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陵
中非能源合作前景廣闊
□李北陵
2010年11月中下旬,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率代表團出訪非洲。在代表團抵達安哥拉前,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介紹中非能源合作發(fā)展狀況時指出:非洲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
張國寶的這一評價,既表明了中國與非洲國家能源合作的現(xiàn)狀,也預示了中非能源合作更加廣闊的前景。
中非能源合作并非今日始。中國與非洲雖相距遙遠,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傳統(tǒng)友誼。20世紀末以來,中非關系經過調整與充實,得到了全面鞏固與加強。與非洲國家的油氣合作,成為雙方新形勢下平等互利地推進務實合作、謀求共同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
上世紀90年代,非洲就與中國在石油貿易上有合作。但中非能源合作加速還是近10年的事。雖然中國從非洲進口石油只占非洲石油出口總量的13%,遠不及占30%以上份額的美國和歐洲,但非洲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海外份額油來源地。中國從非洲進口石油的絕對量和占原油進口總量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向非洲的油氣開發(fā)投資也不斷增加。
中非能源合作升溫勢所必然。這首先有賴于中非的傳統(tǒng)友誼和近年來中非之間對發(fā)展雙方關系的重視。中國與非洲有著共同的歷史命運,都深受殖民主義侵略之害。中國和廣大非洲國家都是發(fā)展中國家,加強南南合作是雙方的共識。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和埃及建交后,就先后與非洲幾十個國家建立起各方面的關系,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和影響。特別是改革開放和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非關系在經貿領域的發(fā)展日益擴大。能源合作,不過是雙方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國經濟快速持續(xù)增長,而非洲石油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233.8億噸,約占世界總儲量的12%,僅次于中東地區(qū)和南美地區(qū),可以給中國以很好的能源支持。
非洲石油資源的質量大多上乘,含硫量低,易于提煉加工,適合生產汽車燃油。而且,非洲油田大多位于大西洋海底或中西非沿海,遠離大陸地區(qū),可避免戰(zhàn)亂和政治爭端的影響。非洲產油國只有個別國家加入了歐佩克,對外基本上實行開放政策,歡迎外國直接投資,投資開發(fā)石油的環(huán)境相對較好。此外,西非地區(qū)石油鉆井成功率高達35%。這決定了非洲能源必為世界注目。
尋找穩(wěn)定的石油供應來源是保障中國石油安全的首要課題。向來與非洲友好的中國,尋求能源安全必然會加強與非洲的能源合作。
中國與非洲在經濟上有互補性和兼容性,必然帶來互利雙贏。
蘇丹六區(qū)輸油管線工程經過十個半月的緊張施工,于當?shù)貢r間2010年12月1日上午11點成功投產。胡勝春 攝
中非能源合作升溫的近10年,正好是非洲經濟發(fā)展最快的時期。這是偶然的嗎?不是。非洲的發(fā)展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與中國進行的能源合作,給非洲許多國家的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帶來很大變化。
中國與非洲的能源合作,只是廣泛合作的一部分。而且,中非能源合作主要是通過長期進口石油的貿易方式,幫助非洲國家改善農業(yè)、電力和通信等產業(yè)來交換石油的勘探開發(fā)權。這種中非石油供需雙方的直接交易既可以防范金融炒作,避免中非雙方不必要的損失,又可以實現(xiàn)非洲石油投資多元化。
10年來,中非能源合作以及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投資,推動了非洲的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發(fā)展優(yōu)勢,促進了非洲經濟的增長。前不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一份報告中稱,包括47個國家的撒哈拉以南非洲2010年經濟增長應達到5%,超過4.5%的預期。2011年經濟年增長率預計達到5.5%。
中國與非洲的能源合作,既緩解了世界能源緊張局面,也利于中國石油進口來源多元化和規(guī)避石油進口集中帶來的風險。
中國的國際能源安全有三層含義:一是要加強能源開發(fā)利用的互利合作,加強能源出口國和消費國之間、能源消費大國之間的對話和合作。二是要形成先進能源技術的研發(fā)推廣體系。三是要維護能源安全穩(wěn)定的良好政治環(huán)境。
中國在平等互惠、互利雙贏的原則下同非洲進行能源合作,從非洲國家進口石油和增加當?shù)厥蜆I(yè)投資,正是構建能源安全的必要之舉。然而,與世界上所有地方投資開發(fā)石油都存在風險一樣,中非能源合作也存在風險。
從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在非洲投資開發(fā)石油的風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2010年10月23日,中國石化ZPEB蘇丹公司物探經理部技術人員正在部署中非市場物探施工的準備工作。仝江 攝
一是無序開發(fā)風險。非洲是世界上開發(fā)程度相當?shù)偷囊粋€大陸,這里的資源非常誘人,但自身經濟依然貧窮和脆弱,許多國家的石油開發(fā)存在無序狀態(tài)。歐美老牌公司也因此從一些非洲產油國撤出。這雖然為中國石油公司“走進非洲”提供了良好機遇,但也使中國石油企業(yè)的投資和開發(fā)存在極大風險。
二是石油運輸風險。能源安全包括油源安全、價格安全和運輸安全。投資開發(fā)非洲石油,意味著中國有更多石油需要海運。從海上運輸,要通過兩條航線:“霍爾木茲海峽—十度海峽—馬六甲海峽—南?!焙骄€和“幾內亞灣—好望角—馬六甲海峽—南海”航線。無論哪條航線,怎樣都繞不過狹窄的馬六甲海峽。這里的航道,最窄處只有約兩海里寬,深僅25米。而馬六甲海峽現(xiàn)在越來越擁擠,每年從這里通過的船只,已經從1980年的4千多艘增長到2009年的5萬余艘。隨著中國從非洲進口原油量的增長,中國石油安全面臨的運輸挑戰(zhàn)越來越大。
三是西方阻礙風險。西方國家出于遏制中國的目的,著意將能源問題政治化,極力散布“中國威脅論”、中國在非洲實行“新殖民主義”的論調,千方百計阻礙中非能源合作。尤其是美國,對中非能源合作采取競爭性能源外交攻勢,為中國能源出路處處設置障礙,竭力阻止中國的油氣投資及國際合作項目,力圖控制中國油氣供應的非洲源頭。美國一些參議員多次警告:“中國在非洲撈取好處,破壞了產油國和世界石油大集團之間迄今為止達成的均衡,美國政府需要遏制從外圍石油出口國進入中心石油出口國的任何努力?!边@使得中非能源合作面臨很大風險。
然而,風險再大,也阻擋不了中國既定能源戰(zhàn)略的穩(wěn)步實施。在中國看來,實行國際能源合作所面臨的風險,不過是作為國際石油市場后來者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能源合作是中非互利雙贏的契合點,非洲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如何不斷拓寬資源開發(fā)合作領域,最大限度地化解能源合作風險,是中國確保能源安全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所需要繼續(xù)致力解決的問題,也將是對中國政府和石油企業(yè)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