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低碳經濟研究現狀述評

        2011-10-20 08:32:08王璟珉聶利彬
        關鍵詞:碳稅能源經濟

        王璟珉 聶利彬

        低碳經濟研究現狀述評

        王璟珉 聶利彬

        2010年是低碳經濟相關討論較為熱烈的時期,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多樣,歸納而言,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實現低碳經濟的經濟手段,即碳交易、碳稅制度的可行性、創(chuàng)新性研究,低碳能源的利用和低碳交通的構建研究,低碳城市的建設研究,低碳經濟發(fā)展對策研究,以及低碳經濟理論的完善。通過分析發(fā)現,未來在低碳經濟方面的研究將更加趨向于微觀層面,更多地借用實證研究來檢驗低碳經濟實現的方式方法,以及低碳經濟發(fā)展模式。

        低碳經濟;碳交易;低碳能源;低碳城市;低碳交通

        應對氣候變化,發(fā)展低碳經濟是本年度國內外政府、企業(yè)、學術界等各方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歐盟今年提出了“20-20-20”的口號,即到 2020年,新能源占總能源的 20%,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 20%,這一目標的提出在歐盟內部引發(fā)激烈爭論。而在國內,為完成“十一五”節(jié)能目標,一些地方出現了拉閘限電的現象,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看待低碳經濟?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發(fā)展低碳經濟?在過去的一年里國內外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將該領域的研究進一步深化。

        一、碳交易和碳稅的研究

        全球氣候變暖屬于外部性問題,從公共經濟學的角度看,治理外部性主要有兩個視角:一個是基于私人的視角治理外部性,另一個則是基于公共部門的視角治理外部性。前者主要包括外部性內部化、科斯定理、運用法律制度等方法;后者主要包括罰款和稅收、給與治理補貼、可交易的許可證、行政管制等方法。其中對污染征稅和可交易許可證是最為常用的兩種方法,上世紀 80年代,美國曾成功運用交易許可證制度治理了本國的二氧化硫排放問題。目前,歐洲一些發(fā)達國家已經開始在本國開征碳稅,并建立碳交易市場。無論是碳交易還是碳稅,關鍵是要通過價格來反映出溫室氣體的邊際成本。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國家往往采取將碳市場和碳稅結合起來使用的混合政策,而并非單一政策。

        (一 )碳稅

        碳稅實際上是一種矯正稅,有的國家稱為能源稅,其本質都是為了使邊際私人成本等于邊際社會成本,邊際私人收益等于邊際社會收益,從而達到治理污染的目的①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門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 183-190頁。。20世紀 90年代初,芬蘭、瑞典、丹麥、荷蘭四個北歐國家先后開征碳稅,1999年意大利開始征收,2007年 10月 1日、2008年 7月 1日加拿大魁北克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先后開征碳稅,又為碳稅的理論和實踐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國內外對于碳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稅的可行性及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等方面。

        雖然碳稅會對很多行業(yè)產生不利影響,但如果在開征碳稅的同時能夠制定一些配套措施,那么會顯著降低這類影響。比如,在征收碳稅的同時,用征收來的碳稅,給予家庭補助,將有助于刺激家庭消費。這樣在保持稅收不變的情況下,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又可以刺激消費⑤⑨Chuanyi Lu,Qing Tong,XuemeiLiu.“The impacts of carbon tax and complementary policies on Chinese economy”,Energy Policy,Vol.38,No.11,(November 2010),pp.7278-7285.。

        (二 )碳交易

        碳交易市場的產生源于碳排放空間資源的稀缺性,通過降低相關交易費用可以提高碳排放權效率,因此從碳排放權的功能與效率的關系分析,可以得出碳排放權明晰的基本路徑——排放權的私有化,即進行碳交易⑩魏東、岳杰:《低碳經濟模式下的碳排放權效率探析》,《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 8期。。近年關于碳交易或碳市場的研究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即分別從微觀視角和宏觀視角進行分析。微觀視角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碳交易市場的有效性和碳指標的類型等方面,宏觀視角的分析主要集中在金融危機對碳交易的影響等方面。

        成本和流動性是制約減排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為降低減排的成本,從時間角度看,建立長期的合約是有效的,而且更為靈活,3年或 5年的合約太短。從空間上看,通過將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碳交易系統(tǒng)聯系起來,建立一個全球的碳交易市場,可以提高市場的流動性,從而有效降低減排的成本①②Samuel Fankhauser,Cameron Hepburn.“Designing carbon markets.Part I:Carbon markets in time”,Energy Policy,Vol.38,No.8(August 2010),pp.4363-4370.Marcel Brinkman:《重新審視碳補償 》,《麥肯錫季刊 》2010年 4月,https://china.mckinsey quarterly.com/A_new_look_at_carbon_offsets_2533.。由于各國交易規(guī)則、交易體系不同,因而碳指標也有不同的類型,黃杰夫 (2010)認為碳指標有“A型”和“O型”之分③黃杰夫:《碳排放的“A型”“O型”之分》,FT中文網,2010年 8月 4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4239.?!癆型”是指在一個具有總量指標的碳配額交易體系下,政府給這些企業(yè)分配了每年的排放配額 (Allowance)。年末檢查時,如果企業(yè)少排放了,配額有富余,他們就可以將這些多余的 A型指標賣出。相反,如果企業(yè)多排放了,原有的配額不夠,他們就需要到市場中買進“A型”指標?!癘型”指標即 offset(抵消、抵扣),是在總量控制之外,但與總量控制有關聯的、基于項目減排的指標。聯合國的“清潔發(fā)展機制”(CDM)就是一種offset體系。一般而言,A型在先,才會有對O型的剛性需求。對于企業(yè)來講,實際上是市場提供了碳的價格信號,企業(yè)可以據此決定最“經濟”的減排策略。魏東、岳杰 (2010)對碳交易市場中碳排放權的效率問題進行解析后認為,碳交易市場如果要有效運行,必須要提高排放權效率,一方面要降低相關交易費用,一方面要通過明晰碳排放權,即排放權的私有化④魏東、岳杰:《低碳經濟模式下的碳排放權效率探析》,《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 8期。。

        企業(yè)層面,早在上世紀 90年代,英國石油公司就設計了一種企業(yè)內部碳交易機制以加大企業(yè)的減排自主性,并取得了顯著的減排效益和經濟效益,國外學者曾對此做過一定的介紹⑤Akhurst,Mark,Jeff Morgheim,Rachel Lewis.“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rading in BP”,Energy Policy,vol.31,No.7,pp.657-663.,但并不詳實,國內也缺乏此類學術研究。2009年本文作者對企業(yè)內部碳交易機制的機理進行了研究⑥王璟珉、魏東、聶利彬:《企業(yè)內部碳交易機制初探》,《第四屆 (2009)全國管理學年會會議論文》,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北京,2009.11.13-15。,在此基礎上,又引入期權理論,利用金融工具建立相對合理、實用的期權定價模型,以解決該機制中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市場的定價問題,從而達到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風險的目的⑦王璟珉、岳杰等:《期權理論視角下的企業(yè)內部碳交易機制定價策略研究》,《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 2期。。

        宏觀層面,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碳交易市場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無論是交易規(guī)模還是價格都明顯下降,但由于目前各國的碳市場之間的聯系不太緊密,且受自然、經濟社會狀況的影響各不相同,因而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程度以及恢復程度也各不相同⑧Julien Chevallie.Macroeconomics,finance,commodities:Interactions with carbon markets in a data-rich model,Economic Modelling,In Press,Corrected Proof,Available online 2 August 2010.。宏觀層面另外一項值得關注的是英國政府提出的個人碳交易制度。這項制度下,每個成年人都將獲得等量的溫室氣體排放許可證,兒童將獲得部分排放許可證,由其監(jiān)護人負責管理,所獲得的溫室氣體排放許可證主要用于家庭的能源消費和個人旅行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但是,由于政府擔心該項政策的社會接受程度和高成本而遲遲未將其付諸實踐。但是研究表明,盡管當前還客觀存在著公平、技術、成本、社會的可接受程度和與現行政策的融合等制約該項政策實施的因素,但是這些因素都是可以克服的,而且與征收碳稅相比,雖然構建和運行個人碳交易制度的成本是高昂的,但個人碳交易制度能夠為整個經濟社會帶來更多收益⑨Timothy J.Foxon,Geoffrey P.Hammond,Peter J.G.Pearson,Developing transition pathways for a low carbon electricity system in the UK,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Volume 77,Issue 8,October 2010,pp.1203-1213.。在這項政策下,高碳生活模式的成本將會逐漸增加,排放量較小的人,將通過出售多余的溫室氣體排放權,而獲得額外的收益。但也有一部分低收入人群由于種種原因,排放量較大,因此,該制度的實施可能使其境況變得更差⑩王璟珉、魏東、聶利彬:《企業(yè)內部碳交易機制初探》,《第四屆 (2009)全國管理學年會會議論文》,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北京,2009.11.13-15。。從實踐層面看,目前關于碳交易的研究與具體操作主要是在發(fā)達國家開展,其對發(fā)展中國家的作用仍不明朗,而且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作用有限①Samuel Fankhauser,Cameron Hepburn.“Designing carbon markets.Part I:Carbon markets in time”,Energy Policy,Vol.38,No.8(August 2010),pp.4363-4370.Marcel Brinkman:《重新審視碳補償 》,《麥肯錫季刊 》2010年 4月,https://china.mckinsey quarterly.com/A_new_look_at_carbon_offsets_2533.。

        (三)碳稅與碳交易的比較研究

        碳稅和碳交易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兩種不同的經濟手段,兩者的目的相同,實際效果和途徑不同。2010年關于兩者的比較研究主要是從兩方面展開,一是兩者的成本,二是政府的參與度。

        從成本來看,碳稅的成本要低于碳交易的成本,主要原因是可以使用現有的稅收體系來征收碳稅,無需建立一套新的征管體系,從而有效降低減排成本;如果建立碳交易市場,則需要新建一套市場交易機制——建立新的審計制度、防止虛假交易的體系等,成本明顯高于碳稅①Marcel Brinkman:《重新審視碳補償》,《麥肯錫季刊 》2010年 4月,https://china.mckinsey quarterly.com/A_new_look_at_carbon_offsets_2533.。

        從政府參與程度來看,無論是征收碳稅,還是建立碳交易市場,都需要政府干預。建立碳市場,需要政府立法,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并為一些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開征碳稅,也需要政府立法來確保其合法性,并制定合適的稅率等。所不同的是,在這兩種制度下,政府對企業(yè)的干預程度和干預方式有區(qū)別。在碳交易制度下,企業(yè)可免于直接受到政府的干預,而在碳稅制度下,企業(yè)則通過稅務部門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預②Marcel Brinkman:《重新審視碳補償》,《麥肯錫季刊 》2010年 4月,https://china.mckinsey quarterly.com/A_new_look_at_carbon_offsets_2533.。

        除此之外,由于企業(yè)是減排主體,無論是開征碳稅,還是建立碳市場,都會對企業(yè)產生影響。就碳稅而言,由于稅率是固定的,因而企業(yè)將會面對更加確定的結果,這對于企業(yè)相對有利;而在碳交易機制下,由于供求關系的變動而導致的價格變化,將使得企業(yè)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③Jane Andrew,Mary A.Kaidonis,Brian Andrew,“Carbon tax:Challenging neoliberal solutions to climate change”,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Vol.21,No.7(October 2010),pp.611-618.。

        實際上,盡管兩者存在差異,但并不導致兩者彼此沖突,恰恰相反,兩者可以實現優(yōu)勢互補。從實踐情況來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是除碳稅之外,促使排放主體自主減排的重要推動力,兩者可以形成有益補充。

        二、低碳能源的研究

        發(fā)展低碳能源是應對氣候變化,發(fā)展低碳經濟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對于我國而言,更是如此。交通運輸業(yè)是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之一,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tǒng)計,2006年全球交通工具的石油消耗比重已經增加到 60.5%,而且這個比重還在持續(xù)增加,預計 2020年以后,交通工具石油消耗的比重將至少達到 62%以上。近 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加了 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長率高達 25%,預計到2050年,全球交通工具碳排放將比目前增長 30%到 50%④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2008.10.12,http://www.iea.org/weo/docs/weo2008/WEO2008_es_English.pdf.?;诖?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往往從交通運輸著手,通過建立汽車尾氣排放標準、能效標準等措施來降低本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推動低碳能源的發(fā)展。由于能源與交通的關系緊密,因此,本文將低碳交通歸結到低碳能源中加以論述。國內外關于低碳能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發(fā)展低碳能源的必要性、政策建議和發(fā)展新能源等方面。綜合來看,也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視角。宏觀視角主要包括低碳能源的可行性研究,以及發(fā)展戰(zhàn)略和途徑研究,微觀視角主要包括能效標準、成本等一些較為具體的細節(jié)研究。

        (一)低碳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與途徑研究

        由于中國國情和能源結構的特殊性,因此發(fā)展低碳能源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也就使得學者們在該領域較為關注。2010年國內外關于中國能源發(fā)展的研究主要從戰(zhàn)略和路徑兩個角度切入。從戰(zhàn)略角度看,杜祥琬 (2010)指出,中國人口多,資源短缺,需要綠色、低碳新能源戰(zhàn)略來實現中國能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低碳、綠色能源戰(zhàn)略的內涵是“通過三個子戰(zhàn)略,發(fā)展三種概念的綠色能源,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能源道路”。其中,三個子戰(zhàn)略包括:大力節(jié)能、提高能效、控制能耗總量;高效潔凈化地利用化石能源;加快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發(fā)展⑤杜祥琬:《對中國綠色低碳能源戰(zhàn)略的探討》,《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第 5期。。

        就低碳能源發(fā)展的路徑而言,主要包括提高能源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積極參與 CDM項目,掌握核心的低碳技術,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和社會消費模式,建立監(jiān)督和評價體系,通過制度建設鼓勵企業(yè)逐步建立先進的能源產業(yè)體系,提高公眾的全球環(huán)境意識,鼓勵企業(yè)和公眾積極參與減排活動,倡導低碳消費模式等①②ZhongXiang Zhang.“China in the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Energy Policy,Vol.38,No.11,2010,pp.6638-6653.。對中國發(fā)展低碳能源的可行性,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張艷秋 (2010)等人通過情景模擬分析后認為新能源在能源構成中的擴大是一個漫長的逐漸加速的過程,未來能源對油氣需求量仍然相當大,煤炭清潔化利用任重道遠,當前應該把重點放在節(jié)能減排上③張艷秋、張抗:《對中國未來低碳能源約束下的能源構成和油氣需求分析》,《中外能源》2010年第 1期。。此外,我國發(fā)展低碳能源還面臨著很多挑戰(zhàn),比如對低碳能源的發(fā)展缺乏一個周密、細致的規(guī)劃,缺乏關鍵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太少,低碳能源成本普遍較高等問題,因此,應該從技術、經濟、政治三個層次上綜合解決問題④成思危:《新能源與低碳經濟》,《經濟界》2010年第 4期。。而技術是發(fā)展低碳能源的核心⑤Binu Parthan,Marianne Osterkorn,Matthew Kennedy,St.John Hoskyns,Morgan Bazilian,Pradeep Monga.“Lessons for low-carbon energy transition:Experience from the Renewable Energy and Energy Efficiency Partnership(REEEP)”,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Vol.14,No.2(June 2010),pp.83-93.,可目前大部分核心技術還掌握在發(fā)達國家手中。為了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fā)達國家應該把這些低碳能源技術向發(fā)展中國家轉移,但是在政策、規(guī)則、資金,以及商業(yè)利益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障礙,進而限制了低碳能源技術發(fā)揮效用。盡管目前各國對清潔能源投入了巨資,但Bisson(2010)等人預測到 2020年,化石燃料與可再生電力和核電的使用比例依然與今天大致相同,約為 80%⑥PeterBisson,Elizabeth Stephenson,and S.Patrick Viguerie:《為地球定價 》,《麥肯錫季刊 》2010年 7月 ,https://china.mckinsey quarterly.com/Pricing_the_planet_2629.。

        (二)與低碳能源相關的微觀研究

        由于地域差異、國情差異,國內外關于低碳能源的微觀研究主題比較分散,很難完全歸類概括,本文在梳理的過程中也只是選取了一部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對我國具有較強借鑒意義的研究進行總結歸納,主要包括能效標準、新能源利用成本等一些微觀層面的研究。

        無論是從能源的消耗量,還是從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上看,交通運輸領域都是不容忽視的,而該領域又最難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因此,需要各級政府的積極努力⑦Greg Marsden,Tom Rye.“The governance of transport and climate change”,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Vol.18,No.6(November2010),pp.669-678.。近期,政府和學術界都對該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制定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其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政府實施了低碳能效標準,以此來降低交通運輸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但一些學者對于該項政策的實際效果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盡管低碳能源標準有利于降低交通運輸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但由于這一政策并未強制要求消費者使用可再生能源,因而盡管低碳能源標準能夠刺激私人部門加速低碳能源的研發(fā),但是僅僅依靠汽車制造商的技術創(chuàng)新是遠遠不夠的。能源供應商必須加強與汽車制造商合作來推動低碳能源的發(fā)展⑧David Andress,T.Dean Nguyen,SujitDas.“Low-carbon fuel standard-Status and analytic issues”,Energy Policy,Vol.38,No.1(January 2010),pp.580-591.。一項對英國高校的調查顯示,確立能效標準對于提高能源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但完善的能源效率評價體系,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對于提高能源效率同樣重要⑨Hasim Alta.“Energy efficiency interventions in UK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Energy Policy,Vol.38,No.12(December 2010),pp.7722-7731.。從國家層面看,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也都提出了相應的能效標準,歐盟規(guī)定到 2015年,歐洲新車平均碳排放將逐步降至每公里 130克,到 2020年為 95克,美國到 2016年在美國銷售汽車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每公里 155克,到 2020年要達到世界先進標準,日本到 2015年將每公里汽車碳排放控制在 155克,2020年為 115克。

        采用不同的能源發(fā)電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差異很大,如果用煤炭發(fā)電,那么一度電大約排出的碳有 260-360克;如果用石油,就是 220-250克;如果用太陽能,就是 27-76克;如果用水利發(fā)電,就是 1.1-64.4克;風和核電、原子能是排放最少的,大概2.5-5.7克⑩徐匡迪:《轉變發(fā)展方式,建設低碳社會》,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的講演,2010年 8月。。Kenny(2010)的研究也表明,目前,如果采用化石能源發(fā)電的話,每千瓦時大約產生 400到 989噸的溫室氣體①R.Kenny,C.Law,J.M.Pearce,“Towards real energy economics:Energy policy driven by life-cycle carbon emission”,Energy Policy,Vol.38,No.4(April 2010),pp.1969-1978. 戴亦欣、王雯雯、劉志林、齊曄:《低碳城市治理中的領導力模型分析》,《現代城市研究》2010年第 8期。。因此他認為通過減少電力需求,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來降低因采用化石能源發(fā)電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使其變?yōu)樘紡姸容^低的能源,以及將低碳發(fā)電技術推廣應用,使其得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等途徑可以有效減少發(fā)電產生的溫室氣體②徐匡迪:《轉變發(fā)展方式,建設低碳社會》,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的講演,2010年 8月。。

        在交通運輸領域,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的發(fā)展備受關注,與以石油為燃料的汽車相比,混合動力汽車或電動汽車每公里大約可以減少 50%甚至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Smith(2010)對愛爾蘭的混合動力汽車的發(fā)展進行了研究證實了該觀點③William J.Smith,“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A low-carbon solution for Ireland?”,Energy Policy,Vol.38,No.3(March 2010),pp.1485-1499.。因此,從能效角度而言,傳統(tǒng)汽車有被電動汽車或混合動力汽車取代的趨勢。長期而言,電動汽車也是實現交通運輸領域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最有效的戰(zhàn)略④Christian Brand,Martino Tran,Jillian Anable,“The UK transport carbon model:An integrated life cycle approach to explore low carbon futures”,Energy Policy,In Press,Corrected Proof,Available online 9 September 2010.。但對于我國,發(fā)展電動汽車具有潛在的危險性。因為我國目前的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所占的比例高達 70%以上。如果電動汽車的發(fā)展過快,那么無論是從資源能源的消耗,還是從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來看,都是不可持續(xù)的,因此,對于發(fā)展電動汽車要保持謹慎。我國發(fā)展低碳交通運輸應該從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核心硬件建設和以制度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軟件建設兩個方面著手⑤莫翠梅:《我國發(fā)展綠色低碳運輸的對策探討》,《當代經濟》2010年第 3期。。

        就成本而言,目前與傳統(tǒng)能源相比,低碳能源的成本依然偏高,這嚴重制約低碳能源的發(fā)展。但也有研究表明,成本并非制約低碳能源發(fā)展的唯一因素。Valentine(2010)通過對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臺灣的風力發(fā)電進行比較研究后,認為制約風力發(fā)電發(fā)展緩慢的是社會、政治、技術等多重非經濟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研究結果表明制約風力發(fā)電發(fā)展的因素中包含 7項社會因素,6項技術因素,8項經濟因素,8項政治因素⑥Scott Victor Valentine,“A STEP toward understanding wind power development policy barriers in advanced economies”,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Vol.14,No.9(December 2010),pp.2796-2807.。

        三、低碳城市的研究

        城市不僅是能源消費的重要區(qū)域,而且還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城市的碳排放量大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 75%⑦世界銀行:《2009世界發(fā)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 191頁。,因此,發(fā)展低碳城市對于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相關研究范圍較廣,包括低碳消費、低碳社區(qū)、低碳建筑等。從近期研究來看,該領域研究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將城市作為整體進行研究,即實現城市整體的低碳化,還有一類是從建筑、交通、社區(qū)等城市中重要部分入手,通過局部的低碳化帶動整體的低碳化。將城市作為整體進行研究主要包括低碳城市的發(fā)展戰(zhàn)略、發(fā)展對策、發(fā)展路徑等,國內學者在這一部分的研究較為集中,而且各級政府也從實踐層面出發(fā),積極推進低碳城市的建設。國外的學者則主要從建筑或社區(qū)等角度出發(fā)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方法對我國低碳城市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低碳城市基本概況、發(fā)展戰(zhàn)略與路徑研究

        低碳城市包含低碳經濟和低碳社會兩個層面,具有經濟型、安全性、系統(tǒng)性、動態(tài)性、區(qū)域性等特征⑧⑨付允、劉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評價方法與支撐體系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0年第 8期。,低碳城市的建設依靠政府、企業(yè)和公眾等多主體的參與⑩①袁曉玲、仲云云:《中國低碳城市的實踐與體系構建》,《城市發(fā)展研究》2010年第 5期。,在低碳城市發(fā)展的初期,領導力的構成和對外界環(huán)境的吸收消化能力是低碳城市發(fā)展的重要基石。低碳城市包括產業(yè)結構、基礎設施、消費支撐、政策制度和技術支撐等 5大支撐體系,低碳城市的評價方法包括主要指標法和復合指標法等①付允、劉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評價方法與支撐體系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0年第 8期。 Gill Seyfang,“Community action for sustainable housing:Building a low-carbon future”,Energy Policy,Vol.38,No.12(December 2010),pp.7624-7633.。

        有學者指出,低碳城市建設應該從低碳經濟、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環(huán)境、低碳社區(qū)和低碳家庭六個方面入手,構建全面的、可行的低碳城市模式②③連玉明:《低碳城市的戰(zhàn)略選擇與模式探索》,《城市觀察》2010年第 2期。Susie Moloney,Ralph E.Horne,John Fien.“Transitioning to low carbon communities-from behaviour change to systemic change:Lessons from Australia”,Energy Policy,Vol38,Iss12,December 2010,pp.7614-7623.。具體而言,主要包括制定低碳戰(zhàn)略規(guī)劃、優(yōu)化城市能源結構、調整城市產業(yè)結構、地方政府考評制度創(chuàng)新、政策工具的創(chuàng)新等④⑤楊國銳:《低碳城市發(fā)展路徑與制度創(chuàng)新》,《城市問題》2010年第 7期。。低碳城市主要包括綜合型低碳社會目標模式和低碳產業(yè)拉動、低碳支撐產業(yè)、示范型以點帶面三種過渡模式⑥牛桂敏:《低碳城市發(fā)展路徑思考》,《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態(tài)》2010年第 4期。。低碳城市的建設需要本著發(fā)展優(yōu)先的原則,重點關注經濟結構調整,并在結構調整過程中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⑦劉文玲、王燦:《低碳城市發(fā)展實踐與發(fā)展模式》,《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0年第 4期。。此外,在低碳城市建設中要特別注意公共交通的發(fā)展,發(fā)展公共交通對于減少能源消費,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具有重要意義⑧Aumnad Phdungsilp.“Integrated energy and carbon modeling with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Policy scenarios for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in Bangkok”,Energy Policy,Vol.38,No.9(September 2010),pp.4808-4817.。

        目前國內低碳城市發(fā)展速度很快,但在建設中還面臨一些問題,例如缺乏系統(tǒng)的低碳經濟發(fā)展框架,出現低碳城市建設“大躍進”苗頭,以及低碳城市建設相關評價機制不健全,中國城市化進程與低碳發(fā)展短期內存在一定的矛盾等⑨袁曉玲、仲云云:《中國低碳城市的實踐與體系構建》,《城市發(fā)展研究》2010年第 5期。。如果在低碳城市建設初期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那么必然會影響到低碳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 )低碳社區(qū)

        低碳社區(qū)是低碳城市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近期國外的相關研究出現了一些新的內容——更多地關注草根創(chuàng)新在低碳社區(qū)建設中的作用;更多地將社區(qū)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研究,這與傳統(tǒng)的將個人行為作為研究焦點有很大區(qū)別。

        草根創(chuàng)新 (grassroots initiatives)依賴于個體有限的能力、資源和力量的整合,草根創(chuàng)新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對低碳社區(qū)的建設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社區(qū)內部,草根創(chuàng)新又具有很強的應用性,而且可以打破不同社區(qū)間的界限⑩Lucie Middlemiss,Bradley D.Parrish.“Building capacity for low-carbon communities:The role of grassroots initiatives”,Energy Policy,Vol.38,No.12(December 2010),pp.7559-7566.。在實踐層面上,Canelo Project項目屬于典型的草根創(chuàng)新,它由非政府組織發(fā)起,主要是幫助貧困地區(qū)的人們建造房屋。這些房屋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最大限度的使用當地的材料來建造,而且這些材料在當地往往比較容易獲取,且價格低廉,建造房屋所采用的技術與當前大城市里的建筑技術完全不同,都是和當地文化、材料緊密相關的,而且使用自然的、中碳的材料,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生態(tài)足跡,有效地避免了像水泥這種材料給環(huán)境帶來的污染,此外,這種房屋在其整個使用期間可以有效地減少因供暖和制冷所消費的能源①。

        另一項研究是基于系統(tǒng)的研究,研究方法一改先前的基于個人行為的研究,轉而關注社區(qū)對人的價值觀、行為方式的影響。先前的主流觀點認為改變人們的行為是節(jié)約能源的重要途徑,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個人所生活的環(huán)境中的規(guī)范和價值觀塑造了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所以應該將其置于社區(qū)層面來研究人們的行為,而不僅僅是局限在個人層面②。由于自然、地理、歷史等原因的影響,目前的社區(qū)主要分為城市社區(qū)、部門社區(qū)、利益共同體社區(qū)和智能社區(qū)四類,這四類社區(qū)各有優(yōu)缺點,因而不能斷定那一種社區(qū)最好,不同的社區(qū)對人的行為和價值觀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在制定對策時也要因地制宜①Eva Heiskanen,Mikael Johnson,Simon Robinson,Edina Vadovics,Mika Saastamoinen,Low-carbon communities as a context for individual behavioural change,Energy Policy,Vol.38,No.12(December 2010),pp.7586-7595.。Heiskanen(2010)等人通過對澳大利亞的 100多個社區(qū)進行的研究表明,構建一個包含個人心理因素,以及個人所生活的環(huán)境中的系統(tǒng)、規(guī)范、標準的大的技術框架,是向低碳社區(qū)轉型的基礎②Susie Moloney,Ralph E.Horne,John Fien,“Transitioning to low carbon communities-from behaviour change to systemic change:Lessons from Australia”,Energy Policy,Vol.38,No.12(December 2010),pp.7614-7623.。目前,我國社區(qū)建設也在快速發(fā)展,加強低碳社區(qū)的建設對于低碳城市的建設至關重要。

        (三 )低碳建筑

        根據 IPCC的報告,在發(fā)達國家,建筑大約消耗了 40%的能源,其產生的溫室氣體大約占到發(fā)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36%。EI A的報告顯示建筑大約消耗了全球 30.8%的能源。因此,發(fā)展低碳建筑對于解決全球能源危機,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建筑物的建造過程可以分解為建造、裝修、室外設施建設、運輸、經營、廢物處理、物業(yè)管理、拆遷和建筑處置等 9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包含材料、設備和能源以及人力資源等因素,因此,建筑節(jié)能實際上就是要使每一個階段所使用的材料、設備等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③G.Q.Chen,H.Chen,Z.M.Chen,Bo Zhang,L.Shao,S.Guo,S.Y.Zhou,M.M.Jiang,“Low-carbon building assessment and multiscale input-output analysis”,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Vol.16,No.1(January 2011),pp.583-595.。通過引入企業(yè)管理中常用的生命周期分析方法,Chen(2010)等認為可以有效加強管理,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費量。而且他們還指出,與建筑物建造過程中的能耗相比,建筑物的后期運營管理所消費的能源量更大④Susie Moloney,Ralph E.Horne,John Fien,“Transitioning to low carbon communities-from behaviour change to systemic change:Lessons from Australia”,Energy Policy,Vol.38,No.12(December 2010),pp.7614-7623.。國外的一項研究顯示,通過在新建筑中采用傳統(tǒng)的節(jié)能技術,可以使新建筑的能源使用量平均下降 20%-30%,有些地方甚至超過 40%⑤Joshua Kneifel,“Life-cycle carbon and cost analysis of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in new commercial buildings”,Energy and Buildings,Vol.42,No.3(March 2010),pp.333-340.。

        通過分析發(fā)現,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創(chuàng)新方面,比如制定嚴格的能效標準、加強建筑節(jié)能運行管理、大力使用可再生能源、采用節(jié)能技術以及制定低碳規(guī)劃,進行低碳建筑設計,全社會參與,進行低碳技術研究開發(fā)與應用,發(fā)揮市場作用等⑥龍惟定、白瑋、梁浩、范蕊:《建筑節(jié)能與低碳建筑》,《建筑經濟》2010年第 2期。。還有學者對國內發(fā)展低碳建筑的障礙和對策措施進行了研究,并指出目前制約我國低碳建筑發(fā)展的主要障礙包括社會參與意識問題、政策與機制問題、技術問題、資金問題等⑦曹小琳、柳云狀:《我國發(fā)展低碳建筑的障礙因素及對策研究》,《建筑經濟》2010年第 3期。。總體而言,國內關于低碳建筑的學術研究主要停留在政策層面,而沒有進入到實質性階段。當然,這與我國低碳建筑實踐發(fā)展進程有關,因此要更為密切的關注國外低碳建筑的發(fā)展動向,尋求可以借鑒的經驗。

        四、低碳經濟發(fā)展對策、發(fā)展路徑的研究

        由于中國面臨著“調結構、轉方式”的重任,加之中國獨特的國情,因此,國內學者對低碳經濟發(fā)展模式和發(fā)展路徑的研究比較多,而國外少有研究?;诖?本文主要收集整理了 2010年國內關于低碳經濟發(fā)展模式和路徑的研究,通過梳理,認為 2010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中國發(fā)展低碳經濟的路徑研究

        我國能源結構的主要特征是“富煤、少氣、缺油”,其中煤炭的比重高,大約占到總能源的 2/3,在所有化石能源中,煤炭燃燒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又是最多的。此外,我國工業(yè)化、城市化正處于加速發(fā)展期,能源需求量巨大,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也具有剛性上升的趨勢。而作為發(fā)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過程中還將面臨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fā)能力有限的約束等問題①范鈺婷、李明忠:《低碳經濟與我國發(fā)展模式的轉型》,《上海經濟研究》2010年第 2期。,因此,發(fā)展低碳經濟對我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方面近期的研究主要體現為:

        第一,從經濟層面入手。具體包括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fā)展方式,發(fā)展低碳產業(yè);加強金融對低碳經濟的支持,積極發(fā)展碳金融市場,構建碳金融體系;推行低碳生產,倡導低碳消費等②③④陳柳欽:《低碳經濟:一種新的經濟發(fā)展模式》,《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 1期。。

        第二,從技術層面入手。具體包括積極開發(fā)低碳技術,加強科技儲備;優(yōu)化能源結構,大力發(fā)展低碳能源;積極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鼓勵低碳友好型技術的研究、開發(fā)和推廣與應用;發(fā)展可再生能源和共生能源,建立可持續(xù)能源體系;優(yōu)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fā)綠色環(huán)保建筑,降低基礎能源消耗等⑤唐建榮、張榮榮:《我國發(fā)展低碳經濟的可能路徑》,《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年第 4期。。

        第三,從法律法規(guī)層面入手。具體包括要加快構建和形成發(fā)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zhàn)略框架、社會行動體系和規(guī)劃體系;構建“低碳經濟試點區(qū)”,探尋發(fā)展低碳經濟的具體途徑;建立發(fā)展低碳經濟的法制保障機制,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體制;加強碳預算與碳平衡分析,建立社會預警體系等。

        第四,從社會層面入手。具體包括發(fā)展低碳消費、低碳生活模式,加強生態(tài)責任意識等。

        當然,除了以上途徑外,還包括加強國際交流,轉變政府組織觀念,發(fā)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增加森林碳匯等措施。

        (二)國外關于低碳發(fā)展的研究

        雖然國外對低碳發(fā)展模式的研究相對較少,但有一些比較重要的觀點值得我們借鑒。比如,一些研究表明,地方創(chuàng)新、公民參與、融資規(guī)模和質量對于發(fā)展低碳經濟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低碳發(fā)展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密不可分,可持續(xù)發(fā)展包含低碳發(fā)展⑥Yacob Mulugetta,Frauke Urban,“Deliberating on low carbon development”,Energy Policy,Vol.38,No.12(December 2010),pp.7546-7549.。除此之外,Urban(2010)依據增長模式和與消費或生產有關的政策措施,將低碳發(fā)展分為四大類型:低碳生活、低碳增長、均衡經濟、與自然和諧⑦Urban,F.“The pro-poor low carbon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of growt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 Economics,Vol.4,No.1(2010),pp.82-93.,如圖 1所示。

        圖1 低碳發(fā)展的類型

        五、低碳經濟理論研究

        低碳經濟是一種發(fā)展理念,更是一種發(fā)展模式;低碳經濟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低碳經濟是涉及能源、環(huán)境、經濟系統(tǒng)的綜合性問題 (莊貴陽等,2010)。低碳經濟包括低碳技術、低碳能源、低碳產業(yè)、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等 5個構成要素,其中低碳技術是低碳經濟發(fā)展的動力,低碳能源是低碳經濟發(fā)展的核心,低碳產業(yè)是低碳經濟發(fā)展的載體,低碳城市是低碳經濟發(fā)展的平臺,低碳管理是低碳經濟發(fā)展的保障①袁男優(yōu):《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態(tài)》2010年第 1期。。也有學者認為低碳經濟應該包涵發(fā)展階段、資源稟賦、技術水平、消費模式等四個核心要素②付加鋒、莊貴陽、高慶先:《低碳經濟的概念辨識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0年第 8期。。付加峰 (2010)等還構建了一個低碳經濟的概念模型,即 LCE=f(E,R,T,C),其中 E代表經濟發(fā)展階段,主要體現在產業(yè)結構、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等方面;R代表資源稟賦,包括傳統(tǒng)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匯資源等;T代表技術水平,指主要能耗產品和工藝的碳效率水平;C代表消費模式,主要指不同消費習慣和生活質量對碳的需求或排放。此外,馮之浚 (2010)等人對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進行了探尋和歸納,即生態(tài)足跡理論、“脫鉤”理論、庫茲涅茨曲線、“城市礦山”理論③馮之浚、周榮:《低碳經濟:中國實現綠色發(fā)展的根本途徑》,《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0年第 4期。。

        除了對于概念性的內容進行研究外,國內的學者還對低碳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發(fā)展低碳經濟的驅動因素進行了分析。有學者認為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的主要驅動力包括避免較高的未來成本、避免鎖定在碳密集型投資中、確保能源安全,現階段人口的可持續(xù)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經濟效率以及低碳和無碳能源技術革新等④⑤李飛、莊貴陽、付加鋒、宋玉祥:《低碳經濟轉型:政策、趨勢與啟示》,《經濟問題探索》2010年第 2期。,其中,付加峰 (2010)等還構建了一套完整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如表 1所示)。

        表1 低碳經濟發(fā)展水平的衡量指標體系

        六、小結

        目前,低碳經濟相關研究在國外,尤其是在歐洲,主要還是側重于溫室氣體減排的內容,而且是在宏觀層面相對成熟的基礎上從微觀著手,研究的內容比較具體,研究的范圍也比較廣泛。相比較而言,國內的研究大多從國家這一宏觀層面入手,側重于制度、政策、戰(zhàn)略研究。此外,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一整套較為完整的碳排放量監(jiān)測系統(tǒng),缺乏相應的歷史數據資料,這給學術研究帶來很大的不便,這也制約著國內的學者做實證分析。而國外,尤其歐美等一些發(fā)達國家,相關的數據資料詳實,從而為學術研究帶來很大的便利。因此,國內外研究的一個比較明顯的不同是國外的研究注重實證研究,而國內的一些學者雖然能夠提出很好的發(fā)展措施,但卻缺乏相關的數據來支撐,因而這些研究往往側重于規(guī)范分析。通過對近期國內外文獻的梳理,本文認為未來的研究除了要立足于國情,繼續(xù)進行完善宏觀研究外,還要強化微觀研究。低碳經濟的發(fā)展最終要落實到省、市、縣、企業(yè),因此,加強微觀研究對于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通過梳理國內外近期的研究,本文認為未來在低碳經濟的研究一方面要學習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合理的將其應用到我國的社會實踐中,更重要的是低碳經濟的研究要立足國情。同發(fā)達國家相比,無論是在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未來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繼續(xù)加強低碳經濟的理論研究。加強低碳經濟理論研究對于我國低碳經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是確立我國低碳發(fā)展綱領的基礎。

        二是加強低碳城市研究。低碳城市包含范圍廣泛,存在的問題也較多,未來的研究一方面要在普適性的低碳城市發(fā)展模式上進行研究,另一方面要結合不同城市的特殊性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題研究。

        三是要加強低碳能源的研究。盡管低碳能源建設發(fā)展很快,但是存在的問題依然很多,比如各地爭相上馬光伏發(fā)電項目,造成產能過剩,以及資源能源的浪費等。

        四是要將系統(tǒng)的思維方式貫穿到低碳經濟的研究過程中。當前國內學者做的一些研究往往是拘泥于某一個固定的范圍內,而沒有將其置于整個大環(huán)境下進行研究,這樣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就很容易彼此間產生沖突,而且就現實來看也確實是這樣。例如,一方面我們鼓勵小排量汽車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一些城市的主干道上卻限制小排量汽車上路,這樣的沖突比比皆是。因此,無論是低碳理論、低碳城市,還是低碳能源的研究,都要將系統(tǒng)的思維貫穿其中。

        [責任編輯:賈樂耀 ]

        Low Carbon Economy:A Literature Review

        WANG Jing-min N IE Li-bin
        (School of Economic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P.R.China;Research Center of Low Carbo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Jinan 250014,P.R.China)

        The year 2010 has witnessed intense research interest on low carbon economy(LCE).The researches focus mainly on five areas:economic instruments of implementing LCE featuring the studies on the feasibility and innovation of carbon trading and taxation;low carbon energy and low carbon transportation;low carbon city construction;policies of LCE development,and improvement of LCE theories.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at greater research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the micro aspects of LCE development and more empirical studies will focus on the empirical identification of instruments of LCE as well the patterns of LCE development.

        low carbon economy;carbon trading;low carbon energy;low carbon city;low carbon transportation

        2010-11-08

        王璟珉,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應用經濟學在站博士后 (濟南 250100),山東財政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濟南 250014);聶利彬,山東財政學院低碳經濟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中心(濟南 250014)。

        Andrew(2010)等人指出,碳稅作為一種治理污染的政策手段源于社會和經濟活動對碳減排的需求,而且無需激進的經濟社會和政治變革①Jane Andrew,Mary A.Kaidonis,Brian Andrew,“Carbon tax:Challenging neoliberal solutions to climate change”,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Vol.21,No.7(October 2010),pp.611-618.。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也印證了該觀點。例如,Lu(2010)等通過模擬情景研究表明,如果每噸二氧化碳征收 300元的稅,碳排放量將下降 17.45%,而 GDP僅下降 1.1%,因此,碳稅是一種對經濟影響較小的有效減少碳排放的政策工具,而且在征收碳稅時,如果能減少對企業(yè)征收的其它稅,那么將會降低因為開征碳稅而對企業(yè)的產量和競爭力產生不利的影響②Chuanyi Lu,Qing Tong,XuemeiLiu,“The impacts of carbon tax and complementary policies on Chinese economy”,Energy Policy,Vol.38,No.11(November 2010),pp.7278-7285.。張明喜 (2010)通過 CGE模擬研究也表明,征收碳稅對減排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當稅率從 20元 /噸提高到 100元 /噸時,CO2減排量在分別征收消費性和生產性碳稅時將從 228萬噸和 426萬噸碳等價物增加到 1141萬噸和 2132萬噸,而且征收碳稅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影響不大,短期減少 GDP約 0.51%,長期僅約 0.08%③張明喜:《我國開征碳稅的 CGE模擬與碳稅法條文設計》,《財貿經濟》2010年第 3期。。就碳稅的影響而言,碳稅基本上對經濟結構中各個行業(yè)的產出都會產生影響,其中對礦產采掘業(yè)的影響最大④Jane Andrew,Mary A.Kaidonis,Brian Andrew,“Carbon tax:Challenging neoliberal solutions to climate change”,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Vol.21,No.7(October 2010),pp.611-618.;征收碳稅將增加社會總產出及國內產品供給量,降低出口量⑤⑥崔軍:《關于我國開征碳稅的思考》,《稅制改革》2010年第 1期。。對于在中國開征碳稅的可行性,也有學者發(fā)表不同看法,比如黃杰夫認為碳稅和碳交易作為給 CO2定價的兩種政策工具,孰優(yōu)孰劣,短期內難下定論,將來有可能共同推出,但是在開征碳稅前,他認為有三個問題需要考慮,分別是環(huán)境效應的確定性、稅率的確定、碳稅能否應對碳關稅等?;诖?他指出中國的當務之急,并非匆忙的為碳稅和碳交易“蓋棺定論”,而應該在出臺此類政策工具之前,讓各方在掌握事實數據基礎上進行充分論證⑦黃杰夫:《碳稅,不得不說的事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0年 5月 25日,http://www.21cbh.com/HT ML/2010-5-25/2NMDAwMDE3ODg2NQ.html 2010.05.24。。而在實踐層面,法國政府為了實現既定的減排目標,從 2009年就開征碳稅,對汽車排放征收的稅率與燃油稅稅率相當,但高稅率引起了社會對低收入人群的擔憂。Bureau(2010)通過情景模擬分析了碳稅對法國不同收入、不同地區(qū)家庭的影響及其分配效應——假設對車輛排放的每噸溫室氣體征收 31歐元的碳稅,那么窮人將因此失去總收入的 6.3‰,而富人僅僅會失去總收入的 1.9‰,也就是說,碳稅對窮人的影響要大于對富人的影響⑧Benjamin Bureau,“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a carbon tax on car fuels in France”,CERNA working paper series,Paris,October,2010.。目前國內還缺乏在碳稅對不同收入群體的影響方面的研究,但是如果開征碳稅,那么不同收入、不同地區(qū)的人群所受到的影響肯定不同,這是未來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猜你喜歡
        碳稅能源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碳稅立法模式問題探究
        增加就業(yè),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第六章意外的收獲
        小學科學(2020年5期)2020-05-25 02:58:24
        用完就沒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家教世界(2019年4期)2019-02-26 13:44:20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福能源 緩慢直銷路
        歐盟征收航海碳稅對我國航運業(yè)的影響與對策
        中國航海(2014年1期)2014-05-09 07:54:34
        取之不盡的能源
        碳稅蹣跚起步
        久久久久久人妻毛片a片|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看| 国产办公室沙发系列高清| 国产jizzjizz视频免费看|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夜夜骚|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5|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麻豆| 亚洲加勒比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欧美伊人网| 按摩师玩弄少妇到高潮hd|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免费视频|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人妻| 亚洲看片lutube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 |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无遮挡粉嫩小泬|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 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 2021国产最新无码视频|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不卡一区| 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a片|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n鬼沢| 亚洲熟伦在线视频| 91久久综合精品久久久综合| 午夜视频在线在免费|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网 |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 欧美成人家庭影院| 亚洲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涩涩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玖玖资源站亚洲最大的网站| 激情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精品538一区二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