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賓 肖玲
女貞子為傳統(tǒng)常用中藥材,應(yīng)用歷史悠久,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其性味甘、苦、涼,入肝、腎經(jīng),滋補肝腎,明目烏發(fā)。用于肝腎陰虛,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目暗不明,內(nèi)熱消渴,骨蒸潮熱。
女貞子為木犀科植物女貞的干燥成熟果實,女貞為常綠喬木,又名女楨、蠟樹、楨木或?qū)④姌涞取E懽舆m應(yīng)性強,適宜在溫暖濕潤氣候條件下生長,具有喜溫、喜光、稍耐陰、較耐寒的特性。在土質(zhì)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上生長良好。
▲女貞子
原生于中國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河南、陜西、甘肅等地,北方不太寒冷的地方也有引種,生于海拔2900m以下的疏林或密林中,亦多栽培于庭院或路旁,一般高6m左右。樹干直立,樹皮灰綠色,光滑不裂;枝條開展,平滑而具明顯的皮孔;葉對生,革質(zhì);葉柄長1~2cm;葉片卵狀披針形,長6~14cm,寬4~6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于圓形,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密布細小透明腺點。圓錐花序頂生,花萼及花冠鐘狀,均4裂,花冠白色;雄蕊2,著生于花冠管喉部,花藥丁字形著生,花絲細,伸出花冠外;雌蕊1,略伸出花冠外,子房上位,球形,2室,每室具1胚珠,花柱細長,柱頭2淺裂。漿果狀核果,長圓形,略彎,長約1cm,直徑3~4mm,熟時藍黑色。花期6~7月,果期8~12月。
冬季摘取成熟果實,除去梗、葉及雜質(zhì),稍蒸或置于沸水中略燙后,曬干,也可直接曬干。
女貞子,呈倒卵形、腎形或橢圓形,長0.6~0.8cm,直徑0.3~0.5cm,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皺縮不平,基部有果梗痕或具宿萼及短果柄,體輕。外果皮薄,中果皮較松軟,易剝離,內(nèi)果皮木質(zhì)黃棕色,具縱棱,破開后種子通常為1粒,有時2粒,腎形,紫黑色,油性。氣微,味甘、微苦澀。以粒大飽滿,色灰黑,質(zhì)堅硬者為佳。
由于酒炙女貞子后寒滑之性減弱,補肝腎作用增強,因此處方中藥酒炙女貞子較為常用。
目前北京衛(wèi)仁中藥飲片廠采用的蒸煮鍋型號為ZZ-700中藥蒸煮鍋。其操作步驟為:①取女貞子適量(≦100kg),除去雜質(zhì),洗凈,加黃酒拌勻(每100kg凈女貞子,用黃酒20kg),燜潤2~4小時。②將燜潤好的女貞子置蒸煮鍋內(nèi),密封,蒸約12小時左右。③至色澤黑潤時,取出,晾干。
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蒸鍋蒸制時,根據(jù)蒸鍋容量的大小來控制物料量的多少,即取女貞子適量,除去雜質(zhì),洗凈,加黃酒拌勻(每100kg凈女貞子,用黃酒20kg),燜潤2~4小時。蒸鍋內(nèi)加水適量,密封,蒸制8小時左右時要進行倒罐,倒罐后再密封蒸制8小時左右,待女貞子色澤黑潤即可取出,晾干。其中倒罐的目的可以使女貞子蒸制均勻,有光澤。
結(jié)合當前藥材市場現(xiàn)狀,筆者將較為常見的易混品種鑒別要點介紹如下:
小蠟 為木犀科植物小蠟的干燥果實。本品呈類球形,長0.4~0.7cm,直徑0.4~0.5cm。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皺縮,基部具宿萼,其下有果柄痕或短果柄。體輕,外果皮薄,中果皮較松軟,易剝離,內(nèi)果皮木質(zhì),棕褐色,破開后種子通常為2粒,有時1粒,橢圓形,油性。氣微,味甘,微苦澀。
陜西莢蒾 為忍冬科植物陜西莢蒾的干燥果實。本品扁卵圓形,長0.6~0.8cm,寬0.4~0.5cm,表面暗紅色或紫紅色,皺縮。有的先端具花柱殘跡。核扁圓形,腹面具3淺槽。氣微,味酸澀。
蒙古莢蒾 為忍冬科植物蒙古莢蒾的干燥果實。本品為卵圓形,長0.6~0.8cm,寬0.5~0.7cm,表面棕色,皺縮。有的先端具花柱殘跡,基部有果梗,果皮不易剝落。氣微,味淡。
鴉膽子 為苦木科植物鴨膽子樹的成熟種子。本品長圓形,兩頭尖,有網(wǎng)狀皺紋。種子1粒,味極苦。
冬青子 為冬青科植物冬青的果實。本品橢圓形,上部凹窩,種子4~5粒,味苦澀。冬青子,為女貞子的別名,因此在處方調(diào)配時應(yīng)該分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