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 堅
如果鹽巴都出了問題
文/于 堅
于堅著名詩人,1986年發(fā)表成名作《尚義街六號》,1994年長詩《O檔案》被譽為當代漢語詩歌的一座“里程碑”,曾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
在幾近再次經歷一場二戰(zhàn)的大災難面前,日本確實很冷靜,冷靜到冷酷的程度。
據說,福島核電站是由幾十位50歲以上的人,在里面堅守、清理。而且有人已經死了。對如此殘酷的事情,日本社會的反應好像是理所當然。我已經五十多歲了,對這種事情很難接受。這意味著:最危險的事情,日本的態(tài)度是可以由那些身為爺爺奶奶父母的人去承擔。
在中國的道德文化中,這種事情有違孝道。起源自西方理性文化的公民社會的道理之一是實用,50歲以上的人沒有利用價值了,赴死也是應當的。我不由想起日本電影《楢山節(jié)栲》中年輕人將老人背到山上去等死的凄涼場面。這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很難說。在中國文化中,就是爺爺奶奶們自愿組織敢死隊,兒女們也不準啊,否則有何顏面面對江東父老、列祖列宗?
我的意思是,公民社會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其實它的創(chuàng)造力恰恰來自非理性的沖動)更使之不是那么簡單地非此即彼,模式統(tǒng)一。如果在“少年中國”的時代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中國精英,也像日本人一樣,以為《楢山節(jié)栲》順理成章,這意味著“孝”道在中國已經岌岌可危了。
今天,“少年中國”“救救孩子”已經不是一百年前的口號,而是成為現實?!靶⒌馈薄?0歲以上的中國”正在被市場和城市化日益邊緣化(老母80歲生日時,我想去市中心給她買件衣服,卻怎么也找不到她的“時裝”,幾乎所有時裝只為青春和成功設計)。這種前景對于中國是理性的進步還是非理性的?
精英們借搶鹽事件再次對中國民眾進行了魯迅式的指責,“丑陋的中國人”再次使許多精英獲得了“比你較為神圣”(林毓生語)的優(yōu)越感。但是事情也不是那么簡單,為什么那么一個缺乏常識的謠言能夠迅速擾亂人心,僅僅因為民眾愚昧么?當時,我有位朋友拒絕去商店搶鹽,他的理由是,鹽巴就是天,如果鹽巴都出了問題,那么就不是搶幾包鹽的問題了,那就是天要塌了。他相信天不會塌,杞人憂天,一笑了之。但是,這些年一再發(fā)生的許多事情,使“杞人”越來越多,因為這些事情都是與“天”有關的事。比如,毒奶粉、瘦肉精、醫(yī)療黑幕;比如拆遷,出門一趟,回來你的房子就被扒了……這些事情,都是關天之事,民以食為天嘛(食是象征性說法,包括衣食住行等日常過日子的基本資料)!如果這個天得不到社會的決不容絲毫含糊的保障,社會如果聽任那些肇事者本應就地正法的事情長期泛濫、屢禁不絕,那么,就怪不得民眾成為“杞人”。如果人對天已經發(fā)生疑慮,日常生活像抽簽一樣,沒吃到瘦肉精算你走運,那么“鹽巴吃不得了”的謠言一起,民眾想到的就是“叫天天不應”,只有自己為自己負責。那些搶鹽的人其實不是愚昧,他們只信任自己的經驗。
最該搶鹽的日本沒有搶鹽,很簡單,他們相信就是地震了,天也塌不下來。
地震海嘯已經退去,但是核電站依然在肆虐,世界有點無可奈何。我以為這種偉大的高科技產品應該有超自然的本事,不是有官員說可以保證一萬年嘛。三十年前,我們還崇拜東芝索尼到瘋狂的地步,現在已經覺得國貨比日本貨更牛了。自信當然很好,但保質期一萬年,哪位顧客可以活到那個時候來證實?當年建造福島核電站時,也是信誓旦旦,保證萬無一失的。如果它老實告訴不確定,誰還在福島買房子?有位日本婦女說,如果早知道核電站會爆炸,她是絕對不會住在那里的。即使那個島叫福島。
惟一可以證實的是,福島的災難,用來救它的東西是最古老的水,載過諾亞方舟的那種水。這東西可不是高科技??墒?,如果水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