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笛
(南京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2010年第2期Mycologia(《真菌學》)雜志刊登了圣弗朗西斯科州立大學丹尼斯?德斯賈爾丁 (Dennis E.Desjardin)教授的研究小組的論文,其中報道了7種新發(fā)現(xiàn)的能在暗處或夜間發(fā)出熒光的大型真菌 (圖1示其中一種)。[1]再加上丹尼斯等人在2008年的一篇綜述中根據(jù)以往的文獻所統(tǒng)計出的另外64種,[2]那么截止2010年,全世界報道的能發(fā)光的大型真菌就達到了71種 (見表1)。
大型真菌的發(fā)光現(xiàn)象并不是十分罕見的。著名的食用菌,蜜環(huán)菌 (Armillaria mellea)和假蜜環(huán)菌 (Armillaria tabescens)的菌絲體或菌絲索就能在暗處發(fā)出熒光;此外,因形態(tài)與可食用的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極為相似而易使人誤食中毒的亮耳菌(Lampteromyces luminescens)和月夜菌 (Omphalotus japonicus)[3]也能在暗處或夜間發(fā)出白色熒光。
圖1 光下和暗處的Mycena luxaeterna(新種)的子實體
表1 71種能發(fā)出熒光的大型真菌 (截止2010年)
當然,世界上能發(fā)光的大型真菌一定不止這71種。例如,丹尼斯等人2008年發(fā)表的綜述雖然參考了中國真菌學家劉培貴1995年的論文 《發(fā)光真菌》,但是卻漏收了 《發(fā)光真菌》所報道的子實體能在暗處或夜間發(fā)出熒光的叢生絲牛肝菌 (Filoboletus manipuolaris)。[4]此外,細致的觀察也是發(fā)現(xiàn)此類特性所必不可少的。例如,過去我國對可食用的潔小菇 (Mycena pura)并沒有與熒光有關的描述,[5]但事實上它是能發(fā)出熒光的 (見表1[22])。這主要是由于科研人員在采集大型真菌標本或實地考察時,未意識到要在暗處或夜間觀察一下它們是否有發(fā)光的現(xiàn)象。
續(xù)表1
[1]Desjardin D E,Perry B A,Lodge D J,et al.Luminescent Mycena:new and noteworthy species[J].Mycologia,2010,102(2):459-477.DOI:10.3852/09-197.
[2]Desjardin D E,Oliveirab A G,Stevani C V..Fungi bioluminescence revisited[J].Photochemical&Photobiological Sciences,2008,7:170-182.DOI:10.1039/b713328f.
[3]周春萍.貴州首次報道的兩種新毒菌 [J].微生物學通報,1990,17(2):74-76.
[4]劉培貴.發(fā)光真菌 [J].生物多樣性,1995,3(2):109-112.
[5]應建浙,趙繼鼎,卯曉嵐,等.食用蘑菇 [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