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宇
聚散之道
□高興宇
春秋時期,范蠡戮力輔佐越王勾踐,終于使得越國復(fù)興。勝利后,越王封范蠡為上將軍。可范蠡知道勾踐為人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于是就辭書一封,放棄高官厚祿,只裝少量珠寶,乘舟遠行,一去不返,這可謂一聚一散。
范蠡辭去上將軍后,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沒有幾年就積財產(chǎn)數(shù)十萬。齊國人仰慕他的賢能,請他做宰相。后來范蠡感嘆道:“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庇谑蔷蜌w還宰相印,將家財分給鄉(xiāng)鄰,再次隱去,這可謂二聚二散。
行至陶,范蠡看到此地為貿(mào)易的要道,可以據(jù)此致富。于是,他自稱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據(jù)時機進行物品貿(mào)易,時間不長,就累積萬萬。后來,范蠡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范蠡說:“殺人償命,該是如此,但我的兒子不該死于大庭廣眾之下?!庇谑蔷团缮僮忧叭ヌ揭?,并帶上一牛車的黃金??墒情L子堅持要替少子去,并以自殺相威脅。沒辦法,范蠡只好同意。過了一段時間,長子帶著次子的死訊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笑說:“我早就知道次子會被殺,不是長子不愛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他從小與我在一起,知道為生的艱難,不忍舍棄錢財。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時,不知財富來之不易,很易棄財。我先前決定派少子去,就是因為他能舍棄錢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中的事,無足悲哀?!边@可謂三聚三散。
范蠡每到一處都能如魚得水,功成名就,可謂具有大智慧也。但是這位古人,在名利面前,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進退自如,懂得及時舍棄榮華富貴,這一點,同樣可稱之為大智慧?;蛟S正是因為范蠡有這“三聚三散”,后人才把他尊為財神。
智慧的左邊是什么?是“聚”,是進取,是獲得;智慧的右邊是什么? 是“散”,是舍棄,是求全。
(摘自《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