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曙華
阿拉伯大餅
史曙華
阿拉伯大餅是阿拉伯人的主食。阿拉伯語稱之為赫巴糍,它類似中國的大餅,大小相似,但比中國大餅薄,上面沒有芝麻,里面也沒有任何餡,就薄薄的兩層。
初到約旦,看見大小超市的面包柜里都一大摞一大摞地放著這樣的阿拉伯大餅,心想,這東西能好吃嗎?
令我感到奇怪是:在這個任何東西的價格都要比中國貴上好幾倍的地方,阿拉伯大餅的價格卻驚人的便宜,一個大餅只要兩分約旦第納爾(折合人民幣兩毛四分錢),比中國的大餅便宜。后來一位常年在這里經(jīng)商的中國人告訴我:政府為了照顧窮人,給予補貼的。以前,大餅的價格還要便宜,比飼料還要便宜,不少不識相的人,就拿大餅喂牲口。國王發(fā)怒,下令提高價格。
在約旦,貧富差別懸殊,工人的最低工資是85元約旦第納爾一個月。曾碰到一個小學的體育教師,他的月工資是200元約旦第納爾。但房租每個月得付130元約旦第納爾,余下的要維持四個人的生活:他,他妻子和兩個女兒。妻子沒有工作。怎么活?我簡直不可想象,靠的就是阿拉伯大餅!我不禁對大餅肅然起敬。
大餅不但窮人喜歡,富人也喜歡。一天,我應一位臺灣朋友之邀,到她家住了一夜,第二天的早餐就是阿拉伯大餅。她問我喜歡不喜歡吃,說實話,我對這種大餅不屑一顧,在中國吃大餅油條的日子也早成遙遠的記憶了。但入鄉(xiāng)隨俗,我不好意思說不喜歡。
早餐桌上除了放了幾張大餅,還有一盤盤的各種調(diào)料,原來吃大餅需要就著這些調(diào)料吃。主人給我一一介紹調(diào)料:淡黃色,上面飄著橄欖油的那一碟叫荷瑪斯,由豌豆磨成粉做成漿,加大蒜和檸檬汁;綠色的,其間摻合著一些白芝麻的那一碟叫查嗒,據(jù)說是用薰衣草做成;奶白色的,上面也飄著橄欖油的那一碟叫利巴奈,是一種酸奶,但不同中國的酸奶;淡咖啡色的,成塊狀,甜味的那一碟叫哈里維,是由芝麻醬和開心果做成。
阿拉伯人吃大餅的吃法是,先撕下一小片,然后蘸著各種調(diào)料吃。我按此法,撕下一小片,大著膽子,蘸著這些怪怪的調(diào)料,塞進嘴,一種特殊的香味,溢滿嘴里,細細嚼來,其味無窮。
哇噻!阿拉伯大餅原來這么好吃!
從此,大餅是我的主食,早餐一個大餅,中餐兩個大餅,晚餐一個大餅。有些調(diào)料也不貴,那查嗒,花1塊約旦第納爾能買一大袋。一天的伙食費,1塊錢就能打發(fā)。這對我來說,真解決了燃眉之急??粗礁F水盡了,沒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饑餓中迎來了阿拉伯大餅。難怪阿拉伯大餅又有另一個名字,“愛斯”,意為“生存”。
大餅制作簡易,又易于保存。遙想當年,阿拉伯民族的祖先,肯定在馬背上背著那一大摞一大摞的大餅轉(zhuǎn)戰(zhàn)南北,創(chuàng)建了偉大的阿拉伯帝國。
所以,不要小看任何其貌不揚的東西,說不定它的內(nèi)涵璀璨而偉大。
責編 李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