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
2010年1月6日,我收到了最“昂貴”的生日禮物,我的論文在《體育教學》2010年第一期發(fā)表了。這對一個在教研路上探索的一線體育老師來說,簡直就是最豐厚的回報。每當拿到《中國學校體育》、《體育教學》和《體育師友》雜志后,首先就是迫不及待地看一下目錄,看一看都有哪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看一看都有哪些人榜上有名。當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出現(xiàn)在眼前,內心深處充滿了羨慕之情。特別是看到自己同事的名字和文章時更是羨慕得不得了,簡直有點“嫉妒”的意思。內心深處在不停的反問自己:“同樣是一線體育教師,為什么別人能寫出如此水平的文章,我怎么就不會呢?這些觀點和體驗我也有過啊,怎么就寫不出來呢?我在內心深處無數(shù)次的責問自己。”相信大多數(shù)基層體育教師都有這種體驗,時刻期盼自己的文章能出現(xiàn)在CN期刊雜志上,那將是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是一件無比榮幸的事??嗫嗵剿髦械奈易詮膮⒓恿苏憬 邦I雁工程”的培訓和學習,在與專家教授的交談中找到了令我滿意的答案:一線體育教師要搞好教科研,寫出上乘之作,必須做好六個一。
知識的更新速度已經(jīng)令所有的教師有點措手不及了,各種新的理念和方法是日新月異。一線體育教師的人文根底和寫作技能本來就不具有優(yōu)勢,應該找一本適合自己的期刊雜志堅持學習,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和營養(yǎng),充實和武裝自己。只要主動學習和不斷地探索,基層體育教師同樣可以做到學富五車,博學多才。在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不斷提高的過程中,自然就能透過教學的現(xiàn)象看到實質性的問題,把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升華到理論層次,最終形成上乘之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像《中國學校體育》、《體育教學》和《體育師友》等雜志就是非常貼近我們一線體育教師體育教學的雜志。雜志中專家教授最新的理論知識讓體育教師站在了知識的最高點和最前沿;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欄目,為一線體育教師平時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支撐;各類游戲的創(chuàng)編和組織教學可以豐富常態(tài)體育課堂;運動競賽的最新理論和方法彌補了基層體育教師的專業(yè)不足;一線話題更是聚集了常態(tài)教學中“草根”體育教師的心聲。真所謂“一刊在手,為師不愁”。長期的有針對性地學習和積累,會使在體育教研路上探索的一線體育教師的教學和寫作水平提升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名師處在知識金字塔的最上層和最前沿,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都有自己獨特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特色。在體育教研路上探索的一線體育教師不可能全部靠自己的體驗獲取直接經(jīng)驗,而向優(yōu)秀的名師群體學習是我們獲得間接經(jīng)驗和最新理念的最佳的方法和途徑。筆者在“領雁工程”培訓的過程中接觸了不少的教授和特級教師,在和他們的交談和學習中,讓我受益非淺。他們對體育教學都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和見解,都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和素養(yǎng)。那些知識和經(jīng)驗正是我們進行教學和科研急需的東西。而基層體育教師的培訓往往是由省到縣一級一級的培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理解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最后傳授到基層的觀點容易偏離了新理念的本身,不利于基層體育教師的學習和成長。當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困惑和疑難問題時,直接向專家教授們請教能讓我們縮短探索的過程,把握學習探索的正確方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專家教授大都具有大家風范,平易近人,只要我們態(tài)度誠懇,虛心求教,他們都會傾囊相授,不會有一點保留。當然,前提是基層體育教師要有主動虛心的求學態(tài)度,平時積極的交流和請教,真正讓師傅成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良師益友。
基層體育教師外出學習的機會較少,每一個體育教師都要珍惜每一次學習機會,培訓中要帶著問題有目的的學習,平時要積極主動地尋找學習的平臺。互連網(wǎng)雖然有大量的知識信息,但往往是粗制濫造的多,而精華的比較少,不利于體育教師的快速學習和提高。筆者自從加入了中國學校體育博客圈以后,感覺就像找到了知識的寶庫,有著學不完的知識和經(jīng)驗,以至于每天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瀏覽博客圈里的文章。因為在圈子里有無數(shù)的一線體育教師中的佼佼者,像劉軍、申克才、趙彥斌、張海平等老師,他們都是有著豐富的知識和教學經(jīng)驗的知名體育教師。他們的博客非常充實,呈現(xiàn)的文章都是平時體育教學中積累的最真切的教學體驗和改進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對基層體育教師的學習是非常有益的。處在這樣一個平臺上,時刻都會覺得別人是那么優(yōu)秀和積極進取,自己放松學習就會落后,平臺會成為體育教師學習和進步的助推器。
孤軍作戰(zhàn),往往是彈盡糧絕;而集團軍上陣,卻是柳暗花明。一種思想沒有交流永遠是一種思想,而兩種思想交流碰撞后往往能產(chǎn)生第3種,甚至更多的思想。體育教師的教育科研同樣需要有一個積極進取,互助合作的學習型團體。筆者曾向江蘇的劉軍老師請教過有關體育論文的寫作,劉老師給我講述了他與張世華、王安老師的合作與交流的故事。幾位老師真誠的交流和跨區(qū)域的合作最終完成了《彩旗游戲》的編排。正如劉老師所說:“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互相學習,互相進步。我們的發(fā)展推動了圈子的前進,圈子也同時見證了我們的成長?!碑旙w育教師進行教學和寫作時,自己容易進入思維定勢的死胡同,這時如果能得到同行朋友的交流和指點,往往讓我們更容易突破瓶頸,進入更寬闊的視野,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鶎芋w育教師可以尋找優(yōu)秀的學習群體,如中國學校體育QQ群、草根論壇、體育教學論壇等;也可以在自己的小區(qū)域范圍內構建學習型團隊,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和提高。
仔細閱讀《中國學校體育》、《體育教學》和《體育師友》雜志上的大量文章,發(fā)現(xiàn)那些上乘之作大部分都來源于基層體育教師平時的教學體驗和心得。一線體育教師最大的優(yōu)勢是體育教學實踐的感受和體驗,這些是專家教授們不具備的。一線體育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認真分析教材的結構體系和特征,了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和學習的效果,積極鉆研常態(tài)體育教學,體驗體育教學的過程,正所謂厚積博發(fā)。把自己通過教學實踐獲得的感受和體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那就是上乘之作。盡量不要刻意追求過深的理論,使文章變成既不像基礎理論研究,也不像教學實踐體驗的“夾生飯”,那樣就不具有學習和借鑒的價值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有自知之明,真正的教育智慧是自省、自知、自明、自強,在反思中教育和教學。體育教學的提高不能停留在上完每一節(jié)體育課就完事,而是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體育教學。體育教師要勤于反思,樂于反思。反思教學的成功之舉,可以為自己積累豐富的教學策略;反思失敗之處,可以吸取教訓,改進教學方法;反思他山之石,可以拓寬自己的思路和視野,實現(xiàn)教學相長。只有經(jīng)常反思,我們才能提煉出精粹的教學方法和改進教學的策略,教學水平才能獲得提升和完善。體育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動態(tài)生成是考驗每一位體育教師最好的方法,體育教師應該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和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學科研能力。一旦產(chǎn)生了教學靈感,就要及時記錄下來,最好是堅持寫自己的博客。因為靈感往往是瞬間即逝的,不馬上記錄下來就會煙消云散。經(jīng)常反思和不間斷地寫作,就能積少成多,最終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跨入優(yōu)秀教師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