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武奎
江蘇省南京市教學研究室 江蘇 南京 210000
高中信息技術實驗室建設研究初探
田武奎
江蘇省南京市教學研究室 江蘇 南京 210000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與九年義務教育中的信息技術教育和勞動與技術教育相銜接,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為宗旨,以設計學習、操作學習為主要特征的基礎教育課程,是國家規(guī)定的普通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國普通高中課程結構中,技術是一個基礎性的學習領域。技術課程立足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經歷,立足于學生的“做中學”和“學中做”。
信息技術課程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是對學科體系的超越。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以創(chuàng)新為核心價值的課程。它通過訓練學生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而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課程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反映信息技術發(fā)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學思想,關注信息技術與社會進步的協調發(fā)展,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無論從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方法上都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特別強調學生的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的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進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的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實現學生全面、協調發(fā)展。
新課程的實施,信息技術的課程體系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選修模塊在信息技術的各個方向都做出了更加深入、具體的要求。增加了很多如:計算機硬件組裝、網線制作、網絡接入方式、網絡服務配置、多媒體音視頻加工、機器人調試等實驗性課程,這些課程不再滿足于孤立的掌握一兩個軟件的學習,更加強調學生綜合利用計算機軟硬件獲取、加工、表達、交流信息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以學業(yè)水平測試的方式作為終端的考核。
但長期以來,普通高中學生參與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仍然是聽課、上機、做練習,大部分學校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江蘇省的學業(yè)水平測試,教學模式主要是以任務驅動的形式針對某個軟件進行反復的訓練,這種模式在促進學生掌握軟件的操作技能方面非常有效,但由于缺乏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教學環(huán)境,大部分學生除了善于應付一些測試試題外,并不能有效地將學習到的信息技術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進而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技術課程因此也失去了其應有的特點。出現在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觀念有待改善外,主要是由于教學環(huán)境的缺失而造成的。
現有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場所是網絡計算機教室,這樣的環(huán)境適合課程中軟件操作方面的教學。適合訓練學生學習使用軟件加工處理文檔、網頁、電子文檔、數據等信息的能力。而更多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實驗性課程,如:計算機硬件組裝、網線制作、小型局域網的組建、互聯網接入、網絡服務配置、多媒體音視頻采集加工、機器人組裝調試等,由于缺失必要的教學環(huán)境,不得不更多地來講操作,學生在學習中只能通過網頁、圖片、音視頻等了解相關的知識,無法真正的通過動手實驗獲得感性認識。因而,能否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盡可能貼近現實的實驗環(huán)境,將成為信息技術課程乃至整個技術課程發(fā)展的關鍵。
新課程的實施,對技術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作為技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體系發(fā)生了重大改變,與以往的信息技術課程相比,增加了很多實驗性的課程,這是新課程的亮點,但同時也是一個難點。課程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與動腦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動手與實驗是課程的要求,也是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面對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和信息技術課程體系的重大變化,我們如果仍然堅守網絡計算機教室進行紙上談兵,那肯定是不符合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要求的。信息技術模塊教學中可以做的部分實驗(見表1)都需要硬件和環(huán)境的支持。
表1
信息實驗室的建設可以讓學生更多的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比如圖像、聲音等多媒體的采集處理、網絡硬件建設、信息共享、基本安裝使用與調試等。讓學生從基本的應用上來熟悉信息技術的應用。同時也可以給學生建立一種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方式來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搭建過程,讓學生從根本上了解信息技術的概念和應用方向。與教材密切配合,在理論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實踐的環(huán)境,讓學生學以致用,從而拓寬學生的思路和知識面。
根據課程教學的要求,對信息技術實驗室的建設,可以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設置若干個工組站,對照現行教材的要求配置相關的信息化設備,最大限度達到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促進學生在體驗嘗試中得到發(fā)展。以每班48人為例,每6人為一組,設置8個工作站,每個工作站配置3臺計算機,第一臺為多媒體工作站預裝Windows XP系統(tǒng),輔以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錄音筆等數字化媒體設備,主要用于承擔多媒體選修模塊的學習,此外在網絡選修模塊中,這臺計算機還可以作為網絡訪問終端;第二臺計算機預裝Windows 2003 Server系統(tǒng),作為開放式可配置服務器,輔以安全網關、無線設備、交換機的網絡設備,主要承擔網絡技術選修模塊的學習,考慮到需要多次反復配置,建議采用虛擬機技術;第三臺計算機為可拆卸計算機,供學生了解計算機的軟硬件組成,建議采用學校現有的配置相對落后的舊機器。此外,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在此基礎上以模塊的形式可以不斷添加相應的設備,保證信息技術實驗教學的需要。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中需要做的技術實驗,信息技術實驗室可以由布線設備(夾線鉗、測線儀、打線器)、多媒體設備(攝像機、數碼相機、掃描儀、錄音筆、打印機)、虛擬服務器設備(虛擬Web,FTP,VOD,文件共享和網絡服務器軟件應用)、網絡設備(路由器、無線設備、防火墻)和一些耗材(網線、水晶頭、模塊、配線架),組合在一起,完成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從信息的組建、應用、采集、加工、發(fā)布等一系列實驗。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網絡技術應用》模塊學習為例,配備好的實驗室可以做以下實驗,見表2:
表2
在新課程實驗過程中,我們需要給學生以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機會,需要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合作,一方面需要教師不斷地更新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需要我們加強裝備的研究,做實驗教學的試驗與探索,真正把信息技術課程建設成為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課程,讓信息技術課程成為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發(fā)展的課程。
[1]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2001-6-8
[2]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術領域課程標準(信息技術部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田武奎,碩士,中教一級,信息技術、通用技術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