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協(xié)吉
(湖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高校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體育行為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①
——以長、株、潭三市普通高校為例
李協(xié)吉
(湖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采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問卷調查、數理統(tǒng)計等研究方法,對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的體育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高校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的體育行為水平較低,選擇體育鍛煉項目大都集中在一些非激烈性項目和考試科目上,很少參與其他的鍛煉項目;體育弱勢群體參加身體鍛煉的強度主要集中在中,小強度之間,一般身體鍛煉的時間多在45 min以下;體育弱勢群體體育消費的類型主要為“實物型”消費,對于“參與型”消費意識較低。影響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體育行為的因素有:學生自身身體條件的缺陷,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與態(tài)度,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的局限,學校缺乏有效的體育鍛煉組織等。
弱勢群體;體育行為;影響因素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飛速發(fā)展,高校大規(guī)模的擴招,大學入學的體檢要求也放寬了,一部分病、殘學生也獲得了公平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因此,如何做好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的體育教育工作,成為當前高校體育工作的一項重大的難點。
“健康第一”是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它要求學校體育教育要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健康水平。而體育弱勢群體學生也是全體學生中的成員,提高他們的健康水平同樣也是學校體育義不容辭的責任。根據姚宏茂、林致誠等的調查,浙江、福建、上海等地高校體育弱勢群體學生人數占高校在校生總人數的1% ~2%[1],由此推算,長株潭普通高校體育弱勢群體大學生已至少超過1 000人。面對如此龐大的群體,對他們的體育行為特征進行全面研究,提高他們的身體健康水平,已是刻不容緩。本文研究體育弱勢群體體育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尋找提高他們身體健康的有效途徑,以期為學校體育教育改革提供合理的發(fā)展策略及理論依據。
研究對象為身體上患有殘疾、不能參加劇烈運動以及體質虛弱的普通高校大學生。
查閱了近幾年來的有關大學生體育活動、體育行為的相關論文,并對收集的資料進行了分類整理和研究。
根據本研究的需要,設計了兩套調查問卷,其中問卷一發(fā)放給學校的領導和老師,發(fā)放問卷100份,有效收回95份,有效回收率95%,問卷二發(fā)放給抽樣的學生,向300名弱勢學生共發(fā)放問卷300份,收回298份,回收率99%,有效問卷290,有效回收率96.7%。問卷的信度和效度經過檢驗均達到科學研究的要求。
用spss11.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并結合統(tǒng)計結果進行邏輯分析。
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是指:由于身體上處于弱勢的原因而導致其在進行體育運動時相對普通學生處于一種不利地位的大學生群體,其突出表現在身患殘疾或患有不宜參加劇烈性運動的特殊疾病以及體質虛弱的學生[2]。
體育弱勢群體大部分是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生理上的原因導致體殘、體弱而引起運動能力低下[2]。從表1可以看出:由于有某方面殘疾或者是先天性疾病導致不能參加某些運動項目學習的占體育弱勢群體的19.33%;由于身體素質差,體弱多病的占35.33%,他們由于身體原因,經常請假、缺課或者身體能力被限制,很難達到體育教學的考核要求,所以,不得已到保健班學習;由于身體肥胖的原因或者因肥胖原因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不能參加體育運動鍛煉的占24%;患有不適宜參加劇烈運動的特殊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各種肝病、肺病等疾病)的占16.34%。由此可見,高校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身體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應當引起教育部門的足夠重視。
表1 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的健康狀況 (N=300)
1.參與體育運動項目狀況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主要參與的項目有:散步、跑步、籃球、羽毛球、乒乓球、太極拳、武術和排球。由于受到身體殘疾、體弱等因素的影響,在選擇體育鍛煉項目上,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主要集中在一些非劇烈性的運動項目和體育課考試科目上。此外,由于缺乏專門針對他們進行鍛煉的特殊場地、設施和器材以及組織安排等,他們能參加的項目也就顯得更加有限了。
表2 體育弱勢群體從事項目的調查情況統(tǒng)計表(N=300)
2.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的鍛煉強度
良好的健身效果來自于適宜的鍛煉強度,但適宜是相對的,對具體的健身必須有不同的鍛煉方法與強度[3]。從表3可以看出,體育弱勢群體參加身體鍛煉的強度主要集中在中、小強度之間,很少參加強度較大的鍛煉。身體條件弱勢是他們選擇鍛煉強度的一大重要問題。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他們只能選擇適宜自己身體條件的強度進行鍛煉。
表3 體育弱勢群體鍛煉強度調查統(tǒng)計表 (N=300)
3.鍛煉時間和頻率
從圖1可以看出,體育弱勢群體參與身體鍛煉的時間多在45 min以下,45 min以上的只占23%。從表4可以看出,49.33%的體育弱勢群體每周參加3~4次身體鍛煉,有32.00%的人幾乎不參加,18.67%的人經常參加。體育弱勢群體參與身體鍛煉的頻率取決于他們的鍛煉動機和態(tài)度。他們參與鍛煉的最主要的目的和動機就是促進自身身體健康。
圖1 體育弱勢群體體育鍛煉時間圖
表4 體育弱勢群體鍛煉頻率調查統(tǒng)計表 (N=300)
4.體育消費行為
體育消費行為是指消費者根據自身條件和消費需要,尋求購買使用體育產品﹑尋求勞務或者服務的過程。體育消費可以分為2大類:一類是實物類消費,一類是參與類消費[4]。而從表5可以看出,體育弱勢群體的消費類型主要為“實物類”消費,對于“參與類”消費意識還很低。由于受到所能參與的體育項目的限制,對于體育商品的需求量也就相對較少,除了購買部分必要的體育商品,他們很少參與其他的體育消費行為。
表5 體育弱勢群體體育消費方式調查表(N=300)
1.學生自身身體條件的影響
身體上具有“弱勢”特征的群體,其“弱勢”主要表現為體育運動的低水平。生理特征表現在特殊疾病、身患殘疾和體質虛弱等方面[5]。從圖2可以看出,體育弱勢群體的自身條件很大程度地影響了他們的體育行為,絕大多數的學生覺得自己的身體條件對于從事體育活動有很大的障礙。身體上的缺陷或殘疾嚴重地影響了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他們只能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項目,以及生理上適宜的運動強度、次數和時間等。這表明,體育弱勢群體的身體條件是影響他們體育行為的重要因素。
圖2 身體條件對體育鍛煉影響調查直方圖
2.鍛煉動機與態(tài)度
動機是激發(fā)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6]。體育活動動機是促進一個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部動因。其是個體的內在過程。進行體育活動的行為則是這種內在過程的結果[7]。從表6的調查統(tǒng)計結果看,體育弱勢群體進行體育鍛煉的第一動機是促進身體健康,它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動機;第二是調節(jié)心理;第三是興趣、愛好;第四是娛樂、消遣;第五是社會交往。由于身體本身的弱勢,絕大多數的弱勢群體選擇體育鍛煉是為了使自己的身體得到鍛煉,促進自身的健康。由于學習的負擔和壓力,也有一部分是為了緩解心理壓力,促進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等。
態(tài)度是個體對事物或待人較一貫、較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體育態(tài)度是指個體對體育活動所持有的檢驗、評價和行為傾向的綜合表現。從表6可以看出,62.67%的體育弱勢群體喜歡進行體育鍛煉,他們認為體育鍛煉可以促進他們身心健康;28.33%采取一般態(tài)度,認為體育鍛煉可有可無;而9.00%則表示不喜歡,他們覺得沒有適合自己身體條件的場所、設施和器材,也沒有吸引他們的項目與組織等。這極大降低了他們對于體育鍛煉的興趣,從而影響了他們的體育行為。
表6 體育弱勢群體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和態(tài)度調查表(N=300)
3.場地、設施、器材的因素
場地、設施、器材等物質條件的缺乏一直是影響我國學校體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8]。由于高校不斷“擴招”,學生人數不斷增加,運動場地、器材出現較嚴重的缺乏,這嚴重影響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而對于體育弱勢群體來說,能夠進行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的鍛煉場所、設施和器材就更加少之又少了。從表7的調查結果看,絕大多數的體育弱勢群體對于自己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持不太滿意和不滿意態(tài)度。這說明,學校對于這方面的重視不夠,不能夠很好地為體育弱勢群體提供合適的鍛煉條件,而這也是影響體育弱勢群體的體育行為的重要因素。
表7 對于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滿意程度調查表(N=300)
4.組織形式
高校的體育弱勢群體體育鍛煉以自發(fā)的、松散的、獨立進行和家庭參與的形式進行,體育活動的群體化、社會化、組織化程度較低[9]。從表8可以看出,高校的體育弱勢群體參與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主要是選擇單獨一個人,和家人、朋友一起也占很大比例,然而學校組織和社會活動的相對較少,這就體現了對于體育弱勢群體參與體育鍛煉的組織工作并不完善,組織管理水平不高,學校領導并沒有重視體育弱勢群體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過少的組織體育弱勢群體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從而影響了體育弱勢群體的體育行為。
表8 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N=300)
1.高校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的體育行為水平較低,選擇體育鍛煉項目大都集中在一些非激烈性項目和考試科目上,很少參與其他的鍛煉項目。
2.體育弱勢群體參加身體鍛煉的強度主要集中在中、小強度之間,一般身體鍛煉的時間多在45 min以下。
3.體育弱勢群體體育消費的類型主要為“實物型”消費,對于“參與型”消費意識較低,除了購買一些必要的體育商品外,他們很少進行其他的體育消費行為。
4.影響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體育行為的因素有:學生自身身體條件的缺陷,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與態(tài)度,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的局限,缺乏有效的體育鍛煉組織。
1.根據體育弱勢群體的身體條件適當的對體育鍛煉項目進行修改,降低要求,積極引導和輔助他們參與更多的鍛煉項目。
2.對體育弱勢群體進行健康宣傳,提高他們的健身意識,引發(fā)其鍛煉動機,改變他們對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調動其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興趣。
3.加強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的建設,合理對其進行劃分利用。體育弱勢群體學生要與普通學生進行區(qū)別對待,給他們提供適合身體條件的場地設施和器材,使其能夠很好的進行體育鍛煉。
4.提高學校領導對體育弱勢群體的重視程度,加強對體育弱勢群體體育的組織工作,使他們可以更方便地參與體育鍛煉,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
[1]姚宏茂.高校弱勢群體學生體育活動現狀調查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4):88 -90.
[2]張本俊.對安徽省高校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的體育態(tài)度調查[J].新西部(下月),2008(3):221.
[3]遲榮國.體育行為與體質健康[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12):63.
[4]孔文清,陳卓源.我國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結構的調查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13(4):6 -9.
[5]楊春莉.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體育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1):50-51.
[6]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陶 勇.對湖北省高校大學生健身行為習慣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4):86.
[9]戴劍松.南京市殘疾人群眾性體育開展現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2):99.
G806
A
1674-5884(2011)08-0167-04
2011-04-15
李協(xié)吉(1979-),男,湖南邵東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
(責任編校 晏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