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玲
(安徽工程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自我效能感”對高校體育專業(yè)大學生自我調節(jié)學習能力的影響
王相玲
(安徽工程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依據自我效能感理論和自我調節(jié)學習理論,分析自我效能感對體育專業(yè)大學生自我調節(jié)學習能力的影響,并依據自我效能感與自我調節(jié)學習能力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提出了體育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有效教學方法與途徑.
自我效能感;體育學習;自我調節(jié)學習能力;培養(yǎng)
通過計算機檢索和人工檢索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包括專著、國內外科技期刊、重要論文報告會的論文及相關的國內外教育網站等中外文資料共計100余篇,從而為本課題的研究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以自我效能感量表、自我調節(jié)學習量表為研究工具,該量表的編制是根據大學生體育學習的特點和Zimmermam給自我調節(jié)學習劃分的六個學業(yè)調控維度,量表測試要求被試者根據自己在各種情境下的學習活動作出相應的回答.
運用SPSS12.0統計軟件,對問卷所得數據進行相關數據的統計.
以安徽省內三所大學(安徽工程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皖南醫(yī)學院)本科一年級六個體育教學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方式,發(fā)放問卷247份,回收247份,有效問卷為239份,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96.7%.具體結果如表1(問卷重測信度表)所示.結果表明,自我調節(jié)學習問卷和自我效能感的重測信度都較為理想.
表1 大學生體育自我調節(jié)學習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問卷的重測信度(間隔30天,n=90)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種或某類任務,是個體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動中的具體體現[1],研究證實,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比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能夠更靈活地選擇運用學習策略,對學習結果的監(jiān)控能力也相對較好[2].自我調節(jié)學習是指學習者運用認知調節(jié)策略和動機策略來促進自己的學習,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建構和創(chuàng)造有利于自己學習環(huán)境的過程(Zimmerman,1989)[3],對于學生的體育能力而言,其首先表現為一種特殊能力,是由知識、技術、技能和智力構成的一種個性身心品質的綜合體,研究表明,從事的體育活動愈多,掌握的體育知識就愈豐富,體育能力的發(fā)展也就愈全面.
通過對安徽省內三所大學本科一年級六個體育教學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問卷調查所得數據進行SPSS分析,結果顯示自我效能感與體育自我調節(jié)學習能力相關系數為0.419,表明兩者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在體育學習中,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自我調節(jié)學習能力較強,對體育知識、技術及技能的掌握更快,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對體育技術及技能的掌握也較慢.由此可見,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響其體育自我調節(jié)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同時,體育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強,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協調發(fā)展的關系.
研究發(fā)現:在體育學習中,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不僅積極主動的參與各項學習活動[3],還傾向于選擇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以驗證自己的能力,一般來講,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努力和堅持的程度也強,能面對挑戰(zhàn),從而實現體育技術、技能的提高;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練習動機就差,體育技術、技能的掌握就慢,加之體育學習是一種特殊的學習行為,其需要學生的親身練習,只看不練是無法獲得體育技術、技能的,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決定著他們對學習動機的選擇,并促進其體育學習勝任能力的發(fā)展.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自我效能影響其體育學習行為選擇,影響對體育活動的選擇以及繼續(xù)從事體育活動的意愿,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遇到困難時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通過反復的練習,直到熟練掌握動作技術或達到期望的技能水平[4],由此可見,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會促進學生體育學習能力的持續(xù)發(fā)展,體育學習能力的提高會使學生發(fā)現自己的進步,從而進一步增強其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學生自我調節(jié)學習的重要內部因素,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良好、積極的歸因方式選擇,將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增長和學業(yè)成績的提高[5],同時,學習者對學習做內部的、可控的歸因,會有助于其從自身尋找原因,調節(jié)其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發(fā)展[6],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會把困難當作挑戰(zhàn),如果失敗了,他們會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自我效能感影響著大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面對困難,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常常會引發(fā)退縮或抵制行為,并且長期被焦慮,痛苦感所困擾.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對體育學習進行正確的歸因選擇,督促學生實施自我調節(jié),并幫助學生改進自我調節(jié)策略,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取得學習的成功,逐步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在體育學習中,大學生要正確地認識自我,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保證自己能夠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任務,讓自己體驗到個人成功的感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盡可能采取更多的方法、手段進行宏觀調控與學習進度把握,針對學生較難完成的技術動作,應該循序漸進,在學習初期可以適當降低標準和要求,特別是女生在體育學習初期,應適當降低標準,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感受,以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提高體育學習的信心和動機,進而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行為成敗的歸因對人的情緒和行為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歸因理論的發(fā)展者韋納認為: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是人們在解釋成敗時知覺到的四種主要因素[7],如果把失敗歸因于努力不足這種內在的可控的因素,大學生就不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并且會進一步努力去爭取成功,因此,教師要注重了解大學生的歸因傾向,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歸因,幫助他們增強自我效能感.
提供榜樣示范指的是通過觀察能力相近者的進步行為來培養(yǎng)自信心和提升自我效能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自己標準、熟練的技術動作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對整個技術動作形成較好的形象表征,在練習中,教師可以挑選一些學生給以榜樣示范的作用.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對技術動作有一個正確的了解,而且也會使其相信自己也擁有掌握相應行為的能力.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有意加強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這些替代經驗都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著重要的影響.
人們在判斷自身能力時,一定程度上是依賴生理和情緒狀態(tài)所傳達的身體信息的,而改善身體狀況、減少消極情緒的影響,是可以改變人們的效能信念的.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學生生理及情緒狀態(tài)的調節(jié)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通過經常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有趣的游戲活動和體育比賽,提高學生良好的生理喚醒水平和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并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及時發(fā)現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因多次失誤而出現的焦躁情緒,并及時開導,通過這些方法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
在體育教學中,應給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讓其形成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之間能夠相互交流、相互激勵,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正確、規(guī)范動作,教師應即時給予積極的鼓勵與肯定,即使學生有一點點地進步,教師也要及時地進行表揚,另外,對于基礎稍差的學生,教師更要多加鼓勵,教師的表揚與鼓勵,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焦慮水平,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從而提高其學習興趣,增強其對體育活動的熱情.
由上分析可見,“自我效能感”對學生自我調節(jié)學習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在體育教學中應該以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為中心,并從學習目標設定、歸因方式選擇、榜樣示范、情緒和生理調節(jié)、教學環(huán)境建設等方面出發(fā),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大學生體育學習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
〔1〕Zimmerman,B.J.Theori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 ic Achievement:An overview and Analysis in Zimmerman&Schunk,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 ic Achievement:theoretical perspectives—2nded.New York:Law rence Erlbaum Press,2001.
〔2〕張林,周國韜.自我調節(jié)學習理論的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3,(5):870-873.
〔3〕Zimmerman,B.J.Theori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 ic Achievement:An overview and Analysis in Zimmerman&Schunk,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 ic Achievement:theoretical perspectives—2nded.New York:Law rence Erlbaum Press,2001.
〔4〕王振宏,劉萍.動機因素、學習策略、智力水平對學生學業(yè)成就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0,32(1):65-69.
〔5〕邢強.歸因和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調節(jié)學習中的作用[J].廣州大學學報,2007,(5):13-17.
〔6〕張力為,任為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索紅杰,蔣強,倪偉.我國青少年運動員生涯自我效能感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8).
G807.4
A
1673-260X(2011)12-0108-02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其認為:人們對個人能力的判斷在其自我調節(jié)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學生自我調節(jié)學習的一個重要的認知變量.目前,雖然很多教育學者對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了大量理論和實踐研究,但是針對學生在體育自我調節(jié)學習能力培養(yǎng)及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等方面的相關研究尚少.
安徽工程大學教研項目(2010xjy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