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華
(西安郵電學院人文社科學院陜西 西安 7
經濟周期性波動與逆周期管理選擇
○唐麗華
(西安郵電學院人文社科學院陜西 西安 7
后危機時代,為了應對“金融海嘯”的余波和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波動的損失,各國政府、企業(yè)紛紛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政策與管理方法,在基于常規(guī)性調整的同時,逆向管理思維及策略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逆周期管理成為提高管理效率所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經濟波動給以各種不同的解釋和說明,以期為逆周期管理的政策選擇提供更為明確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指導。本文僅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周期理論與當代西方經濟周期理論的比較研究,特別是基于競爭性思維定式和信息不對稱的角度進行了探討。
經濟波動 競爭性思維 信息不對稱 逆周期管理
2008開始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在進入后危機時代的經濟調整時期,為了對付“金融海嘯”的余波和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波動的損失,各國政府、企業(yè)紛紛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應對政策與管理方法。在基于常規(guī)性調整的同時,逆向管理思維及策略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逆周期管理成為提高管理效率所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經濟波動給以各種不同的解釋和說明,以期為逆周期管理的政策選擇提供更為明確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指導。
經濟周期從宏觀上表現為國民收入及經濟活動的周期性波動。西方關于經濟波動周期性發(fā)生的原因,理論界有著種種不同的看法。
以凱恩斯為代表的經濟周期理論。凱恩斯在批判薩伊定律的基礎上,認為資本主義經濟也會有經濟危機,其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投資需求不足和消費需求不足。因此為了解決經濟危機,凱恩斯提出自己的方案:擴大投資、增加消費,從而增加有效需求,刺激就業(yè)和經濟增長。從二戰(zhàn)后的經濟歷史來看,凱恩斯式增加有效需求的反經濟危機政策,確實帶來了相當明顯的實踐效果。由此,政府干預理論第一次戰(zhàn)勝了主流經濟學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也因此成為本次各國政府應對危機的首選。
與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緊密聯系的消費不足論。消費不足論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英國的G、H道格拉斯以購買力不足為基礎建立了消費不足論,認為由于購買力自身的不足,使得可利用的購買力低于社會產品總價值,總產品不能按包括成本在內的價格全部銷售出去,由此引起了產量過剩、經濟蕭條。西斯蒙第認為經濟危機是進入資本主義經濟后才出現的特有現象,其原因是生產脫離消費后導致的消費不足。消費不足論由于不能全面地解釋經濟周期的整個過程,因此在周期理論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它便于大眾理解,所以在社會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許多政府甚至將它視為收入再分配政策的理論基礎并加以使用推廣。
乘數—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論。這是把投資水平和國民收入變化率聯系起來解釋國民收入周期波動的一種理論,是最具影響的內生經濟周期理論。乘數原理說明,由于經濟各部門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某一個部門的一筆投資不僅會使本部門的產出增加,而且還會對其他部門產生連鎖反應,引起這些部門投資與產出的增加。而加速原理要說明國民收入變動對投資變動的影響,國民收入的變動能夠引起數倍投資的變動。凱恩斯對乘數原理作過充分論述,薩繆爾森將乘數原理和加速數原理結合起來,考察了它們相互作用的結果,并依此來解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熊彼特的“創(chuàng)新周期說”。該理論把周期性的原因歸為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而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不可能持續(xù)不斷地出現,從而必然有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創(chuàng)新周期理論也蘊含著非常嚴重的理論缺陷,因為創(chuàng)新理論固然可以比較容易解釋經濟繁榮現象,但是很難解釋經濟大規(guī)模衰退現象,20世紀30年代的西方經濟大危機顯然是創(chuàng)新周期理論所不能滿意解釋的,就算是創(chuàng)新動力衰退了,那最多會使得經濟陷入熊彼特所說的增長停滯的穩(wěn)定狀態(tài)之中,根本不會讓經濟陷入國民生產減少一半的地步。
以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為代表的純貨幣理論。該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極端地認為,經濟波動完全是由于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是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F代貨幣主義者在分析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時,幾乎一脈相承地接受了霍特里的觀點。
投資過度論從投資的角度分析經濟周期的形成。該理論認為,投資波動是經濟周期的原因,投資的波動引起了消費者收入的波動,而不是消費者收入的波動引起投資的波動。還有與投資過度理論緊密相聯的心理理論。該理論認為經濟的循環(huán)周期取決于投資,而投資大小主要取決于業(yè)主對未來的預期。當預期樂觀時,增加投資,經濟步入復蘇與繁榮,當預期悲觀時,減少投資,經濟則陷入衰退與蕭條。隨著人們情緒的變化,經濟也就周期性地發(fā)生波動。
米契爾的“自然發(fā)生論”。在經濟周期內的經濟過程里,米契爾強調成本和價格發(fā)展的不平衡。當經濟活動開始擴張時,生產成本開始比價格更快地上升。這時降低利潤率,使人們對未來利潤的前景感到悲觀,反過來又會使投資削減,導致銷售、產出和就業(yè)量減少。當衰退產生時,成本和價格一樣減慢增長或者開始降低,但成本的減低不久就開始超過價格的降低,于是改善了利潤的前景并刺激了投資。這反過來又有助于結束衰退和開始復蘇。把經濟波動的周期性發(fā)生僅僅歸結為一種“自然”現象,顯然是膚淺的。
在實際經濟中,除了內因之外,很多的外部因素也能對經濟造成重要影響,比如自然災害,礦產資源短缺等等。因此還有把經濟波動周期性發(fā)生的原因完全歸于社會之外的說法。如杰文斯的“太陽黑子說”認為,任何一年收獲的成功肯定依存于天氣,特別是夏季和秋季各月的天氣;如果天氣在某種程度上依存于太陽周期,那就可以說,谷物的價格和收獲將或多或少地依存于太陽周期,并經歷周期性的波動,其時期等于太陽黑子出現的時期。
西方經濟學家主要是從貨幣、消費、投資等因素來理解經濟周期現象的,但他們的意見顯然并不統(tǒng)一。西方經濟周期理論都認為經濟周期是由經濟體中某些內在因素所引起的,因此,經濟周期是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現象,人們可以利用相關政策來減輕經濟波動的幅度,降低經濟波動的破壞力。與西方經濟學看法不同的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認為,經濟危機是特定生產方式下所產生的歷史現象。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危機的原因進行了多維度的分析,其最終結論是“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fā)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界限”。
西方經濟學關于經濟波動周期性發(fā)生的看法顯然都不能解釋本次危機的真正根源,相比較之下,馬克思的看法更深刻地道出了經濟波動周期性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如金所指出的:如果深究一下“金融海嘯”的深層次原因,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應該說是給出了較好的解釋。馬克思認為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根源和原因在于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成果的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盡管市場經濟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個與馬克思時期大不相同的新階段,但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和內在規(guī)律依然存在,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成果的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運用馬克思的研究論斷比其他種種分析都更能說明問題。不過新生的市場條件使得經濟危機有了新的表現形式,更多的已經不是直接表現為生產過剩的危機。像本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首先爆發(fā)的是金融危機,繼而蔓延到實體經濟的時候,才表現出生產過剩危機的本性??梢哉f,這是一種生產和消費雙過剩的新型經濟危機,但歸根結底還是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無限擴大和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導致的。當然,也有新生成的原因:市場經濟的驅利動機在造成擴大生產無限性的同時,也造成了貪圖享受、套利經營和超前消費的虛假需求,在這種虛假需求與人的需求有限性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就會產生經濟泡沫,而金融衍生品內在的嗜利性和不負責任的“創(chuàng)新”一旦超過了社會再生產所能夠容納的限度,金融本身的流動性就會產生障礙,繼而擊破經濟泡沫,這種生產和消費雙過剩的新型經濟危機就爆發(fā)了。
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日益表現出與經濟發(fā)展周期相左的非規(guī)律性特點,從而使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強。為了應對不斷增強的不確定性,人們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對經濟波動加以解釋和說明,進而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應對政策與管理方法,其中逆周期管理正逐漸成為公共政策乃至微觀經濟管理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對經濟波動以及經濟發(fā)展非周期性特點的一種較權威的解釋,這一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勞夫(George Akerlof)、邁克爾·斯彭斯(Michael Spence)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共同創(chuàng)建的。該理論認為,由于現實中的所有市場都是不完備的,信息總是不完全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對于所有市場來說是各有特點,因此,市場失靈是普遍存在的。傳統(tǒng)的市場失靈是與壟斷的存在、公共物品、外部性等因素相聯系;新的市場失效是以不完全信息為基礎的。克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市場失靈相關分析進一步揭示了逆周期管理的重要意義,政府有效地發(fā)揮規(guī)制的作用去調節(jié)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成為現實的必然選擇,這一點連極端的自由學派經濟學家也不否認。比如,為了化解金融風險,政府的規(guī)制要求上市公司對其財務信息、重大投資項目等信息進行真實披露,對商業(yè)銀行進行審慎規(guī)制,包括債務風險管理和法定資本金充足率,要求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的透明化操作并限制其投資范圍,要求在證券市場中的交易符合程序,對信息披露和交易過程的造假、欺詐行為嚴厲打擊,對中介機構加以規(guī)范等等,這些措施已經在很大范圍顯示出了規(guī)制的積極作用。包括信息不對稱理論在內的各種不同理論對經濟波動的解釋,雖然在管理以及相關的對策選擇方面提供了有益幫助,在方法論方面和在分析視角方面都有創(chuàng)新,但都沒有觸動效用的非飽和性這一假設。非但如此,各種理論均以效用的非飽和性作為前提,來解釋和說明經濟波動問題,并在這一前提下進行制度選擇和提供各種政策選擇。因此,對效用的非飽和性問題作進一步的相關分析顯然是亟為必要的。
效用函數作為刻畫人們經濟行為動機或福利的一種方式,在經濟學研究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但其不同的規(guī)定或假設對不同經濟現象的理解和解釋產生了重大影響,而正是在這一點上,西方經濟理論存在重大問題。眾所周知,任何理論都是通過尋求支配該問題領域的主要變量來簡化現實而達到抽象過程的產物,但理論的高級程度與抽象程度之間并無必然的聯系。不過,這種“無必然的聯系”在經濟學的效用理論中卻出現了必然的聯系。因此,經濟學中不同水平的教科書對效用函數的規(guī)定隨著理論程度的上升而變得越來越抽象。
有關效用的概念,Samuelson和Nordhaus(1998)是這樣說的:“概括地說,效用表示滿意。更準確地說,效用是指消費者如何對不同的物品和服務加以順序排列?!盨amuelson和Nordhaus(1998)還用一個實例對此概念進行了具體的說明:“當你消費第一個單位的冰淇淋時,你獲得一定的滿足或效用水平?,F在想象你消費第二個單位,你的總效用增加,因為第二個單位的冰淇淋給你增添了額外的效用。當你消費第三個、第四個單位的冰淇淋時,你感覺會如何呢?最后,如果你吃了足夠多的冰淇淋,你的滿足或效用非但不增加,反而它使你惡心!”
如果用u(x)來表示效用的話,那么將上面的說明用數學語言來表示,則變?yōu)椋?/p>
u'(x)≥0,u"(x)<0,而且在某個x*點之后,一定有u'(x)=0,即邊際效用變?yōu)?/p>
更為準確地講,如果事實如Samuelson和Nordhaus(1998)所說,“最后,如果你吃了足夠多的冰淇淋,你的滿足或效用非但不增加,反而它使你惡心”那么,在某個x*以后,一定有u'(x)<0,即出現負的邊際效用。
在Varian(1991)這一高級微觀經濟學教課書中,作者明確規(guī)定偏好或效用滿足嚴格單調性,即如果x≥y且x≠y,那么x>y。Varian(1991)對局部非飽和性的說明是:即使消費組合只發(fā)生微小變化,一個人也總可以改善其效用水平。非飽和性剔除了“厚的”無差異曲線。特別地,效用函數的存在性依賴于偏好關系的嚴格單調性。這一點可以從效用函數的存在性定理中得到證實——假設偏好滿足完備性、自返性、傳遞性、連續(xù)性和強單調性,那么存在一個連續(xù)的效用函數u→R,它代表了這些偏好(Varian,1991)。效用函數的存在性定理說明,效用函數是嚴格單調增的函數,因而均具有非飽和性的性質。效用理論中非飽和性假設只是在數理學派興起之后才進入經濟學并在高級經濟學和相關的政策分析中占據統(tǒng)治地位。
如黃昊宇博士所指出的那樣,在效用的非飽和性假設下,放松非飽和性假設,可以從這個模型中看到存在非飽和性假設時看不出來的經濟或逆周期管理的政策含義:在生產達到消費飽和點后,為了提高人們的效用水平,必須引入新的消費品或服務;經濟危機可以與貨幣無關,只要存在消費的飽和性,在存在生產率(自然)增長率大于需求增長率的情況下,就會出現產品的絕對過剩,從而出現經濟危機;為了保證生產不出現中斷,或不出現大量失業(yè),必須開發(fā)新產品或能夠增加人們效用的新的經濟活動部門;科學技術對于經濟增長與波動具有雙重效應:引致經濟危機和穩(wěn)定經濟,科學技術對經濟活動的這種雙重效應,源于技術發(fā)展或創(chuàng)新的兩種途徑,生產過程創(chuàng)新和新產品或新經濟部門的創(chuàng)新;生產過程創(chuàng)新的速度越快,生產達到這種產品的消費飽和點所需的時間越少。
西方種種關于經濟波動的理論,由于其工具理性的思維方式所致,總是各執(zhí)己見而不能形成系統(tǒng)而完整的認識,即使是“創(chuàng)新”理論也無法自圓其說。“客觀地評價,金融創(chuàng)新是華爾街100多年來的活力源泉,但是創(chuàng)新過度,就會演變成一場災難。華爾街曾有一句經典名言:只要有一種資產能夠產生現金流,就可以將它證券化。這次證券化的資產是次級債,更準確說是次級房貸。債券原本是風險極低的投資品種,但是當它和信用極低的低收入者掛鉤,而且被對沖基金以高倍杠桿交易,風險便被無限放大;當它利用了人們的逐利心理并且和信用極低的低收入者掛鉤,無序的競爭就會使風險無限放大而造成市場的流動性鏈條最終崩斷。所以,金融危機的發(fā)生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p>
如果認真研究經濟波動周期性發(fā)生的歷史軌跡,還可以進一步發(fā)現,正是競爭思維導致逐利行為的無度和過分貪婪,使得華爾街的金融創(chuàng)新過度而最終演變?yōu)橐粓鰹碾y,風險在貪婪、逐利和競爭中無限放大到了市場再也無法承受的地步,“生產和消費雙過剩的新型經濟危機就爆發(fā)了”。鑒于此,在應對本次危機的過程中,各國政府包括西方學術界,都在重新認識和運用政府干預政策,重新反思對于競爭思維的路徑依賴,而越來越多地采用了合作戰(zhàn)略。
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更為深刻地道出了經濟波動周期性發(fā)生的根源,但需要對今天的新情況、新特點進行新的概括。綜合考量,各種不同的理論對經濟波動的解釋加深了人們對經濟波動的理解,并在經濟管理以及相關的對策選擇方面提供了有益幫助。
逆周期管理表現為與現存的一般常規(guī)管理相左的管理思維和管理實踐,除了政府規(guī)制對于非常規(guī)的經濟波動、經濟周期的影響和調節(jié)外,越來越多的反周期生產、反季節(jié)營銷都是人們運用信息不對稱理論分析了非常規(guī)的經濟波動、經濟周期的現實以后,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與常規(guī)管理相左的旨在信息不對稱市場環(huán)境中提高管理效率的新舉措。因為,當經濟波動不僅日益頻繁,而且日益表現出與經濟學已經揭示出來的經濟發(fā)展周期不一樣的非規(guī)律性特點,從而使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強的時候,這種現存的一般正常管理理論和實踐就顯得越來越不能適應現實發(fā)展的要求。為了對付不斷增強的不確定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波動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人們就要分析經濟波動的原因以及經濟發(fā)展周期變動的新特點,尋找出適時對癥的新的管理理論和管理藝術,而逆周期管理就是基于對日益頻繁的經濟波動和不斷增強的不確定性進行種種經濟學分析所得出的一種新的管理理論和管理藝術。這雖然是一種新生的、正在發(fā)展中的管理理論和管理藝術,但由于反映并符合經濟社會現實發(fā)展的客觀需求,因而從其一開始就顯示出對于應對經濟發(fā)展的非周期性和降低經濟波動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以及提高管理效率的現實意義。
信息不對稱理論對于經濟波動以及經濟發(fā)展的非周期性特點的解釋,進一步彌補了關于復雜性分析、理性預期理論、內生增長理論以及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不足,從信息不對稱和效用飽和性以及生產過程技術特點的角度來說明經濟波動的內在機制,可以為經濟波動提供一種更為合理的解釋,也能夠為逆周期管理的公共政策與微觀政策提供更為明確的理論基礎和現實基礎。
[1]Arrow,Kenneth: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Issues Pertinent to the Choice of Market Versus Non——market Allocation.In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s:The PPB System[J].Joint Economic Committee,V01.1.1969.
[2]Arrow,Kenneth:The Economics of Agency.In J.Partt&R.Zeckhauser (eds.),Principals and Agents:The Structure of Business[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1981.
[3]約瑟夫·熊彼特:經濟分析史[M].商務印書館,1994.
[4]阿羅著,何寶玉、姜忠孝、劉永強譯:信息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5]貝克爾著,王業(yè)宇、陳琪譯: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布羅姆利著,陳郁、郭宇峰、汪春譯: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礎[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布坎南著,吳良健、桑伍、曾獲譯:自由、市場和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政治經濟學[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l988.
[8]錢德勒著,重武譯: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yè)的管理革命[M].商務印書館,1987.
[9]彼得·德魯克著,孫忠譯:德魯克論管理[M].海南出版社,2000.
[10]科斯著,陳郁譯:新制度經濟學[M].上海三聯書店,1990.
[11]康芒斯著,于樹生譯:制度經濟學:它在政治經濟學中的地位[M].商務印書館,1962.
[12]熊彼特著,何畏、易家詳等譯:經濟發(fā)展理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M].商務印書館,l990.
[13]西蒙著,楊礫等譯:管理行為管理組織決策過程的研究[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
[14]H·克雷格·彼得森、W·克里斯·劉易斯著,吳德慶譯:管理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15]馬克思:資本論[M].人民出版社,1978.
[16]托馬斯·謝林:沖突的戰(zhàn)略[M].華夏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李文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