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凰
隨著體育教改的不斷深入,我們體育教師所進行的研討活動逐漸多了起來。但與語數(shù)外等主課相比,體育課程所進行的教研和培訓還是相對較少。工作了二十多年,也曾有幸參加了幾次體育教師的培訓和課改方面的教研活動,很想真誠地聆聽專家學者們對于日常教學的一些中肯的經驗或方法,但每次總是 “恭聽”施訓者們陳述:國外的體育教學如何如何精彩、國內的始終保守落后;他們以為中小學體育是學校的首要、體育老師儼然是學校的 “老大”;中小學體育不存在經費問題, “財大氣粗”;如果有領導不重視,那也是體育教師自身的原因吧;總強調學生的學習興趣、主體地位高于一切。面對著這些熱心而又脫離實際的同仁們,站在理論層面拋開現(xiàn)實的曲高和寡以及培訓模式的老套,這些身處前沿的體育老師面前,顯得很幼稚。這樣的培訓,勢必會形成受訓者消極情感和較差的滿意度,降低了內心對參訓的熱情,培訓中難以形成一個尊重個性、承認差異、相互欣賞的交流氛圍,兩者之間溝通的困難和距離的遙遠讓我們感覺很 “受傷”。
在傳授者的記憶中:無論他們是否出過國,所去的那些國家經濟是否發(fā)達,但這些國家所采用的體育教學模式總是先進的、也是學生最喜歡的,總比國內的強。曾經有專家介紹某發(fā)達國家在學生進行健身操學習時采用了一首民歌,就這點專家饒有興趣地足足講了有半個多小時,夸獎這音樂運用恰當、學習效果多么超好,殊不知我們的中小學體育教學曾幾何時就開始了這樣的探索嘗試,如今相當成熟地運用著。在有的專家眼里:只要是國外的,他們的體育教學理念、模式或評價方法總能把國內的比下去。實際上對于我國目前的中小學體育教學現(xiàn)狀,學生的人數(shù)及器材的提供等設施與國外是無法相提并論的。這個道理誰都知道,可這些“行家里手”又怎么會不了解?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學習階段,是德智體美勞均衡發(fā)展的過程。在實際發(fā)展中課程之間是有主次的,一等語數(shù)外、二等理化生史地政、三等才是體美勞。針對此現(xiàn)象,中央三番五令地要狠抓中小學體育,從1979年 《揚州體育會議》到《陽光體育工程》、《減負》以及今年七月的 《政府工作報告》再提學生鍛煉一小時,可三十年來體育教學依舊是 “說著重要、做著次要、忙時不要”的現(xiàn)狀,學生的體質健康每況愈下、體育教學日漸萎縮已成了不爭的事實。而臺上的學者們一般來自純體育機構、專業(yè)院?;蚓洲k,凌駕于中小學體育之上,但他們中的不少人也曾在一線,他們清楚地知道:文化學習是頭等大事、是學校的工作重點;中小學體育歷來就是個 “副業(yè)”、錦上添花。但在培訓中,這無關痛癢的副業(yè)卻牽強成了學校首要。
大課間、活動課、校內外比賽,一會是田徑或球類教練、一會是武術或健美操指導,還有與體育教學無關的打雜拎包,平時我們真的是能干的 “萬金油”。到了培訓中,我們這些校園里不起眼的體育老師們,地位瞬間提升了、成了學校的老大,專家學者們常用某校某教師的成功案例激勵大家:“有心才有為、有為才有位”——這是施訓者嘴邊的話。其實,他們也懂得:體育競賽有輸有贏,許多體育教師也只是個凡人,時常也爭不來平等、表揚或報酬,并不是因為大家的責任心不夠或努力不到位而使得學校體育或自己處在了 “低處”;只是各個學校原本的定位、政府的導向、生源等狀況決定著教師的眼界、努力方向及工作成就。誰都明白:無論是什么層次學校的哪門學科,都存有責任心的問題,不專指體育教師。
象我們江蘇這樣經濟較發(fā)達的省份,目前有較好室內體育運動設施的中小學遠不足20%,室內館的使用也是要收費的 “貴族體育”。這些場館的建設也是星級學校驗收時所必須的,那是 “形象”,常用于參觀或做 “秀”,真正在惡劣的天氣情況下,這體育課還得在烈日下寒風中堅持。一般要參加一次市里的比賽或是本專業(yè)賽課,也得計劃經濟,常常自掏腰包;要想購置一些價格低廉的體育器材,走財務制度一層一級地書面報告,最后能否到手亦不知何時;江蘇蘇北地區(qū)體育教師一年百把塊錢的服裝費還得延時拖欠著。而專家學者,他們所在的單位財力是我們望塵莫及的,他們所調研的學校一般都是政府扶持的直屬名校,也難怪他們能撇開財力預算、教師的精力來設計體育教學及活動。
學生的學是受教育規(guī)律制約的,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需要老師來構建,在教師的主導下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體育效能,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其次,處于學齡段的學生心智也不成熟,在室外自由的活動空間里極易發(fā)生傷害事故,常常我們不敢也不能放手。專家們大談體育教學的民主開放,學生的主體地位、興趣高于一切,將學習主體與生活主體混淆,把學生比喻成了是上帝或顧客。其實,大家都懂得:學校教育必須反映國家意志,遵循教育規(guī)律,教學必須抓好共性問題,不能因為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需要,學生就可以各行其是,教師決不能遷就迎合;只能表揚而不敢批評,不能把吹捧當成激勵。這不是以教師為中心或是師導尊嚴,這是優(yōu)良的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