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鋒
第54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已開幕近四個月了。中國館的表現,在國際藝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受到海外媒體普遍關注。在6月1日威尼斯雙年展媒體開放日這一天,中國館登上了“新聞觀察網”(www.newsobserver.com)的“該日最佳”(The Day’s Best)。[1]在 6月 2日中國館開幕這一天,中國館成為“過去24小時最受外媒關注的中國新聞”。[2]隨后,中國館還被評為本屆雙年展“五個最值得看的展覽”之一。[3]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4]、美國的《美國藝術》(Art in America)[5]等主流報刊,都發(fā)表了贊揚中國館的評論?,F任國際美學協(xié)會主席卡特(Curtis Carter)和現任國際藝術史協(xié)會主席安德森(Jaynie Anderson)都認為,中國館是本屆威尼斯雙年展最好的部分。
從本屆中國館的成功舉辦,可以總結出幾個方面的經驗。
第一,創(chuàng)意先行。由于威尼斯雙年展的宗旨是推崇實驗性,再加上中國館場地條件有限。本屆中國館的展覽采取了創(chuàng)意先行的策略。我在策劃展覽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要找到一個適合中國館的理念,而不是藝術家和藝術品。在我提交給專家委員會的策劃方案第一稿中,除了闡釋“彌漫中國味”這個理念之外,我沒有提及任何藝術家,也沒有提及任何現成的藝術品,我只是根據與理念、場地等因素的關系,構想了五件作品的方案。也許有人對這種理念先行的策展思路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這樣會影響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自由。但是,回過頭來看,這種理念先行的策略是成功的。因為中國館屬于極端的異形展館,在一般情況下,不會有藝術家為中國館創(chuàng)作作品。如果不是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理念,中國館中展出的作品就很難形成整體,很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中國館的方案公布不久,就有不少藝術理論家和批評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比如,芝加哥藝術學院著名藝術史家和藝術批評家詹姆斯·埃爾金斯(James Elkins)就給我寫郵件說:“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方案好極了!想法高妙。將感覺、美和尤其是情感感受結合起來,這在當今藝術界中是非常重大的事情。這個方案與當代北美和法國對‘感受理論’的興趣非常接近。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各種感官、它們之間的聯合、它們產生的情感和心緒。”維克森林大學著名當代藝術史家魯賓(David Lubin)在郵件中寫到:“中國館的方案非常迷人,而且對威尼斯特別合適,我相信威尼斯是西方香水生產的源發(fā)地之一。作為馬可·波羅的故鄉(xiāng),威尼斯也是歐洲從中國進口香草、香料和藥物的首要通道,你所選擇的主題,美與味,構思十分巧妙?!凶髌芳釉谝黄疬M行展示,以一系列富有刺激的相互交換的方式,將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代、視覺與非視覺、感覺與觀念的存在形式混合起來。我相信作為一個整體,作品將給每一個參觀中國館的觀眾提供一種光彩奪目的、乃至振奮人心的審美經驗?!?/p>
第二,因地制宜。威尼斯中國館由一片草地和一個廢棄的油庫構成。油庫里放滿了巨大的油罐,中國館幾乎沒有像樣的展覽空間。油罐還散發(fā)著很強的柴油氣味,展覽環(huán)境十分惡劣。威尼斯中國館被公認為條件最艱苦的展館。凌亂的空間和腐臭的柴油氣味,是中國館的兩道難題。
為了解決場館的難題,我選擇用“彌漫”作為中國館的主題,用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氣味作為彌漫的載體。氣味的彌漫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可以將凌亂的空間組織成為整體。同時,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氣味,可以掩蓋腐臭的柴油味,避免觀眾在看作品時會因為柴油氣味而感到胸悶。在展覽方案公布不久,美國著名批評家理查德·維恩(Richard Vine)就在《美國藝術》上發(fā)表文章指出,“這種策略也很好地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中國館位于軍械庫最后一個黑暗的工業(yè)空間,里面有一排排生銹的曾經用來儲油的大桶,有時候也被稱作油庫,它還殘留較弱但詭怪的石油氣味,有時候還混合威尼斯夏天水溝里發(fā)出的腐臭氣味。對于這些令人難堪的條件,彭鋒的方案從視覺和嗅覺上給出了機敏的回應?!盵6]
從空間利用的角度來看,原弓的《空香》和楊茂源的《器》尤其成功。原弓的《空香》裝置,將24臺功率超強的超聲波加濕器隱藏在油罐頂上,可以說沒有占用任何展示空間。楊茂源的《器》將大大小小五千多個小陶罐擺放在被油罐切分開來的小空間里,一方面利用了根本就無法用作展覽的空間,另一面將整個中國館聯系成了一個整體。
從解決柴油氣味的問題上來看,館內的四件作品都做了較好的貢獻。原弓作品中散發(fā)出來的檀香,楊茂源作品中散發(fā)出來的風油精氣味,梁遠葦作品中散發(fā)出來的白酒氣味,潘公凱作品中散發(fā)出來的荷花香水氣味,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館內柴油氣味給人造成的不適感。中國館對場館的利用,得到了批評家的高度贊揚。在看完展覽之后,英國著名批評家杰夫里斯(Tom Jeffreys)發(fā)表文章指出,“對于整個威尼斯雙年展來說,一個最讓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是,許多藝術家對于在威尼斯做展覽所遭遇的獨特的挑戰(zhàn)和時機都漠不關心。在軍械庫里,唯一真正充分利用令人驚異的舊兵工廠的,是中國館。以彌漫為主題的展覽,不僅獲得了絕對的成功,而且運用干冰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令人振奮的感覺,梁遠葦的作品將技術和荒謬適當地融合在一起,楊茂源的小陶罐裝置與建筑中怪異的、充滿陳年老鐵的通道形成輝煌的對照?!盵7]
不過,與解決空間問題相比,在解決柴油氣味問題上還有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首先,由于館內的柴油氣味不可能消除,中國館的作品的氣味不可避免地受到干擾。有時候作品的氣味蓋過了柴油氣味,有時候柴油氣味蓋過了作品的氣味。其次,威尼斯雙年展展期長達半年,中國館某些作品的氣味很難維持很長時間,隨著展期的推移,中國館的作品的氣味會逐漸減弱。第三,我們選取的綠茶、白酒、中藥、熏香、荷花等能夠體現中國文化特征的氣味,本身比較文弱,要求相對潔凈的環(huán)境,在充滿柴油氣味的油庫中它們的魅力不容易體現出來。因此,有不少觀眾因為在中國館沒有聞到明顯的中國香而感到遺憾。維恩在他的文章中就指出,“今年的展覽,北京大學美學教授彭鋒帶來了五位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裝置。每件作品按理都得帶有一種香味。遺憾的是,這些香味通常微弱得不容易察覺?!盵8]我們最終沒有能夠將油庫的氣味徹底改變過來,這不能不說是最大的遺憾。
第三,文化后盾。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用了不少中國文化概念,比如五味、羊大為美、柔弱勝剛強等等。由于有這些概念作為后盾,中國館的展覽顯得與眾不同。維恩在評價中國館方案時就指出,“彭鋒提出了一個非常不同尋常的策劃案,有意要給國際觀眾介紹難以捉摸的‘中國性’概念。他的‘彌漫中國味’的展覽,將展出五位藝術家的裝置作品,每件作品散發(fā)的氣味都與這個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相關聯?!盵9]著名美學家舒斯特曼在一篇對我的訪談中,也著重談到中國館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10]維恩甚至認為,有些觀眾會在中國館的展覽中感覺到“有一種民族主義復活的暗示”,從而感到不太舒服。[11]不過,維恩承認,中國館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達上是非常成功的,他對中國館的展覽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的解讀,在眾多外國批評家中是比較深入和中肯的。他說:“今年中國館中最令人難忘的作品是那件最不具體的作品。原弓的干冰霧,在草地上定期升起同時充滿展館內部,讓人想起傳統(tǒng)山水畫的充滿霧靄的空間;而且它也讓人想起那種微妙、柔韌、直至無所不包的彌漫性,憑借這種彌漫性,數千年來中國文化吸收了眾多自稱為它的征服者?!盵12]由此可見,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藝術并不矛盾。不僅如此,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tǒng)文化引入當代藝術,可以讓后者變得更有內涵。
第四,大膽實驗。盡管我們用了一些傳統(tǒng)文化的觀念和材料,但是我們并沒有簡單地挪用傳統(tǒng)文化符號,而是將它們徹底地當代化了。中國館這次展出的作品都是大型裝置,與傳統(tǒng)藝術樣式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不僅如此,與當代裝置相比,中國館中展出的作品顯得更為前衛(wèi)。首先,中國館的作品在挑戰(zhàn)習慣的“藝術品”概念。這五件作品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作品,因為它們的邊界都不確定。以原弓的《空香》為例,真正的作品是時隱時現的霧,它們根本就沒有固定的邊界,我們甚至很難說它是嚴格意義上的裝置。由于中國館的作品很難歸入以往的作品類別,因此中國館的作品是很難被收藏的。我在構思中國館的理念時,就有意識地注入了反對藝術商業(yè)化的內容。我希望中國館的作品如同有時間性的生命,在威尼斯誕生、成長并死亡。中國館的作品最終在威尼斯消失,而不是進入美術館或者流入藏家手中。其次,中國館的作品在挑戰(zhàn)視覺藝術的極限。由于不斷的實驗和挑戰(zhàn),視覺藝術的可能性幾乎被窮盡。通過與觀念的結合,與聽覺的結合,視覺藝術開辟出新的領域。但是,中國館的作品將視覺藝術的領域擴大到了全部感覺領域,不僅包含視覺、聽覺在內,而且容納了嗅覺、味覺和觸覺。許多批評家都注意到,中國館的作品旨在喚起觀眾多重感官感受。比如,英國著名批評家斯賓塞(Rachel Spence)指出:“面對軍械庫中最有啟發(fā)性然而又是最有挑戰(zhàn)性的空間——一個巨大的老舊的倉庫,排滿了十分難看的油桶,中國藝術家五人組,以一個變幻莫測的、多重感官感受的、詩篇一般的展覽來進行回應?!盵13]
更重要的是,中國館的作品一方面能夠與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批評家侯賽因(Takir Hossain)就指出:“中國館的作品顯得柔軟而精妙。絕大部分作品都富有技術含量?!盵14]通過與高科技的結合,通過大膽的實驗,中國館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不再是某種過去的東西,而是與當代文化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關系,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處境以及她的生命力。
注釋:
[1] http://www.newsobserver.com/2011/06/02/1242240/the-days-best-060111.html
[2] http://dongxi.net/b077F/print
[3] Http://www.spoonfed.co.uk/spooners/tom-699/venice-biennale-5-to-see-5327/
[4] http://www.ft.com/cms/s/2/58f2a33c-8d56-11e0-bf23-00144feab49a.html#ixzz1PxJrZ1Mh
[5] http://www.artinamericamagazine.com/news-opinion/the-market/2011-06-15/china-venice-biennale/print/
[6] Richard Vine,“Venice Welcomes a Chinese Pavilion for the Nose,”http://www.artinamericamagazine.com/news-opinion/news/2011-03-25/chinese-pavilion-venice-biennale/print/
[7] Http://www.spoonfed.co.uk/spooners/tom-699/venice-biennale-5-to-see-5327/
[8] Richard Vine,“Chinese New Normal in Venice,” http://www.artinamericamagazine.com/news-opinion/the-market/2011-06-15/china-venice-biennale/print/
[9] Richard Vine,“Venice Welcomes a Chinese Pavilion for the Nose,”http://www.artinamericamagazine.com/news-opinion/news/2011-03-25/chinese-pavilion-venice-biennale/print/
[10]Richard Shusterman,“China Pavilion,” Artpress Supplement Venise 2011, p. 25.
[11]Richard Vine,“Chinese New Normal in Venice,” http://www.artinamericamagazine.com/news-opinion/the-market/2011-06-15/china-venice-biennale/print/
[12]需要糾正的是,原弓的作品不是干冰霧,而是水化霧。Richard Vine,“Chinese New Normal in Venice,”http://www.artinamericamagazine.com/news-opinion/the-market/2011-06-15/china-venice-biennale/print/
[13]Rachel Spence, “Chinese Pavilion,” http://www.ft.com/cms/s/2/58f2a33c-8d56-11e0-bf23-00144feab49a.html#ixzz1PxJrZ1Mh
[14]Takir Hossain, “Diversity, Reality and Interconnectivity,” http://thedailystar.net/newDesign/news-details.php?nid=18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