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運斐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yè)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英語語法教學必要性的文化視角審視
許運斐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yè)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近些年來,語法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爭議不斷。從語言學理論和中國文化及中國外語教學傳統(tǒng)的角度看,英語語法教學仍具必要性。而最近幾年一些新的較為可行的英語語法教學思路和方法也很值得采用和推廣。
英語語法教學;必要性;文化視角;審視
中國文化和中國語言教學理論的傳統(tǒng)歷來重視以語言的結構和形式來表達準確的語言意義。20世紀70年代以后,重“意義”、要“交際”的交際語言教學法逐漸成為外語課堂教學的主流,語法教學也因此受到質疑和批評,語法教學被邊緣化。近二十年來,隨著語言學和外語教育理論研究的發(fā)展以及交際教學法不盡如人意的實踐效果,語法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又被重新提及。
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語言學的語言觀認為,語言最本質的功能是其作為交際工具的功能。語言教學是讓學習者以“關注意義”的交際方式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掌握和運用目的語,有效地實現(xiàn)語言的交際功能。英國學者奧斯汀也認為,在實現(xiàn)語言功能的言語行為中,“以言做事”在交際溝通中用得最多。因此,以學習用于“以言做事”的語言功能為主,學習者定能快速取得溝通能力,這要比根據(jù)語言形式體系去學習目的語是容易得多。
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區(qū)分了習得和學得的概念,認為習得(acquisition)是在注重意義的自然交際環(huán)境中潛意識地發(fā)生的語言學習,學得(learning)是學習者有意識地學習語言形式特性的結果,習得的知識是話語理解和產出的主要來源。語言習得觀認為習得的過程既充分關注語言的意義,又能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語法知識也可同時習得,“既然第一語言習得過程中不需要正規(guī)的語法學習,第二語言的語法也可以無意識地自然習得”。
以這些語言學理論為基礎的外語交際教學觀認為外語學習的最佳途徑是通過關注語言意義的大量交際,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溝通和運用能力。更加注重語言形式規(guī)則的傳統(tǒng)語言學習方式,忽視了語言的意義和對學習者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則是應該摒棄的。在中國傳統(tǒng)的“非彼即此”二元思維方式影響下,“交際”和“習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結果就直接導致了外語語法教學無用論的產生。
以前外語語言學理論往往把二語(second language)和外語(foreign language)混為一談,并由此認為,既然二者等同,二語教學理論自然也適用于外語教學。其實不然,二語和外語是有區(qū)別的兩個概念,其語言學習的文化背景、學習方式以及環(huán)境、過程等都有著很大的差異(如表1)。
表1 外語和二語差異對照表
Cohen 認為,“外語學習(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專指在當?shù)夭⒉皇褂玫哪康恼Z學習;而“西方學者所說的第二語言指在母語以外,在官方、商業(yè)及社會中廣泛應用著的語言”。
二語學習可在有真實目的語的環(huán)境中通過交際同時習得語法。在中國,英語學習大多數(shù)是在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過程中完成的。雖然外語學習可以借鑒二語學習的一些方法,然其語法規(guī)則的教和學必不可少,近年來國內學界對此已有較為統(tǒng)一的認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學習也必然受到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影響。漢語承載著悠久深厚的中華文化,作為中國人文化活動的一部分,外語學習理論必然受中華文化和漢語學習理論的深刻影響。中國“形式先行”的語言教學理念及先自覺依靠“知識進行論證應該怎樣用”,最終達到“不自覺地”運用的這樣一個從“自覺到不自覺”的外語教學心理途徑,使得我們自然很看重語法教學。
此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在中國占了幾千年統(tǒng)治地位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傳統(tǒng)的價值觀和處世理念是內斂不張揚、多聽多看少說和謹言慎行。中國人這種普遍的性格特點(甚至被認為是性格優(yōu)點)往往使得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英語課堂上表現(xiàn)得相對沉默,課堂氣氛沉悶而略顯尷尬。缺少學生大膽而積極的參與,交際教學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直接影響到英語學習效果。
從根本上說,二語習得理論以及交際語言學習理論都是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包括當前受到新英語課程標準大力倡導的、源于交際語言學習理論的任務型語言學習模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and Learning Model)。西方文化強調的是更加張揚的個性(沉默者或被認為是不誠實的表現(xiàn)),學習者課堂表現(xiàn)也更加積極,更加愿意與人交流溝通,課堂氣氛顯得更加活躍,因此交際法是適合于西方人的文化背景的,是可行有效的。
再者,即便是任務型模式也并不反對語言知識(包括語法知識)的教學,它倡導的是以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為目的進行語言知識的教學。它注重讓學生通過完成真實生活任務參與學習過程,并強調以真實生活任務為中心活動的教學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發(fā)展語言技能,從更廣泛的層面強調培養(yǎng)學生包括交際能力在內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由此可見,對任務型模式的片面理解,使得語言知識的講授(特別是語法的講授)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大禁忌,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
交際和習得方式對提高學習者語言交際能力確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外語交際需求存在的主要前提在于交際雙方存在著信息差及真實的目的語環(huán)境。在中國并不存在一個英語學習的語言環(huán)境,我們人為創(chuàng)設的、僅限于英語課堂的虛擬生活任務,因其缺乏真實性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學習者之間也不存在信息差而無法激發(fā)其英語交際的需要及其交際的興趣,使得交際變得毫無意義。在漢語占絕對優(yōu)勢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的現(xiàn)實情況下,我們不得不理性地看待交際和習得。加之西方教育界很少有人專門研究中國教育,也缺少中國教育的實踐經驗。借鑒、甚或直接引進的國外二語教學和學習模式在中國英語教學實踐中“水土不服”亦絕非偶然,盲目追隨國外潮流則是“理論實踐相互作用的典型誤區(qū)”。
中國悠久的漢語言教學史及清末洋務運動以來正規(guī)的學校外語教學史提醒我們,語法教學法一直都是我國外語教與學的主要方法,外語教學的實踐已證明我們能以這種方式學好外語。
(1)提高語言輸入的理解能力
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語言的外在形式始終是圍繞語法規(guī)則這個“宗”在變化。準確把握句子或話語的意義固然不能全靠語法規(guī)則,還需考慮語境問題。但理解、掌握語法規(guī)則是基礎,“精細的語法規(guī)則和廣泛的詞匯知識使得語言輸入更易于理解,能夠使外語學習者所接觸到的各種語言現(xiàn)象系統(tǒng)化,由淺入深地將語言分級處理”。我們依據(jù)語法規(guī)則對不熟悉的語言現(xiàn)象進行解碼分析,便有可能理解無數(shù)陌生的語言現(xiàn)象,極大地提高我們的語言理解能力。如對長句子的理解,通過連接詞(如并列連詞and、主從連詞that、關系詞that等)斷句將其分級解碼是關鍵,這就要求學習者理解和掌握必要的語法規(guī)則。
(2)保證語言輸出的準確性
非尺規(guī)無以成方圓。以語法(尺規(guī))保證語言形式(方圓)的正確,才能有意義地、準確地表達,才能最大限度避免產生歧義。心理語言學也認為,有意注意是語言學習活動中的一個必要條件,語法教學可加速學習者對語言形式的掌握。語法教學是要通過強化學習者語法規(guī)則意識,提升其語言輸出的“有意注意”能力,運用語法這個“有意注意”的工具驗證他們所做的無意識或有意識的語言假設,并逐步提高其語言輸出能力。
語法能力是交際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語法知識教學提高語法能力是實現(xiàn)交際能力的前提條件。因此,英語語法教學在非英語環(huán)境下絕非可有可無。拋開語法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或將培養(yǎng)語法能力與培養(yǎng)交際能力對立起來的觀點都是片面和錯誤的。
近年來,國內不少關于語法的討論不再是教與不教問題,而是如何教的問題。關于英語語法教學新思路和新方法的文章也不斷出現(xiàn)。
無論習得還是學得,語言學習都存在規(guī)則內化的問題。內隱性模式(暗示法)是讓學生置身于有意義的交際環(huán)境中潛意識地內化語法規(guī)則;語法規(guī)則以演繹的方式講解并通過有意識地規(guī)則操練學得,謂之外顯性模式(明示法)。
隨著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和大量的教學實踐,人們意識到二者對成功的英語學習都必不可少,只是在實踐中需要針對語法項目理解和學習的難易程度而有所側重,如對較復雜的語法項目宜采用明示法,否則易造成學生對規(guī)則的過度概括。
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模式過于強調語言形式而造成學習者考試成績優(yōu)秀卻不敢開口、也開不了口實際運用的“啞巴英語”和“高分低能”。相反,純粹的語言交際法完全忽略課堂語法教學,導致語言石化(fossilization)現(xiàn)象和課堂“皮欽語”(Pidgin)現(xiàn)象,影響語言輸出的精確度,會導致學習者的英語學習到一定程度后,很難再有提高。
交際教學和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模式都難免顧此失彼。將交際教學和語法教學二者融合的形式和意義有機統(tǒng)一、以交際為目的的過程性語法教學;設計有語法規(guī)則訓練的任務型語法教學;將語法放在有上下文語境的語篇這樣一個更大的語言結構中,賦予語法情景化意義,使得語法進入到語用層面的語篇語法教學等方法,可兼顧語言的形式和意義、準確性與流利度,避免了以往孤立或僅停留在單句層面講授語法而導致學、用脫節(jié)的弊病。
[1]楊小娟.外語教學法的繼承與發(fā)展[J].課程·教材·教法,2004,(11):68-73.
[2]戴煒棟,陳莉萍.二語語法教學理論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5,(2):92-99.
[3]肖禮全.走出中國英語教學的歷史誤區(qū)——外語教學的哲學思考[J].外語教學,2004,(1):67-71.
[4]向前進.二語習得主流理論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1):19-21.
[5]張正東.論中國外語教學法理論(上)[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1999,(2):36-43.
[6]張正東.論中國外語教學法理論(中)[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0,(1):26-64.
[7]魯子問.任務型英語教學簡述[J].學科教育,2002,(6):26-30.
[8]文秋芳,王海嘯.大學生英語學習觀念與策略的分析[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6,(4):61-75.
G642
A
1673-0046(2011)05-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