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方 余紅梅 賈淑紅
高職院校提升人文素質教育質量的實證研究
□楊 方 余紅梅 賈淑紅
高職院校在發(fā)展中應該提升人文素質教育質量以提高其辦學水平。對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從無到有地建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成效進行了調查研究,由此提出了提升人文素質教育質量的措施與對策。而提升高職青年學生的人文素質,不僅有助于高職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其將來事業(yè)的成功,也有助于提升高職學院自身的辦學能力與品質。
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質量
高職教育近年來發(fā)展迅速,但是因為偏重于學生的實際應用技能,還有唯職業(yè)教育觀的影響,所以在蓬勃發(fā)展的同時出現(xiàn)了許多的問題與弊端,其弊病之一就是課程設置、校風、學風向著愈來愈忽略人文素質教育的方向演變,許多高職院校削減甚至取消了大學語文等人文課程,致使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弱化、高職人文精神失落成為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高職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席會對廣大的高職青年學生群體造成非常不利的負面影響,甚至導致青年學生人格與素質的缺陷,但是刻意地去談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也許于事無補,我們刻不容緩要做的是去補救這種缺失;特別是現(xiàn)階段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到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已制定了國家第一個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國家高等職業(yè)教育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15年),高職院校第一期示范建設院?;就瓿桑诙谑痉对盒=ㄔO已經正式啟動。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高職院校可以抓住機遇,以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等為突破口提升其人文素質教育質量。
為了研究高職提升人文素質教育質量的對策,筆者選擇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作為調研與分析的突破口,因為其在示范建設中開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開展與人文素質相關的第二、第三課堂活動,達到了逐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與人文素質的目的,可以在分析其具體做法與實際效果的基礎上,研究出應對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困境的對策與方法。而有效地提升高職青年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不僅有助于高職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其將來事業(yè)的成功,也有助于提升高職學院自身的辦學水平與能力。
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是一所建設類的工科高等職業(yè)學院,從2002年由原來的中專(浙江省建筑工業(yè)學校)升格為高職學院到2008年期間,全院每年6千多的在校生,只有文秘專業(yè)兩個班90名左右的學生開設了大學語文課。2008年是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轉變辦學理念與文學教育政策的轉折點,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被列為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所以學院能夠堅持“以能力培養(yǎng)為重點、以素質養(yǎng)成為根本”的辦學理念,進行了多方位的教育改革,其中一大特色就是開設人文素質課,把“中外文學名著導讀”課與“中外建筑文化課”作為人文素質課程面向全院學生開設;但是這兩門課一學期只有9個課時,屬于系列講座課的性質。從某種角度上說,這種文學教育課只是學院整體職業(yè)教育的一種點綴。
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在其接下來的示范建設中加快了提升人文素質教育品格的步伐,2010年該院擴展與重構了人文素質課,“中外文學名著導讀”課、“中外建筑文化”課由每學期9課時擴展為每學期32課時的全院學生必修課,同時在學生中開展了文學名著閱讀活動。這樣,“中外文學名著導讀”課在短短3年時間就由無到有的建立起來,彌補了以往文學教育的空白與不足。
為了檢驗該院人文素質課程的效果,2011年1月,筆者選擇該院接受了“中外文學名著導讀”課程教育的學生進行了小規(guī)模座談會個別訪談,舉辦了一次小規(guī)模的座談會,并進行了抽樣調查,共計收到156份有效問卷:其中女生85人,男生71人。
圖1顯示接受調查的學生大多處于20-21歲的青春年華,正是人格塑造與素質養(yǎng)成的敏感年齡。
筆者首先調查了沒有開設“中外文學名著導讀”課的學期里,156位學生的文學閱讀情況,其中接觸過名著的只有19人,占12.18%;沒有讀過名著的有137人,占87.82%。筆者進一步調查了沒有讀過文學名著的137名青年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其中什么也沒有閱讀過的有75人,占54、74%,另外62名學生承認進行過閱讀活動,當問到閱讀的作家或作品時,這些學生都填寫了當下流行的網(wǎng)絡作家或流行作品,其中女生喜歡看的網(wǎng)絡小說一般是言情的,或者時空穿梭的魔幻小說,而男生一般喜歡看懸疑、玄幻、科幻小說。
以上調查說明,學生有內在的閱讀需求,有自發(fā)的閱讀行為,但在高職青年自發(fā)的閱讀中,文學經典書籍已經受到幾乎致命的沖擊,高職學生大都認為這些作品太過時了,沒有閱讀的興趣。換言之,文學經典的生命力受到了挑戰(zhàn),對于文學經典而言,高職學生這一讀者群體正在日趨“死亡”。這既是多媒體時代精英文化衰落這一文化背景的反映,也反映了高職青年學生的自發(fā)閱讀有時尚化傾向,他們深受網(wǎng)絡的影響,比較容易盲從時尚與潮流。
學院開設文學作品課,開展文學經典閱讀活動的成效如何呢?從156份調查問卷來看,對閱讀文學經典的活動,大部分學生持肯定態(tài)度,156人中按照課程要求閱讀過文學名著的有127人,占81.41%,沒有讀過的是29人,占18.59%。
表1 “中外文學作品”課開設之前之后閱讀文學名著的對比
由表1可清晰看出“中外文學作品選讀”課開設之后學生閱讀文學名著的質量顯著提升。20-21歲的高職青年學生群體還處于可以被塑造的年齡階段,高職院校的規(guī)章制度、課程建設對這一青年學生群體有比較大的正面影響力。同時,老師只是給了學生一個閱讀的名單,而選擇的自主權完全掌握在學生的手中,這份自由與自主激發(fā)了學生內在的閱讀興趣與積極性,也相應地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素質,而文學素質體現(xiàn)的正是人的審美情趣、文化層次與精神境界。
正因為高職青年學生文學閱讀的壓力很小,閱讀選擇的自主度大,所以具體到高職學生閱讀的作品和喜歡的作家,就呈現(xiàn)出分散與多元的狀況。高職學生閱讀書籍排序如下:《人性的弱點》(21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15 人)、《紅樓夢》(15 人);《家》(13 人)、《塵埃落定》(13 人);《三國演義》(10人);《西游記》(8 人);《駱駝祥子》(7 人)、《追憶似水年華》(7 人)、《高老頭》(7 人)、《飄》(7 人)、《水滸傳》(7 人);《安娜卡列寧娜》(6 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6 人);《母親》(5 人);《茶花女》(4 人)、《情愛論》(4 人)、《白鹿原》(4 人);《茶館》(3 人);《莫泊桑》(2 人)、《雪國》(2 人)、《狼圖騰》(2 人)、《圍城》(2 人)、《德伯維爾家的苔絲》(2 人)、《死魂靈》(2人)、《簡愛》(3 人)、《牛虻》(2 人)、《泰戈爾精選》(2人)、《童年》(2 人)、《紅與黑》(2 人)、《不能說的秘密》(2 人)、《愛的教育》(2 人)。
上列書籍排序顯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與《紅樓夢》共同占據(jù)第2名,也就是高職學生對中外經典文學不厚此薄彼,平等對待的表現(xiàn),閱讀名單里中外文學經典名著紛呈,五彩繽紛,這份閱讀的自主與多元說明了高職院校開設文學教育課的獨特性和優(yōu)勢所在,也證實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中高職的文學教育都可以是開放、兼容并蓄的教育。
另外,調查可喜的顯示,高職青年學生的文學閱讀不僅呈現(xiàn)多元的趨勢,而且學生也涉獵了一些非文學類的經典,如哲學類的:《西方哲學》、《理想國》; 宗教類的:《圣經》、《先知》; 邏輯學的:《小邏輯》;美學史的:《西方美學史》;倫理道德的:《倫理學》;精神分析學的:《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社會學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等。雖然大部分高職學生對超出自己直接生活經驗的非文學類的經典很難產生興趣,但是確實高職青年學生中也存在部分學有余力的優(yōu)秀生,他們在學院與老師的引導下會進一步拓展閱讀的范圍與空間,更好地提升自我素質與能力。
同時,筆者調查了學生閱讀名著的原因(見表2)。
表2 高職學生閱讀名著的原因排序
由表2可見,《人性的弱點》高居閱讀排名的榜首,是因為學生覺得“需要”而閱讀的。因為內在的需要而讀書是值得肯定的,《人性的弱點》確實可以教給學生應對人際關系的方法與積極生活的態(tài)度。當同學們覺得讀書是一種需要且有實際作用時候,他們肯定會繼續(xù)閱讀的。占第二位的原因是老師的推薦,充分說明老師在高職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地位與積極作用。
因為是匿名調查,30%的學生坦誠將放棄閱讀名著,12%的學生對名著閱讀的態(tài)度模棱兩可;另外,有29名學生承認他們沒有閱讀經典,只是上網(wǎng)抄襲了文學作品解讀作為讀后感應付學院檢查,這一現(xiàn)象說明怎樣使所有的學生喜歡文學教育,把課外閱讀落實到實處,學院與老師還需要進一步摸索與改革。
但是58%的學生明確表示他們將繼續(xù)閱讀名著,這些學生有望從此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訪談與問卷調查中,97%的學生表示喜歡文學課,也就是說學院開設文學名著導讀課、指導學生開展文學名著閱讀活動、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人文素質課的開設在一定意義上也改變了高職過去較為狹窄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同時也受到了絕大部分學生的肯定與歡迎。
對于高職學生而言,人文素質同樣是其立身與發(fā)展之本,他們不僅應該掌握相關職業(yè)的高技能,也應該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這樣才能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根據(jù)我們調查研究的結果,高職院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人文素質教育質量:
1.發(fā)展人文素質教育應該成為高職學院培養(yǎng)人才的指導思想,它既關系到學校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辦學模式,更關系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得失成敗。高職院校不僅要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建設相關的專業(yè)課程,而且應該制定相關的政策與措施積極培養(yǎng)高職青年學生的人文素質,最好是面向全院學生開設人文素質課程。在這方面,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是一個積極且有效的例子,該院實踐證明,只要高職院校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環(huán)境,學生就能在學院與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yǎng)起良好的人文素質。
2.示范院校應該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發(fā)揮引領輻射作用。如果所有示范院校在人文素質教育建設中都領先一步,就像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所做的一樣,在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落實人文素質教育,這樣不僅可以提升示范院校本身的辦學水平,而且可以充分發(fā)揮示范院校建設在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發(fā)展中的引領輻射作用,帶動全國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水平的提升與增強。
3.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可以發(fā)展為自主與多元的素質教育。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既可擺脫中小學教育為應試而教學的目的,也可以排除大學精英教育對學生形成的壓力,而且可以建設成為一種壓力很小的、選擇自主度很大的、開放的、兼容并蓄的素質教育。也就是說,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定位與出發(fā)點都是為了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能夠持續(xù)發(fā)展的有較高素質、較高技能的人才,這完全排除了功利目的,而是以學生的素質養(yǎng)成為教育的根本。
4.高職院??梢詫⑽膶W作品提升到人文載體的層面來傳播人文理念,因為中外文學經典作品既具備文學的、審美的內涵,又具備人文的、道德的教育性,同時吻合高職高專學生的心理特點、閱讀能力與閱讀興趣。高職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接受到更直觀的人文素質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其生命和精神的進化,從而到達提升自我素質與能力的教育目的。所以高職學院可以借文學教育課程進行旨在發(fā)展學生文學與藝術的興趣和才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人文教育。
5.學院與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高職學生一般而言閱讀能力有限,開展文學經典閱讀活動,教師的指導作用至關重要。特別要加強對高職學生網(wǎng)絡閱讀的指導,讓學生真正形成良好的網(wǎng)絡閱讀行為規(guī)范?,F(xiàn)代傳媒技術在廣泛運用的同時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教育模式,而且高職青年學生也更加容易受時尚與潮流的影響而進入閱讀的誤區(qū),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自發(fā)的閱讀內容中有許多色情、暴力等對學生成長非常不利的不健康內容;同時,學生網(wǎng)絡閱讀材料基本是內容重復、語言粗糙的快餐文化,這樣的閱讀提升不了文學欣賞能力。只有教師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引導,才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真正提升高職學生文學欣賞的素質與能力。
6.人文素質教育必須系統(tǒng)化。人文教育應是一個包含著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在內的全方位的教育過程,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傳播一種精神性的價值,可以滲透于各門課程之間;高職的所有教學都應該注重人文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專業(yè)教師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與課程相關的人文素質。人文教育應該成為以人文素質核心課程教學為主線,以專業(yè)課程的滲透、校園文化和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等隱性課程為載體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教育。
高職作為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的一個類型,具有“高等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雙重屬性,而且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高技能人才構成社會的主要階層,他們的整體素質關系到我們國家整體國民素質的質量。只有提升人文素質教育質量才能提升高職“高等教育”的品味,才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1]楊東平.大學精神[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王明倫.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論[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楊叔子.大學人文啟示錄[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4]王建榮.“大話文化”語境下的經典閱讀文化[J].藝術研究,2007(10).
[5]金耀基.大學之理念[M].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2000.
楊方(1968-),女,湖南長沙人,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與人文教育;余紅梅(1979-),女,江西橫峰人,江西警察學院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教育管理;賈淑紅(1976-),女,內蒙古赤峰人,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yè)教育。
本文是教育部高職高專文秘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重點課題“基于職業(yè)能力的文秘專業(yè)建筑的培養(yǎng)模式”(編號:wmJzw-11-057)的階段性成果,主持人:楊方。同時受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科研基金資助。
G711
A
1001-7518(2011)33-0073-04
責任編輯 王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