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宇
高職高分組學生與低分組學生英語聽力學習策略運用的對比研究
丁新宇
以本院非英語專業(yè)高職二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比較了高分組和低分組學生在聽力策略上的差異。結果表明:高分組和低分組學生在元認知策略、意義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上存在顯著差異,在計劃、選擇、監(jiān)督、推理、聯(lián)想、預測和情感7種聽力分策略中存在顯著差異。
聽力策略;高職生;高分組學生;低分組學生;差異
聽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也是日常語言交際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但許多英語教師認為聽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個隱性的過程,只要接觸一定的語法、詞匯、語音的練習,聽力自然而然就能達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對聽力訓練關注不多。事實上很多英語學習者認為聽力理解是最難掌握的一種語言技能,是他們在學習中感到最困難的一個方面,因為聽的內容看不見且瞬間消逝。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呢?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習者的聽力技能運用是否存在著差異呢?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二語習得研究的重點從關注學習者外部因素轉到了對學習者內部因素的研究,即從“如何教”轉移到“如何學”。聽力學習策略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國內外學者紛紛對此領域展開了研究:如:O’Malley et al(1989)[1],Vandergrift(1992)[2],對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生的聽力策略使用的異同進行了比較分析,蔣祖康(1994)[3],研究聽力策略和聽力成績的關系;王宇(2002)[4],調查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聽力策略的使用情況;蘇遠連(2003)[5],探討聽力策略的可教性;季佩英,賀夢依(2004)[6],研究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yè)師生的聽力策略運用情況;方子純(2006)[7],分析背景知識、語篇結構等因素對聽力模式和聽力策略的影響。但由于調查對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這些研究的結論不盡相同。本研究擬以本院高職二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比較高分組學生與低分組學生在英語聽力策略運用上的差異,以便幫助不同水平的學習者采取行之有效的聽力學習策略,提高聽力水平。
聽力策略是學習者在英語聽力活動中所采取的具體行為,步驟或技巧,選擇恰當的聽力策略能促進聽者聽力水平的提高。眾學者認為聽力策略是以學習策略的理論為框架,本文采用的聽力策略是王宇[4]的聽力策略分類。王宇的聽力策略分類綜合了O’Malley&Chamot(1990)[8]和文秋芳(1996)[9]的學習策略分類,將聽力策略分為元認知策略、形式策略、意義策略、依賴母語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
本院高職二年級的兩個非英語專業(yè)分層A班學生參加了本次調查。A班學生在一年的大學英語學習后成績出現了較大的分化,有的學生要準備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有的學生需重新備戰(zhàn)四級考試,他們急切想提高聽力水平,故有必要探討他們的聽力策略運用情況并比較高低分組學生策略的差異,幫助他們形成有效的聽力策略,提高聽力成績。
調查工具包括英語聽力策略調查問卷和英語聽力成績。問卷設計主要參考王宇[4]的聽力策略的分類,包括元認知策略(計劃、選擇、監(jiān)督、評價)、形式策略(生詞、語法)、意義策略(推理、聯(lián)想、預測)、依賴母語策略、社會/情感策略(交際、情感)。問卷共含16個自變量,包括5大策略及11個次策略,它們均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分策略組成,其內部一致性均達到了統(tǒng)計要求。每個問題的選項采用5分制(1-5),要求被試選擇與自己實際使用相符合或接近的選項。英語成績由三次聽力考試的分數構成:一份CET-4試卷中的聽力分數、一份CET-3的聽力分數及本學期期末考試中聽力的分數構成。三次英語聽力分數能較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
76名本院二年級A班學生10年11月填寫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在課堂內完成。除去1份無效答卷后共得75份有效問卷。將采集的數據運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T檢驗比較高分組與低分組學生的聽力策略使用的差異。
本文所指的高分組和低分組是僅就聽力測試成績而言的,英語聽力成績?yōu)槿温犃Τ煽冎?。在調查對象中總排分在最前面的25%和最后面的25%的學生(各19名)分別被當作高分組和低分組學生。為了弄清楚兩組學生在使用聽力學習策略時是否存在差異,我們用T檢驗來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
表1 高分組與低分組學生元認知策略運用的比較
表1的四種元認知策略中,高分組學生頻繁使用選擇、監(jiān)督和評價策略,只有計劃策略的平均值小于3。而低分組學生的各項元認知策略使用的平均數均小于3,表明他們不常用各種元認知策略,尚不能在宏觀上有意識地自覺地規(guī)劃、選擇、監(jiān)控、評估自己的聽力學習。在元認知策略中,計劃、選擇和監(jiān)督3種策略在兩組學生中表現了顯著性差異,說明高分組學生能制定聽力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聽力訓練,會選擇合適的聽力材料以及針對不同的聽力任務選擇合適的聽力方法,并對自己的聽力方法、計劃、聽的過程及聽力理解力和策略效果進行監(jiān)控,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更好,有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而低分組學生很少制定聽力學習計劃或不能有效地實施聽力計劃,他們課外自主聽力時間幾乎為零。由于對英語聽力不感興趣或感覺聽力較難,他們也很少考慮選擇合適的聽力材料或方法來練習聽力,不會主動地對聽力過程進行監(jiān)督反思,這些表明了低分組學生無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聽力學習過程。而元認知策略運用得當對取得成績非常重要,這也許是他們聽力成績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2 高分組與低分組學生形式策略運用的比較
表2的二種形式策略中,高分組比低分組學生使用的生詞策略和語法策略的平均數都要大,但尚未達到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水平,具體而言高分組經常使用生詞和語法策略,低分組也經常使用生詞策略但不常用語法策略。也許高職生的聽力學習中因生詞過多而阻礙了聽力理解,使兩組學生在聽力過程中不得不關注生詞,他們會利用多種線索猜測生詞意義提高聽力理解。但訪談發(fā)現低分組因猜不出生詞意思往往會跳過生詞,增加了聽力理解難度。高分組還經常使用語法策略,如分析長句結構或利用語法知識來推斷意思加深理解,而低分組只是有時用語法策略來幫助聽力理解。
表3 高分組與低分組學生意義策略運用的比較
從表3的三種意義策略的運用中不難看出兩組學生都能經常使用各種意義策略,高分組使用最頻繁的意義策略是預測策略,而低分組使用最多的意義策略則是推理策略,兩組學生在推理、聯(lián)想和預測策略使用上的差異都達到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水平,高分組學生在使用聯(lián)想策略上明顯多于低分組學生。聽力理解過程是解碼過程與意義再構造過程的結合,因此聽力理解能力就是由預測、推斷、聯(lián)想等技能相互作用的過程。一般而言高分組學生的英語程度、思維分析能力、知識面都會高于低分組學生,他們能對輸入的語言信息進行積極分析、處理和再加工,能依據上下文關系、各種已有信息,常識,語調語氣等,對聽力材料進行合情合理的預測推斷,降低聽力理解難度。而低分組學生可能因思維能力和英語水平的問題使他們有時無法順利地對聽力材料進行預測、推理和聯(lián)想,他們使用意義策略的頻率自然少于高分組學生。
表4 高分組與低分組學生依賴母語策略運用的比較
在依賴母語策略中,高分組學生常常使用該策略,而低分組學生只是有時使用該策略,兩組學生在對該策略的使用上并沒有表現出顯著的差異。這可能與高職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較弱有關,在各種英語學習活動中他們習慣借助母語思考或先翻譯成中文,然后再轉換成英語,在聽力過程中實際上這種做法減慢了信息處理速度,影響聽力理解的成效。
表5 高分組與低分組學生社會/情感策略運用的比較
在社會/情感策略中,高分組學生常常使用交際策略和情感策略,而低分組學生也常使用情感策略來調節(jié)情緒,但不常用交際策略。兩組學生在情感策略的使用上表現出顯著差異,但在交際策略的使用上沒有反映出顯著差異。高分組通常知道如何自我控制情緒和態(tài)度,如何減輕焦慮和自我激勵,他們明白積極的情感因素能促進聽力水平的正常發(fā)揮,提高聽力效果。問卷發(fā)現低分組也能自我鼓勵,但控制焦慮的能力相對較差。另外高分組更善于在英語交際過程中,使用交際策略幫助自己克服聽力困難,而低分組因自卑、語言水平等多種原因使他們不善于利用交際策略來提高聽力理解水平。
綜上所述高分組學生在各項聽力學習策略的使用平均值均高于低分組學生,也就是說高分組學生比低分組學生更經常地運用各種策略。在五大聽力策略中,高分組頻繁地使用了全部的五類,而低分組常用的只有三類:形式策略、意義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在11種聽力分策略中,除計劃策略外,高分組經常使用的有10種,而低分組經常使用的策略只有5種:生詞、推理、聯(lián)想、預測和情感策略。T檢驗結果顯示高分組和低分組學生在元認知策略、意義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上都存在差別,但在形式策略和依賴母語策略中差異不大,同時在計劃、選擇、監(jiān)督、推理、聯(lián)想、預測和情感7種聽力分策略中也存在顯著差異。
通過高分組和低分組學生在聽力策略的使用情況的對比發(fā)現:高分組運用了更廣泛的聽力策略,特別是元認知策略和那些在實際聽力過程中能提高聽力成效的認知策略。高分組之所以聽力成績較好,是因為他們能經常地運用元認知策略來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聽力活動。能制定聽力計劃,選擇恰當的聽力方法,并監(jiān)控自己的聽力計劃、方法、聽力過程、聽力理解力和策略的有效性。而低分組不善于使用元認知策略。高分組還能更靈活多樣地運用不同的聽力認知策略,如:生詞策略和語法策略,預測、推理和聯(lián)想策略。他們在聽力活動中往往能較好的利用所掌握的詞匯和語法知識以及較強的預測推理能力來加強聽力理解,相反低分組不能靈活運用聽力策略且所掌握的聽力策略數目有限。另外高分組能更好地調整自己的情感,使其促進聽力理解水平的提高。
本次調查得到了以下結論:高分組和低分組學生在元認知策略、意義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而言,高分組和低分組學生在計劃、選擇、監(jiān)督、推理、聯(lián)想、預測和情感7種策略中存在顯著差異。高分組學生頻繁地使用五大聽力策略,而低分組學生常用的聽力策略為形式策略、意義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三類,高分組學生各類策略使用的平均數均大于低分組學生。在11種分策略中,除計劃策略外,高分組學生經常使用的分策略有10種,而低分組學生經常使用的策略只有5種:生詞、推理、聯(lián)想、預測和情感策略。
根據以上結果,教師在平時的聽力教學中應做到:首先教師應讓學生了解自己聽力策略使用特點并根據兩組學生在聽力策略使用上的差異,向學生介紹哪些策略能促進聽力理解的,應積極運用,哪些策略會妨礙聽力理解的,應盡量避免。如教師應向學生介紹元認知策略的內容,重要性并注重學生聽力元認知策略培養(yǎng)。又如教師應鼓勵學生平時多聽多讀英語讀物,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告知學生母語策略的運用會阻礙聽力理解水平的提高。其次教師在聽力策略指導時應關注兩組學生的差異,根據各自聽力策略運用特點進行針對性的策略訓練,幫助他們選擇、運用合適的聽力策略來提高聽力效果。鼓勵高分組學生靈活選用符合聽力任務需求的聽力策略,加強監(jiān)控、計劃、預測、推理和聯(lián)想等策略的使用來進一步提高聽力能力,同時也要幫助低分組學生有意識地運用適合的聽力策略,鼓勵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聽力計劃,學會監(jiān)控自己的聽力活動,增強聽力的興趣和信心,逐步促進他們聽力學習的自主性。最后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設計一些包含典型聽力策略運用的任務或學習活動加強兩組學生的聽力策略培訓。如:泛聽時指導學生采用意義策略,不需要逐詞逐句聽,只需聽懂主題句和關鍵詞即可理解材料大意。精聽時指導學生抓住關鍵細節(jié),如數字、時間、地點等。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如何做筆記來加強聽力記憶和理解。
[1] O’Malley,J.M.et al.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Applied Linguistics,1989,10(4):418-37.
[2]Vandergrift L.Th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French)learners[D].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Alberta,Edmonton,Canada,1992.
[3]蔣祖康.學習策略與聽力的關系——中國英語本科學生素質調查分報告之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1).
[4]王宇.關于中國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聽力策略的調查[J].外語界,2002(6):5 -12.
[5]蘇遠連.論聽力學習策略的可教性[J].現代外語,2003(1):48-58.
[6]季佩英,賀夢依.大學英語師生聽力策略研究[J].外語界,2004(5).
[7]方子純.語篇宏觀結構分析與聽力教學——一次行動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6(4)
[8]O’Malley,J.M.&A.U.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9]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A Study of Differences of Listening Strategies Used by Effective Students and Ineffective Students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ing Xinyu
With the second-year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of Hangzhou WanXiang Polytechnic as subjects,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listening strategies between two groups with different listening proficiency.Based on a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a detailed analysis of data has yielded the findings as follows:Subjects with different listening proficiency a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the use of metacognitive,meaning-focused and 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 and in the use of seven kinds of listening sub-strategies such as planning and inference.
listening strategies;polytechnic students;effective students;ineffective students;differences
H319.3
A
1672-6758(2011)11-0103-3
丁新宇,碩士,講師,杭州萬向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杭州。郵政編碼:310023
杭州萬向職業(yè)技術學院院級科研項目“高職生英語聽力學習策略對英語水平影響的實證研究”(編號:EDC2009041)成果之一
Class No.:H319.3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