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明,韋利鋒
(1重慶三峽學院 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 萬州 404000;2安徽省渦陽第一中學,安徽 渦陽 233606)
顏師古《漢書注》訓詁術語“讀曰”與“讀為”探析
胡繼明1,韋利鋒2
(1重慶三峽學院 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 萬州 404000;2安徽省渦陽第一中學,安徽 渦陽 233606)
關于訓詁術語“讀曰”與“讀為”的功用問題,歷代學者在理解上一直存在分歧。我們通過對顏師古《漢書注》的考察,發(fā)現(xiàn)這兩個訓詁術語的使用情況比較復雜。所有的訓詁術語并不是產(chǎn)生于同一個時代,每個訓詁術語在不同時代以及不同訓詁學家的實踐運用中,既有共性,也有個性,不能簡單概括。
顏師古;《漢書注》;訓詁術語;讀曰;讀為
顏師古在《漢書注》里使用了大量訓詁術語,本文擬對“讀曰”、“讀為”予以探討。
關于訓詁術語“讀曰”、“讀為”的功用問題,不少學者都有過專門論述。例如段玉裁在《說文·示部》“畠”下注云:“凡言‘讀若’者皆擬其音也。凡傳注言‘讀為’者,皆易其字也。注經(jīng)必兼茲二者,故有‘讀為’、有‘讀若’?!x為’亦言‘讀曰’;‘讀若’亦言‘讀如’。”[1]6王力《古代漢語》:“‘讀為’、‘讀曰’這兩個術語是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讀若’、‘讀如’這兩個術語一般是用來注音。……‘讀為’‘讀曰’和‘讀若’‘讀如’的分別就在于: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則一般是用于注音,但有時也是用本字來破假借字。”[2]617-618“‘讀為’、‘讀曰’多出現(xiàn)于古書注釋中,它們的作用在于表示古今字和文字通假關系?!盵3]70陳紱《訓詁學基礎》:“這就告訴我們,‘讀曰’、‘讀為’基本一致,它們都表示以本字釋假借字的訓釋角度。這正是對‘讀曰’、‘讀為’基本用法的概括總結(jié)?!盵4]同時陳紱還特意指出:“顏師古注《漢書》多用‘讀曰’,它的‘讀曰’常常與‘音’的作用類似,多為標音,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讀曰’以本字釋假借字的功能?!盵4]156
以上諸家認為“讀曰”與“讀為”基本功用相同,具有表示假借字、古今字、注音等作用。但是,我們在考察顏師古《漢書注》時,卻發(fā)現(xiàn)“讀曰”與“讀為”這兩個訓詁術語的使用情況比較復雜,并不僅僅是用來說明假借字、古今字;“讀曰”與“讀為”并非功能基本相同;顏師古《漢書注》的“讀曰”也并非多為標音。下面,我們試對《漢書注》中這兩個術語進行全面辨正。
顏師古《漢書注》共使用“讀曰”191次(不計重復),具體使用情況如下。
1.說明假借
假借分為兩類,一類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另一類是“本有其字”的假借——用字中的假借?!稘h書》顏師古注中的“讀曰”都是用來表示用字中的假借,共87次,占總數(shù)的45.5%。例如:
(1)《漢書·高帝紀》:“高祖常繇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嘆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顏師古注:“咸陽,秦所都。繇讀曰徭,古通用字?!薄墩f文 ·糸部》:“繇,隨從也。”段玉裁注:“亦用為傜役字,傜役者,隨從而為之者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孚部》:“繇,叚借為徭。”《史記·項羽本紀》:“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薄队衿め懿俊罚骸搬?徭役也。”漢賈誼《上都輸疏》:“輸者不苦其徭,徭者不傷其費,故遠方人安。”“繇”假借為“徭”,義為“徭役”。
(2)《漢書·律歷志》:“引者,信也?!鳖亷煿抛ⅲ骸靶抛x曰伸,言其長。”《說文 ·言部》:“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段玉裁注:“人言則無不信者。故從人言。
……古多以為屈伸之伸?!薄都?·真韻》:“伸,經(jīng)典作信?!薄墩f文·申部》:“申,神也。”段玉裁注:“古屈伸字作詘申。亦叚信。其作伸者,俗字?!薄兑住は缔o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标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信,本又作伸?!薄盾髯印げ黄垺罚骸皠倧娒鸵?靡所不信,非驕暴也?!睏顐娮ⅲ骸靶抛x為伸。古字通用?!薄靶拧奔俳铻椤吧臁?義為“伸展”。
2.注音
這類共38次,占總數(shù)的19.89%。例如:
(1)《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共嚴侯呂罷師?!鳖亷煿抛ⅲ骸傲T音皮彼反,又讀曰皮。”“罷”和“皮”上古音同為並母歌部字,古音相同。
(2)《漢書·楚元王傳》:“富子辟彊等四人供養(yǎng),仕于朝?!鳖亷煿抛ⅲ骸氨僖舯匾喾?。彊音居良反。又辟讀曰闢,彊讀曰疆。解在《文紀》?!薄氨佟焙汀瓣V”上古音同為並母錫部字,古音相同;“彊”上古音為群母陽部字,“疆”上古音為見母陽部,群見旁紐,陽部疊韻,古音相近。
3.說明古今字
所謂“古今字”就是同一個詞在古書中先后用不同的字來表示。這類共29次,占總數(shù)的15.18%。例如:
(1)《漢書·高帝紀》:“群臣說服?!鳖亷煿抛ⅲ骸罢f讀曰悅?!薄墩f文·言部》:“說,說釋也?!倍斡癫米ⅲ骸罢f釋,即悅懌。說、悅、釋、懌,皆古今字。”《玉篇 ·言部》:“說,懌也。”《廣韻 ·薛韻》:“說,喜也,樂也,服也?!薄对姟ふ倌稀げ菹x》:“未見君之,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薄罢f”和“悅”為一對古今字,義為“高興”、“喜悅”。
(2)《漢書·景帝紀》:“減耆欲,不受獻。”顏師古注:“耆讀曰嗜。”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老部》:“耆,耆從旨,即有嗜義,故古字以耆為嗜,后乃加口旁耳。”《莊子·齊物論》:“鴟鴉耆鼠?!标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耆,市志反。字或作嗜?!薄墩f文·口部》:“嗜,嗜欲,喜之也?!薄盾髯印し鞘印罚骸盁o廉恥而耆飲食。”楊倞注:“耆與嗜同?!薄瓣取焙汀笆取睘橐粚沤褡?義為“喜好”。
4.說明同源詞
同源詞是指由同一詞源派生出來在音義兩方面都有相互聯(lián)系的一組詞。這類共 26次,占總數(shù)的13.61%。例如:
(1)《漢書·爰盎晁錯傳》:“丈五之溝,漸車之水?!鳖亷煿抛ⅲ骸皾u讀曰瀸,謂浸也,音子廉反?!薄稄V雅 ·釋詁》:“漸,漬也?!薄盾髯?·勸學》:“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睏顐娮ⅲ骸皾u,漬也,染也?!薄妒酚洝ば⑽浔炯o》:“治大池漸臺?!睆埵毓?jié)正義引顏師古注:“漸,浸也?!薄墩f文·水部》:“瀸,漬也。”《廣雅·釋詁》:“瀸,漬也?!碧啤ば兑磺薪?jīng)音義》卷十二引《字林》:“瀸,漬也?!薄皾u”上古音為從母談部字,“瀸”上古音為精母談部字,從精旁紐,談部疊韻,古音相近。二者為一組同源詞,共同的意義核心“浸漬”為這組同源詞的核義素。
(2)《漢書·成帝紀》:“然湛于酒色,趙氏亂內(nèi),外家擅朝,言之可為于邑?!鳖亷煿抛ⅲ骸罢孔x曰耽?!薄对姟ば⊙拧ぢ锅Q》:“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毛傳:“湛,樂之久也。”陸德明釋文:“字又作耽。”《玉篇 ·耳部》:“耽,樂也?!薄对姟ばl(wèi)風 ·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泵珎鳎骸暗?樂也?!薄渡袝?·無逸》:“惟耽樂之從?!笨装矅鴤鳎骸斑^樂謂之耽?!薄俄n非子·十過》:“耽于女樂。”“湛”和“耽”上古音同為端母侵部字,古音相同。二者為一組同源詞,共同的意義核心“浸沉”為這組同源詞的核義素。
5.說明連綿詞
連綿詞也稱連綿字,連語,大多是由兩個音節(jié)聯(lián)綴而成不可分割的單純詞,同一個連綿詞通常有多種寫法。王念孫《讀書雜志》卷十六:“凡連語之字,皆上下同義,不可分訓,說者望文生義,往往穿鑿而失其本指?!盵5]407這類共6次,占總數(shù)的3.14%。例如:
(1)《漢書·揚雄傳下》:“從者仿佛,骩屬而還?!鳖亷煿抛ⅲ骸败嚥话曹?未及止也。日未靡旃,不移景也。仿佛讀曰髣髴。”《說文 ·髟部》:“髴,髴若似也。”段玉裁注:“許無髣字,后人因髴制髣。”唐·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仿佛,古文作‘肪胇’。《聲類》作‘髣髴’,同,謂相似,見不諦也。”錢坫校正:“《說文》作‘仿佛’?!薄冻o·遠游》:“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洪興祖補注引《說文》:“髣髴,見不諟也?!边B綿詞“仿佛”,也作“髣髴”,義為“似乎”。
(2)《漢書·宣帝紀》:“分刌節(jié)度,窮極幼眇。”顏師古注:“幼眇讀曰要妙?!薄稘h書·中山靖王劉勝傳》:“今臣心結(jié)日久,每聞幼眇之聲,不知涕泣之橫集也?!鳖亷煿抛ⅲ骸绊鹨裘?。幼妙,精微也?!睋P雄《長楊賦》:“抑止絲竹晏衍之樂,憎聞鄭、衛(wèi)幼眇之聲。”《老子》:“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边B綿詞“幼眇”,也作“幼妙”、“要妙”、“要眇”,義為“精微”。
6.說明異體字
所謂“異體字”是指音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相互替換的字。這類共 3次,占總數(shù)的 1.57%。例如:
(1)《漢書 ·蕭望之傳》:“今將軍規(guī)橅云若管晏而休,遂行日仄至周召乃留乎?”顏師古注:“橅,讀曰模。其字從木?!薄墩f文·木部》:“模,法也?!倍斡癫米ⅲ骸啊稘h書》亦作橅?!薄都崱つm崱罚骸澳?《說文》:‘法也?!嘧鳂??!薄缎栄拧V詁》:“模,法也?!碧啤ば兑磺薪?jīng)音義》卷十四引《聲類》:“模,法之也。”“橅”和“?!睘橐粚Ξ愺w字,義為“規(guī)范”、“法式”。
(2)《漢書·賈誼傳》:“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鳖亷煿抛ⅲ骸氨蹲x曰偝?!薄墩f文 ·人部》:“倍,反也。”段玉裁注:“此倍之本義 ……倍之或體作偝。”《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倍奸齊盟?!笨追f達疏:“倍,即背也。違背奸犯齊同之盟也?!薄都崱り犿崱罚骸氨?違也?;驈娜恕!薄抖Y記·坊記》:“利祿先死者而后生者則民不偝?!薄氨丁焙汀皞场睘橐粚Ξ愺w字,義為“背叛”、“違背”。
7.隨文釋義
此類共2次,占總數(shù)的1.04%。
(1)《漢書·禮樂志》:“明德鄉(xiāng),治本約。”顏師古注:“鄉(xiāng),方也。言王者之威,取象雷電,明示德義之方,而治政本之約。約讀曰要。”《孟子·公孫丑上》:“然而孟施舍守約也。”趙岐注:“以施舍要之,以不懼為約要也?!苯寡x:“約之訓為要,于眾道之中得其大,是得其要也?!贝艘浴耙贬尅凹s”,義為“要領”、“關鍵”。
(2)《漢書·高帝紀》:“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鳖亷煿抛ⅲ骸皻⒆x曰弒。諸弒君者,其例皆同。”《說文 ·殳部》:“殺,戮也?!薄渡袝?·康誥》:“非汝封刑人殺人,無或刑人殺人?!笨装矅鴤鳎骸把缘眯虤⒆锶?。”《集韻 ·志韻》:“弒,殺也。自外曰戕,內(nèi)曰弒,或曰殺?!薄兑?·坤》:“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薄蹲髠鳌ば四辍罚骸胺沧詢?nèi)虐其君曰弒,自外曰戕?!倍蓬A注:“弒、戕皆殺也?!贝艘浴皬s”釋“殺”,雖義為“處死”,但感情色彩不同,“殺”是個中性詞,使用范圍較廣,“弒”是個貶義詞,用于“下殺上”。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顏師古《漢書注》“讀曰”這一訓詁術語主要用來說明假借字(占總數(shù)的45.02%)、表注音(占總數(shù)的19.89%),說明古今字(占總數(shù)的 15.18%),其次是說明同源詞(占總數(shù)的13.61%),偶爾用來說明連綿詞(占總數(shù)的3.14%)、異體字(占總數(shù)的 1.57%),再次是隨文釋義(占總數(shù)的1.04%)。
顏師古《漢書注》共使用“讀為”12次(不計重復),其具體使用情況如下。
1.說明假借
此類共4次,占總數(shù)的33.32%。例如:
(1)《漢書·田叔傳》:“漢與楚相距,士卒罷敝?!鳖亷煿抛ⅲ骸傲T讀為疲。下亦同?!薄墩f文 ·網(wǎng)部》:“罷,遣有罪也?!倍斡癫米ⅲ骸傲T之音亦讀如疲,而與疲義殊?!渡賰x》:‘師役曰罷。’鄭玄曰:‘罷之言疲勞也。’凡曰之言者,皆轉(zhuǎn)其義之詞?!薄稄V雅·釋詁》:“罷,勞也?!蓖跄顚O疏證:“罷與疲同。”《廣韻·支韻》:“罷,倦也?!薄蹲髠?/p>
·昭公三年》:“庶民罷敝。”《說文 ·疒部》:“疲,勞也。”段玉裁注:“經(jīng)傳多假罷為之?!薄队衿?·疒部》:“疲,乏也?!薄蹲髠鳌こ晒辍罚骸凹闀r以動,而疲民以逞。”“罷”假借為“?!?義為“疲勞”。
(2)《漢書·景十三王傳》:“后游雷波,天大風,建使郎二人乘小舩入波中?!鳖亷煿抛ⅲ骸安ㄗx為陂。雷陂,陂名。其下云入波中亦同?!薄墩f文 ·水部》:“波,水涌流也。從水,皮聲?!倍斡癫米ⅲ骸坝旨贋橼樽?見《漢書》?!薄墩f文·阜部》:“陂,阪也。一曰沱也?!薄稄V雅·釋地》:“陂,池也。”《說文 ·阜部》:“陂,阪也?!倍斡癫米ⅲ骸摆榕c坡音義皆同。”《淮南子·說林》:“十頃之陂可以灌四十頃,而一頃之陂可以灌四頃,大小之衰然。”高誘注:“畜水曰陂。”“波”假借為“陂”,義為“池塘”。
2.隨文釋義
此類共2次,占總數(shù)的16.67%。
(1)《漢書·司馬相如傳》:“且齊東陼巨海,南有瑯邪,觀乎成山,射乎之罘,浮勃澥,游孟諸,邪與肅慎為鄰,右以湯谷為界?!鳖亷煿抛ⅲ骸靶白x為左,謂東北接也?!薄稄V韻·麻韻》:“邪,不正也?!薄逗槲湔崱ふ陧崱罚骸靶?亦作衺?!敝祢E聲《說文通訓定聲·隨部》:“左,《儀禮·士相見禮》‘入門左’疏:‘凡門出則以西為右,以東為左。入則以東為右,以西為左?!薄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邪與肅慎為鄰,右以湯谷為界。”正義:“邪謂東北接之。”顏師古此以“左”釋“邪”,義為東北相接之處。
(2)《漢書·昭帝紀》:“承孝武奢侈余敝師旅之后,海內(nèi)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之要,輕繇薄賦,與民休息?!鳖亷煿抛ⅲ骸昂?損也,音火到反。減讀為減省之減。”《說文·水部》:“減,損也。從水,咸聲?!薄稄V雅 ·釋詁》:“減,少也?!薄段倪x·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薄皽p”有多個義項,顏師古用“減省之減”來說明“減”在《漢書》中的意義。
3.說明同源詞
此類共2次,占總數(shù)的16.67%。
(1)《漢書·食貨志》:“序以明教,庠則行禮而視化焉?!鳖亷煿抛ⅲ骸耙曌x為示也?!薄墩f文 ·示部》:“視,瞻也?!薄稌ぬ┦闹小罚骸疤煲曌晕颐褚?天聽自我民聽?!薄赌印まo過》:“目不能遍視,手不能遍操。”《玉篇·示部》:“示,語也,以事告人曰示也?!薄对姟ば⊙拧ぢ锅Q》:“視民不恌?!笨追f達疏:“古之字,以目視物,以物示人,同作視字。后世而作字異,目視物作示傍見,示人物作單示字,由是經(jīng)傳之中,視與示字多雜亂也?!敝祢E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視,叚借為示……《漢書》多以視為示,古通用字?!薄耙暋鄙瞎乓魹槎U母脂部字,“示”上古音為船母脂部字,禪船旁紐,脂部疊韻,古音相近。二者為一組同源詞,共同的意義核心“看”為這組同源詞的核義素。
(2)《漢書·揚雄傳》:“入洞穴,出蒼梧,乘巨鱗,騎京魚。”顏師古注:“京,大也,或讀為鯨。鯨,大魚也。”《爾雅·釋詁》:“京,大也?!薄对娊?jīng) ·大雅·皇矣》:“依其在京?!泵珎鳎骸熬?大阜也?!薄蹲髠鳌でf公二十二年》:“莫之與京?!倍蓬A注:“京,大也?!薄墩f文 ·魚部》:“蝕,海大魚也?!洞呵飩鳌吩唬骸∑湮g鯢?!L,蝕或從京?!倍斡癫米ⅲ骸按撕V恤~最大者。字亦作鯨,《羽獵賦》作京。京,大也?!薄蹲髠?·宣公十二年》:“取其鯨鯢而封之?!倍蓬A注:“鯨鯢,大魚名?!薄熬鄙瞎乓魹橐娔戈柌孔?“鯨”上古音為群母陽部字,見群旁紐,陽部疊韻,古音相近。二者為一組同源詞,共同的意義核心“大”為這組同源詞的核義素。
4.注音
此類共2次,占總數(shù)的16.67%。
(1)《漢書·王子侯表》:“句容哀侯黨。”顏師古注:“句讀為章句之句?!薄墩f文 ·句部》:“句,曲也。從口,丩聲?!倍斡癫米ⅲ骸肮乓艨?cè)玢^。后人句曲音鉤,章句音屨。又改句曲字為勾?!?/p>
(2)《漢書·王褒傳》:“雖伯牙操遞鐘,逢門子彎烏號,猶未足以喻其意也?!睍x灼曰:“遞音遞送之遞,二十四鐘各有節(jié)奏,擊之不常故曰遞。”臣瓚曰:“《楚辭》云:‘奏伯牙之號鐘’。號鐘,琴名也。馬融《笛賦》曰:‘號鐘高調(diào)’。伯牙以善鼓琴,不聞說能擊鼓也?!鳖亷煿抛ⅲ骸扒倜且?字既作遞,則與《楚辭》不同,不得即讀為號,當依晉音耳?!?/p>
5.說明古今字
此類共2次,占總數(shù)的16.67%。
(1)《漢書·元帝紀》:“遭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虖韓邪單于來朝。”應劭曰:“虖韓邪單于愿保塞,邊竟得以安寧,故以冠元也?!鳖亷煿抛ⅲ骸皳?jù)如應說,竟讀為境。古之用字,境竟實同。但此詔云‘邊垂長無兵革之事’,竟者終極之言,言永安寧也。既無兵革,中外安寧,豈止境上?若依本字而讀,義更弘通也?!薄墩f文 ·音部》:“竟,樂曲盡為竟?!倍斡癫米ⅲ骸扒挂病R曛彩轮?。土地之所止皆曰竟。毛傳曰:‘疆,竟也?!讋e制境字,非?!薄墩f文新附·土部》:“境,疆也。從土,竟聲。經(jīng)典通用竟?!毕啦蹲x說文記》:“境,《漢書》俱作竟。竟,盡也,疆土至此竟也?!薄蹲髠鳌でf公二十七年》:“卿非君命不越竟?!薄抖Y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薄熬埂焙汀熬场睘橐粚沤褡?義為“邊境”;“邊疆”。
(2)《漢書·貨殖傳》:“然其贏得過當,愈于孅嗇,家致數(shù)千金,故南陽行賈盡法孔氏之雍容?!鳖亷煿抛ⅲ骸隘佔x為愈。愈,勝也?!薄墩f文·疒部》:“瘉,病瘳也?!毙戾|系傳:“今作愈字?!倍斡癫米ⅲ骸胺灿杽?、訓賢之愈,皆引伸于瘉。愈即瘉字也。”《漢書·藝文志》:“彼九家者,不猶瘉于野乎?”《廣雅 ·釋言》:“愈,賢也。”《玉篇 ·心部》:“愈,勝也。”《論語·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愈,猶勝也。”“瘉”和“愈”為古今字,義為“勝過”、“超過”。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顏師古《漢書注》中“讀為”這一術語主要用來說明假借字(占總數(shù)的33.32%),其次是隨文釋義、說明同源詞、古今字、注音(各占總數(shù)的16.67%)。
顏師古《漢書注》“讀曰”、“讀為”的具體使用情況如下:
作用名稱假借字 注音 古今字 同源詞 連綿詞 異體字 釋義次 %次 %次 %次 %次 %次%次 %讀曰 87 45.02 38 19.89 29 15.18 26 13.61 6 3.14 3 1.57 2 1.04讀為 4 33.32 2 16.67 2 16.67 2 16.67 0 0 0 0 2 16.67
從上表可以看出,段玉裁、王力、趙振鐸、陳紱等對這兩個訓詁術語的分析和概括,并不具有窮盡性和周遍性,也不是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術語是人類運用科學知識進行判斷、推理和邏輯思維的結(jié)晶和重要標志,是人類思想史和學術史的重大創(chuàng)獲。任何學科都有一套專門的術語,體現(xiàn)出該學科的發(fā)展水平和成就。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之訓詁學術語是古代訓詁學家訓詁實踐的產(chǎn)物,是他們對訓詁條例和訓詁方法的高度概括和總結(jié)。但是,所有的訓詁術語并不是產(chǎn)生于同一個時代,每個訓詁術語在不同時代以及不同訓詁學家的運用中,既有共性,也有個性,不能簡單、籠統(tǒng)概括。由于中國傳統(tǒng)訓詁學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的術語,不同的訓詁學家所使用的同一術語往往所指不同且隨意性比較大,造成后人在理解上的困惑?!翱偨Y(jié)看來,‘讀曰’、‘讀為’與‘讀若’、‘讀如’在漢代,尤其在鄭玄等名家的注釋中,界限分明,很少混用。但到了后代,注釋者不解其意,經(jīng)?;煊?這兩組術語的界限已不甚分明。這說明,術語是有其時代性的?!盵4]163因此,我們在研究前人的訓詁術語時,絕不能脫離訓詁術語在每個時代以及具體訓詁學家的具體實踐,只有在充分占有、分析材料的基礎上才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既不能盲從,更不能主觀臆斷、望文生訓。所以何九盈先生指出:“對古代語言學著作中的一些常見的名詞術語要進行一番徹底的研究,基本名詞術語搞不清,我們就難以對古人的學術成就做出準確的評價?!盵6]5我們深以為是。
[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 趙振鐸.訓詁學綱要[M].成都:巴蜀書社,2003.
[4] 陳紱.訓詁學基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5] 王念孫.讀書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6]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前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H13
A
1671-511X(2011)03-0106-04
2009-09-18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顏師古《漢書注》訓詁研究”(10XJA740001)成果之一。
胡繼明(1963—),男,重慶忠縣人,文學博士,重慶三峽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西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