"字句的偏誤時,從時體范疇的角度進行對比解釋,將有助于日本學生從根本上了解兩種語系的不同,解決"了"字句給日本學生帶來的困惑.
[1]金立鑫.詞尾"了"的時體意義及其句法條件[J].世界漢語教學,2002(1):32-41.
[2]王建勤.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178-192.
[3]顧順蓮."的"與"の"漢日定語標志的比較研究[J].漢語學習,1999(1):32-36.
[4]楊惠芬.副詞與語氣助詞"了"[J].漢語研究,1986(1): 128.
[5]王志國.現(xiàn)代日語實用語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08-122.
[6]王 忻.新日語語法---時、體、態(tài)、語氣[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