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葉維廉比較詩學理論的獨特建構

        2011-11-30 13:43:50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1年6期
        關鍵詞:模子異質道家

        于 偉

        (北京語言大學 研究生部,北京 100083)

        葉維廉比較詩學理論的獨特建構

        于 偉

        (北京語言大學 研究生部,北京 100083)

        葉維廉的比較詩學研究始終尋求異質文化中共同的美學規(guī)律和共同的美學據點,尋求中西詩學的匯通。他的“模子”理論,無疑為他對目的的追尋打通了道路,而他的互照、互識理論,雖然也是在對同一目的的追求過程中產生的,卻已經超越了原來確定的目標,轉向了異質文化和文學間的“同異全識”,轉向了異質文化間、文學間的對話。而這種轉向的產生,固然是時代文化發(fā)展迫切需求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葉維廉對道家美學的參悟和領會不斷加深所致。

        比較詩學;模子;互識;道家美學

        杜維明在其《對話與創(chuàng)新》中說過:“每一個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無論自覺與否,在他的文化心理與文化傳統(tǒng)中,多多少少已經有了各種不同文化思想因素的碰撞和對話,古和今的對話,中與西的對話,但常常不是真正的對話,而是矛盾沖突所造成的張力,甚至是急躁。這是從鴉片戰(zhàn)爭特別是甲午戰(zhàn)爭又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后,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中華民族的知識界,一百多年來幾代知識人都碰到的問題,是每一個希望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國知識分子都碰到的問題。”[1,p2]自稱是“承著五四運動而來的學生與創(chuàng)作者”的葉維廉,就是這類知識分子的典型,葉維廉的獨特之處也體現(xiàn)在這里。雖然葉維廉始終對中國文化的頹喪憂心忡忡,并且不斷地大聲疾呼振興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并以此為己任,但他那因身處文化沖突邊緣的焦躁不安的心,卻因為家庭生活的安定和癡迷于道家美學而得到慰安而逐漸平息。畢生致力于道家美學思想闡釋和研究的葉維廉,因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非但擺脫了在異質文化間飄搖不定的彷徨心態(tài),還開始以自然、平和、超脫的心態(tài)在中西異質文化間做真正的交流與對話。葉維廉的比較詩學理論,正是這種交流與對話的結晶。

        一、“模子”理論的提出

        葉維廉在《比較詩學·序》中說,他在進入比較文學研究領域的時候,中西文學研究、文化交流間還存在著非常大的隔膜,“我們能不能、或應不應該用甲文化的批評模子來評價乙文化的文化?用了以后有多少程度的歪曲?我們如何調整改正”?[1,p24]這樣的問題根本還沒有人提出來,“在西方的學院里,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來的批評模子去評理文學被視為一種‘當然’!所以美國大學里雖然開有東西比較文學的課,但大都仍受限于西方批評模子中的美學假定……很多人還是用一個文化的模子去主宰另一個文化的文學,因循歪曲”[1,p25]。先于葉維廉在比較詩學領域做出較大貢獻的劉若愚,就沒有能夠擺脫西方文化語境中的文化比較的模子。他的《中國文學理論》一書,雖然大膽抨擊了西方中心主義,極力提醒西方的比較文學家和文學理論家注意中國文學理論的特色,但由于其理論的構架采用的是艾布拉姆斯的藝術四要素,所以不可避免地對中國文論進行了削足適履的切割,出現(xiàn)了令人遺憾的牽強附會之處。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之下,葉維廉循著他獨具特色的詩歌思考和研究之路,帶著尋求共同的文學規(guī)律、共同的美學據點理想進入了比較詩學的研究領域,提出了著名的“模子”理論。

        葉維廉指出,“模子”是一種結構行為的力量,是一種構思的方式。人們所有的心智活動,不論其在創(chuàng)作上或是在學理的推演上以及在最終的決定和判斷上,都有意無意地以某一種“模子”為起點。如此,葉維廉認為由于各種文化之間的不同的發(fā)展歷史和發(fā)展模式,也就構成了各種彼此不同的“模子”。各種文化“模子”之內的人,在觀察、評價其他文化模子的時候,則難免要以自己的文化“模子”為標準,用自己文化的價值尺度去評判他種文化,這樣自然就會引發(fā)出相當狹隘的錯誤的觀點,嚴重歪曲了他種文化的本相,造成文化之間危機重重、甚至會引發(fā)劇烈沖突的誤解和隔膜。為了解決這種文化間的沖突,葉維廉提出了他的“模子”理論。葉維廉認為,我們必須放棄死守一個文化“模子”的固執(zhí),要從兩個“模子”同時進行,尋根探固,從其本身的文化立場去看,然后加以比較,始可得到兩者的面貌。也就是說,我們要進行文化間的比較認知,要進行異質文化詩學的比較,必須超越文化之間的隔閡,超越自我文化中心主義,擺脫文化偏見,真正做到在兩種異質文化間不斷調整觀看的視角,進入一種復疊的視境,以完全開放的胸懷在兩個或三個文化界……來回換位,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不僅如此,為了更為深刻地認知異質于自己的文化,葉維廉還提出必須要對雙方的文化根源進行探尋,并且應當認識到文化“模子”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不斷生長、變遷的。由此,葉維廉認為,我們在使用“模子”這一概念和理論的時候,還必須顧及“模子”形成的歷史,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僵化死板的看法,才能找出適當的重點加以比較和研究。葉維廉反對文學研究中“模子”的誤用,反對用一種文化的模子去看待另一種文化模子中的文化與文學。他認為,“模子”的誤用,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都是一種文化的霸權姿態(tài),必定會導致以一個既定的文化形態(tài)去征服另一個文化形態(tài)的結果。

        葉維廉“模子”理論的提出,是為尋求異質文化間文學的共同規(guī)律和共同的美學據點,所以,在葉維廉提出“模子”理論的時候,是有美學假設的:異質文化間存在著“共相”,即異質文學間存在著共同的美學規(guī)律和美學據點,異質文化間即使有著非常大的差異,但這差異卻也難以掩蓋彼此間的共同之處。葉維廉就是為了尋求異質文化間的共相,才提出來“模子”理論,這樣的模子理論固然以反對異質文化間的隔膜、征服為要義,但其最為首要的目的卻是要在兩者之間尋求“共相”,尋求共同的文學規(guī)律。為了明確說明自己的觀點,葉維廉畫了一個形象的圖示,如圖1。

        圖1 葉維廉的“模子”理論圖示

        圖1中,A圓代表一個文化“模子”,B圓代表另一個“模子”。顯而易見,中間交疊的陰影部分C則代表異質文化間的共相。這個圖示清晰地表明,兩個異質的文化模式是不可能完全重疊的,交疊的地方C就是葉維廉所要尋找的文學的共同規(guī)律和美學據點。葉維廉在確定這一新的比較文學研究范式之后,發(fā)表了一系列尋求中西文學、詩學匯通的文章,如《語法與表現(xiàn)——中國古典詩與英美現(xiàn)代詩美學的匯通》。在這篇文章里,葉維廉一方面從中國文言的特色其固有的美學表達上的特長論及其對西方詩人所提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從西方文化中美學理想的求變而逼使語言的革新論及其對我們所提供的新的透視。葉維廉確實著力于在對中西詩學模子做尋根探固的追尋的基礎上,達到了中國古典詩學與英美現(xiàn)代詩學的在某種程度上的匯通,并真誠地希望這種匯通能夠由淺入深地發(fā)展而最終達成文化的交融。

        葉維廉的“模子”理論,絕不是橫空出世的,它當然與葉維廉對中西比較詩學現(xiàn)狀的深入思考息息相關,但中國傳統(tǒng)思想尤其是道家美學對葉維廉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葉維廉1964年起就在加州大學教授道家美學,并不斷探討道家思想體系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呈現(xiàn)問題。這期間,他不斷加深對道家美學的感悟,逐漸發(fā)掘出道家美學思想中蘊含的理論資源。對道家美學,葉維廉后來有過明確的界定:“道家美學是從《老子》《莊子》激發(fā)出來的觀物感物的獨特方式和表達策略。”[2,p1]葉維廉在《無言獨化:道家美學論要》、《言無言:道家知識論》這兩篇論述道家美學的堪稱綱領性的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要“以物觀物”、“兩行”,“要能夠同時從不同的距離看,能夠自由的轉移”等,都證明了葉維廉“模子”理論的道家思想淵源。雖然早期的葉維廉在對道家美學精神的感悟和理解上沒有后來那么圓融無礙和運用自如,但我們仍然可以說他從中國古典詩歌特殊的語言運用、特殊的觀物感物方式和特殊的美學效果追尋到的道家美學精神,已經在其文學研究、比較詩學研究中產生了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這種影響在他的“模子”理論中雖然尚處于潛隱狀態(tài)但也幾乎是處處可見。

        葉維廉是通過對中國古典詩歌、中國山水畫所具有的獨特的美學風格進行尋根,而發(fā)掘出道家美學的精神的。葉維廉發(fā)現(xiàn),正是在道家美學精神的影響下,中國古典詩歌才超脫了西方詩歌的分析性、演繹性,顯現(xiàn)出了事物直接、具體的演出效果,才提升了詩歌中物象的獨立性,使物象得以并置、并發(fā),形成了一種意蘊豐富的空間張力和疊象之美;也正是在道家美學這種“虛以應物,忘我而萬物歸懷,融入萬物萬化而得道的觀物態(tài)度”[1,p90],使得中國藝術家不把自我硬加在存在現(xiàn)象之上,從而在畫中采用了旋回視滅點或多重視滅點,使我們能夠從多角度同時看到現(xiàn)象的全貌。這種“虛以應物,忘我而萬物歸懷,融入萬物萬化而得道的觀物態(tài)度”,亦即是“以物觀物”的態(tài)度,是直接來自于老、莊哲學的藝術精神。從老子的“致虛靜、守靜篤”,到莊子的“無己、喪我、心齋、坐忘”,都是“以虛靜作為把握人生本質的功夫,同時即以此為人生的本質。并且宇宙萬物,皆共此一本質,故當一個人把握到自己的本質時,同時即把握到了宇宙萬物的本質”[3,p49]。這樣,老子、莊子就達到了“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上與造物者游”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物化”的境界,是將自己融于天地萬物之中,而一無窒礙。正是在這種物化思想的“逗引”之下,葉維廉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比較詩學的研究范式——“模子”理論?!澳W印崩碚摰摹胺艞壱粋€‘模子’的固執(zhí),必須要從兩個‘模子’同時進行”,“而且必須尋根探固,必須從其本身的文化立場去看,然后加以比較對比,始可得到兩者的面貌”,與老莊的精神有著緊密相合之處。

        二、“同異全識”理論的建構

        如果說“模子”理論的提出,道家美學的影響還是潛在的,那么葉維廉在提出“模子”理論的十年之后對它的修正,則是自覺汲取道家美學思想資源的結果。葉維廉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理論家,他對自己的理論不斷進行思考、更新和超越,他的思想是與時俱進的,這一點我們能從他理論視野的不斷變幻、理論系統(tǒng)的不斷完善中發(fā)現(xiàn)。葉維廉曾說:“一個真知灼見的理論家心里應該明白他理論正反的兩面:當他肯定他理論的中心性的同時,他已暴露了他理論的負面性,他的理論不過是滄海一粟……所有的理論都是暫時的,因為事實上,沒有一個理論敢斷然說它真確地涵蓋了那川流不息、萬變萬化的存在經驗。所有的理論都受到特有的文化、歷史一定的限制?!盵1,p48]從葉維廉的《比較詩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其“模子”理論的再思考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次出現(xiàn)在1982年所做的文章《比較文學叢書·總序》中。在這篇序言里,葉維廉在同樣的尋求“共同的美學規(guī)律”和“共同的美學據點”的前提下,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兩個文化的互照、互識”的說法。面對復雜的異質文化間比較文學的研究,葉維廉開始在“模子”的導向之外,尋求新的理論起點。他因此也與劉若愚一樣,找到了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論,并對其進行修正,形成“六要素”說法。葉維廉說:“在中西比較文學的研究中,要尋求共同的文學規(guī)律,首要的,就是就每一個批評導向的理論,找出它們各個在東方西方兩個文化美學的傳統(tǒng)里生成演化的‘同’與‘異’,在它們互照互對互比互識的過程中,找出一些發(fā)自共同美學據點的問題,然后才用其相同或近似的表現(xiàn)程序來印證跨文化美學匯通的可能。……我們還有藉異而識同,藉無而得有。”[1,p15]第二次則體現(xiàn)在其1984年的論文《批評理論構架的再思》里。在這篇文章里,葉維廉對“互照、互識”的概念做了進一步的闡釋,認為“那些被認為邊緣性的或附加性的文化與觀點不應該被視為一個‘彼’;所謂‘彼’其實是自稱為‘正統(tǒng)’的‘此’之不可或缺的合作者”[1,p54],由此葉維廉提出要打破將某一文化的理論假定為唯一永恒的文化權威的做法,打破此種做法背后的霸權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的頑固心態(tài),必須對不同文化體系理論的基源做哲學上的質疑,必須對幾種文化模子做從根的認識和研究,從而最終達致一種“互照、互識”的領域。最后,葉維廉還把這種文化間的互照、互識,提升到文化對話的高度,他認為正是這種“互照互省為我們提供了文化與文化之間完全開放的對話”[1,p60]。

        葉維廉曾經用相交的兩個圓來說明自己的“模子”理論,如果我們也用圖形來體現(xiàn)他葉維廉的互照、互識理論的話,筆者認為太極圖最適宜說明問題。

        圖2 太極圖

        葉維廉在他的比較詩學理論中不止一次地指出,“文化交流的真義是,而且應該是,一種互相發(fā)展、互相調整、互相兼容的活動,是把我們認識的范圍推向更大圓周的努力”[1,p51]。他的說法恰恰與太極圖的意蘊相適相合。凝視太極圖,我們就會注意到,簡單的圖示中顯現(xiàn)了相互對立又相互融合的兩極,它們之間形成了一種既直接、又容易辨認的相互關系。相互對立的兩部分形狀完全相同,大小一樣,“以至于一眼便可看出其中的一個乃是另一個反轉或負值。不僅僅是它的反轉或負值,還是它的‘補足’”[4,p37]。這幅圖更為重要的奧秘還在于“兩個部分分界處的那條S曲線?!瓷先頍o影、去無蹤……從中看不到任何固定的方向,也不能預測到它任何固定的趨勢。它似乎永遠欲上先下,欲左先右,因為在那向上或向下的力中,總是好像有一種向下和向上的力與之對抗;在那向左或向右的力中,又總好像有一股向右或向左的力對之牽引。正因為它如此頻繁和靈活地調整和改變自己,如此熱衷于返身自照……才給我們一種無窮、無限、智慧、靈巧、生機勃勃的印象?!抢献印凑叩乐畡印瓌t的形象寫照,使我們看到了宇宙之生發(fā)原則的閃光和宇宙本體的躁動”[4,p38]。在葉維廉看來,這相互對立又相互融合的兩極,正代表了異質的中西文化,而中西文化間的既對抗又融合,既沖突又互補的相互關系,也正是“道”之原則的明顯體現(xiàn)。葉維廉的互照、互識的理論,也正是在這一理論資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整體性”是葉維廉在《批評理論構架的再思》中使用的又一概念。與對“模子”理論的揚棄一樣,葉維廉同樣對“整體性”進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葉維廉說,“整體性”這個意念,在西方屬于一種“權力的辯詞”,用以永固某一種表達的重點,某一類意識形態(tài)的中心,來排斥其他的思維活動。在葉維廉看來,這個意念所謂“整體性”,常常是從真實經驗中千萬種互不關聯(lián)、擴散、零亂、未經調整的層面里抽析出來的一些序次性的秩序,有著極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是文化中心主義的產物,帶有霸權主義的壟斷色彩,需要對其進行批判性的反省。葉維廉從道家美學那里獲得了啟示,道家美學認為人只不過是萬千存在物之一而已,我們沒有理由只給人以特權,認為他的思維結構形式是宇宙現(xiàn)象唯一可以依循的權威,宇宙萬物萬象,是自然自足、各依其性其用地演生調化的,無需借助于人概念化的程序和類分化的語言。葉維廉認為,道家在尊重萬物自然自生的活動時,最重要的是避免了以人為的法則去規(guī)矩天機。一旦人們了悟到人在萬物天然自放中的角色,自然不會重視滔滔欲言的自我,而是會去接受一個無言獨化、活潑的自生自發(fā)的萬物萬象。從這種觀點看來,人們所有概念都是有偏頗的,都是暫行的、非蓋棺定論的,必須要完全開放等待繼起的不斷的修正。唯有這種視一切論證為暫行的態(tài)度,才可以讓我們和不斷增變的整體性保持聯(lián)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葉維廉說:“整體性是一個沒有圓周的圓?!盵1,p52]

        葉維廉在他的詩學理論中,一再提到“圓周”的概念,并總是給這個概念加上諸如“更大”、“沒有圓周”這樣的修飾語。顯然,此時葉維廉關注的興趣點已開始有了變化,如果說提出“模子”理論時期的葉維廉關注的是“兩種文化的重疊相交的部分的”話,那么現(xiàn)在他的興趣已開始轉向了在一個更大的、超越于中西文化的場域里,尋求兩者間平等對話的可能。在這個超越性的場域里,彼此可以相互吸收,可以為對方提供新的視角,通過互看,刷新自己對自己的認識,破除由單一視角所帶來的文化盲視?!八撕蟮囊幌盗形恼露际桥で笤诳缥幕膫麽屜到y(tǒng)中,不同文化系統(tǒng)各自的‘預知’形成的根源,及其在相互交談中所可能發(fā)現(xiàn)的新事物和互相解蔽的可能?!盵5]《歷史·傳釋·美學》一書,就是葉維廉致力于文化間對話的思考的結晶。在這本書中,葉維廉提出,中西比較文學應當是一種坦誠相見,向對方開放,互相聆聽的學問,必須包括一些不同的意見和拒絕另一些意見,必須涵蓋傳統(tǒng)和現(xiàn)在的對話,并說出一些“有關現(xiàn)在的話”,不僅要溝通中外,而且要貫串古今,“只有這種完全開放的對話方式才能達致不同的‘境界的融匯’”[6]。

        葉維廉的比較詩學研究始終尋求異質文化中共同的美學規(guī)律和共同的美學據點,尋求中西詩學的匯通。他的“模子”理論,無疑為他對目的的追尋打通了道路,而他的互照、互識理論,雖然也是在對同一目的的追求過程中產生的,但是我們看來,卻已經超越了原來確定的目標,轉向了異質文化和文學間的“同異全識”,轉向了異質文化間、文學間的對話。而這種轉向的產生,固然是時代文化發(fā)展迫切需求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葉維廉對道家美學的參悟和領會不斷加深所致。

        [1] 杜維明.對話與創(chuàng)新[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 葉維廉:葉維廉文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 葉維廉.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5] 滕守堯.文化的邊緣[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43.

        [6] 樂黛云.為了活潑潑的整體生命——葉維廉文集序[J].東社會科學,2003,(1):139-144.

        (責任編輯、校對:任海生)

        The Unique Construction of Wai-Lim Yip's Comparative Poetics

        YU Wei

        (Graduate School,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Wai-lim Yip's Comparative Poetics has been looking for the common law and common aesthetic position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looking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his "mold" theory paves the wa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his theory.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his theory, although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the same purpose, it has gone beyond the initial target, turns to the dialogue i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literature. The reasons for shifting partly lie in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times. The other lies in his deepening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Taoism.

        comparative poetics; mold; mutual understanding; Taoism

        北京語言大學青年自主科研支持計劃資助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09JBG06)

        2011-08-29

        于偉(1982-),男,山東東平人,碩士,北京語言大學研究生部職員,研究方向為生態(tài)美學、比較詩學。

        K825.6

        A

        1009-9115(2011)06-0017-04

        猜你喜歡
        模子異質道家
        女兒節(jié)
        漫畫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一個模子里刻出來
        特別文摘(2017年18期)2017-11-13 22:20:51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yǎng)生“十不過”
        紅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隨機與異質網絡共存的SIS傳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Ag2CO3/Ag2O異質p-n結光催化劑的制備及其可見光光催化性能
        道家思想に學ぶ現(xiàn)代的ガバナンス
        MoS2/ZnO異質結的光電特性
        物理實驗(2015年10期)2015-02-28 17:36:52
        完型填空
        亚洲第一黄色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久成人毛片免费看| 亚洲婷婷丁香激情| 手机在线中文字幕国产| 开心五月激情五月天天五月五月天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乱码| 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天堂色 | 亚洲乱码少妇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 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 尤物视频在线观看| 老师翘臀高潮流白浆| 国产免费午夜a无码v视频| 无码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奇米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乱码2021|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乳精品爆|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中文| 国产自拍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神马影院午夜dy888| 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亚洲图片| 国产亚洲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无码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av麻豆精品第一页| 先锋影音人妻啪啪va资源网站| 少妇久久久久久被弄到高潮| 91性视频| 日韩性感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女同系列在线看一| 无码尹人久久相蕉无码|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一级片| 少妇真人直播免费视频| 熟妇的荡欲色综合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