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珍
教育生活中,師生間經常會互致問候或互表歉意。在外人看來,這些都是非常平常的小事,但這正是教育潤物無聲的藝術。因為,我們知道,孩子的眼睛最富靈氣,它能在稍縱即逝的一瞬間中捕捉一切、讀懂一切!
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我們周圍,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向我們問好,而不再是表情木訥地與我們擦肩而過。反之,當孩子的問候得不到及時回應,他會認為真心的問候并不能讓老師感到高興,久而久之,他就會變得沉默。因為,禮儀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雙向的維護,即使我們是師長也不例外。禮儀首先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尊重,不分角色,不分年齡大小,不分職位高低,不分性別差異,不分種族類別,我們不應只教育學生見到老師和長輩時主動問好,而忘記了教師自己也應該主動向學生問好,特別是在學生向我們問好的時候,更不能忘了給予學生最起碼的尊重。
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在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很多孩子會爭先恐后以免失去機會;當學生中有人需要得到他人幫助時、當北方遭遇雪災時、當汶川發(fā)生大地震時、當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干旱時、當百色地區(qū)需要扶貧時……孩子們都會主動捐款捐物,此時,我們的一個微笑、一句“謝謝”,均能傳達對孩子行為的贊許,鼓勵溫暖孩子的心靈。也許,在課堂上我們已經無數次用言語教育他們,在得到他人幫助的時候應該向他人致謝,但他們并沒有獲得樂于奉獻后的情感體驗,也很難實現(xiàn)待人以禮的自動化行為。因為,“知”和自覺的“行”之間還必須有溝通的橋梁——道德體驗。體驗是認知內化的催化劑,孩子們只有在習得禮儀知識后從中獲得樂趣,體會到他人的情感,才會逐漸產生移情和觀念的轉移,從而達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境界。
我們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之間發(fā)生摩擦、誤會后,我們聽到更多的會是“對不起”“沒關系”,看到更多的會是理解、包容而不是相互之間的辱罵、批評與指責。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年齡越小,教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越重,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將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任何一句文明用語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涵,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體現(xiàn)個人的內在素養(yǎng)?!皩Σ黄稹狈从吵鲋黧w勇于承認錯誤,勇于承擔責任、誠實守信的處事態(tài)度;“沒關系”反映出客體不計較個人得失、寬以待人、與人為善的精神。寥寥幾個字不僅向學生滲透了做人的道理,也體現(xiàn)了教師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因此,我們從不會因為學生問候的人數多而顧此失彼,從不會因為疲憊而忘記展現(xiàn)自己最甜美的笑容。
原來,在很多人看來是“看不見、摸不著,操作起來有困難”,從而導致“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德育其實可以從聽得見、說得出的文明用語教育入手;原來這微不足道的文明用語可以使我們觸得著、看得見孩子們的內在變化。這一切全因我們擁有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懂得把握每一個教育契機的機智。
校園生活是學生生活的大部分,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往是學生社會交際的基礎,只要我們充分把握每一次教育契機,把高而遠的德育目標化作點點滴滴的具體內容,把說教、灌輸的德育途徑化作潛移默化的潤澤,那么,哪怕是“您好”“你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這幾個簡單的用語,也能把德育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