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聞
林彪的馭將之道:公事公辦,不屑私交
□華聞
觀林彪的容貌,身材中等清瘦,下頜微尖,除了一雙眼睛陰鷙有神,兩道濃眉立地生威外,絕無出眾之處。根據(jù)劉少奇遺孀王光美回憶錄描述,第一次見到林彪,她驚奇地覺得他簡直不像個統(tǒng)帥百萬大軍的將軍,而極似一個白面書生呢。但在馭將問題上,林彪?yún)s有幾個自己顯著獨到的特點。
第一,平日里與下屬極少私交,當面寒暄、背后請客一類的交際幾乎沒有。與其他同時期將領(lǐng)動輒邀請下屬喝酒談心、拉攏感情不同,林彪幾乎不動這方面的腦筋。他見到部下,基本上公事公辦,語氣稱謂上,也很少如我黨同時期高級干部喜歡在下屬名字后面加上“同志”二字,像聶榮臻見了楊成武愛叫“成武同志”,陳毅見了張愛萍喜歡叫“愛萍同志”。林彪則不然,他稱呼下屬,無論是在電話還是當面均直呼其名,絲毫沒有假客套。大家多少還記得《大決戰(zhàn)》中林彪對自己參謀長劉亞樓的稱謂,基本就是不帶感情地招呼一聲“劉亞樓”,而平時一貫囂張跋扈的劉亞樓亦唯有乖乖一溜煙地小跑過來俯首聽命。林彪當面見了自己喜歡的下屬,也沒有多少過于熱情的舉動,充其量是握個手之后,將自己的那只裝滿炒黃豆的零食袋扔到對方面前,招呼說“吃一點”,這便是天大的面子了。所以假如說當年黃埔的將領(lǐng)能以挨蔣校長的耳光為榮,那么四野的將領(lǐng)多半都以能吃到林彪的零食為譽了。公事公辦,不屑私交,是林彪馭將的一大特點。
第二,平日講話要言不煩,布置作戰(zhàn)任務(wù)則唯恐不詳。如果說林彪平時喜歡緘默,那么他把話都留到了軍事會議與戰(zhàn)役中間。從四野老人的回憶錄中,我們隱隱可以想象到這位四野的當家人是如何在會議上不厭其煩地講解他的戰(zhàn)役戰(zhàn)術(shù),那“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戰(zhàn)術(shù)”、“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但是每當此刻,部下沒有一個臉上敢露出不耐煩的神色,文化高的無不打開筆記本“唰唰”速記,文化低的無不伸長耳朵期望能多收進去一些,因為這些話都是林彪自己的閱歷之言,說成是滿口珠璣亦不為過。他平日一個人坐在掛滿地圖的作戰(zhàn)室里,倒騎椅子所思考的就是這些東西。軍事會議對于他來說,無疑就是布道傳經(jīng),手下的這些弟子們又如何敢怠慢呢?而每逢開戰(zhàn)后,林彪的電話也隨即開始多了起來,基本就是跟在部下后面追著查問,進攻順利與否,你的指揮部跟進與否,敵方動態(tài)如何?他把平時省下的話語,基本都留在了這個時候,他那不帶愛憎感情的聲音每每逼得你不敢偷懶!平時少說話,戰(zhàn)時多說話,是林彪馭將的又一大特點。
第三,平日不怒而威,富于靜氣。林彪據(jù)說當時在抗大時的外號叫“大姑娘”,當然是背后被人叫,當面是沒人敢的。平日里極少有人能見到林彪開懷大笑,基本是一副不動聲色、高深莫測的表情。唯一一次大笑據(jù)說還是在建國后的九大上,但也只是淺淺一笑,而新聞記者激動不已,說是捕捉到了林彪笑的鏡頭。和平年代尚且如此,何況戰(zhàn)爭年代。
林彪的“不怒不笑”可以說是軍事家的內(nèi)功,但不怒歸不怒,他卻自有震懾諸將的氣度在。他的那雙鷹眼和濃眉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林彪的眼神的確很凌厲,這可以從歷史老照片里看出,單眼皮,略顯細長,但極聚光,任何一個與他目光接觸過的人,第一時間就可以判斷出他絕對是一個果斷的人;而他的眉毛則是很有名的掃帚眉,濃密異常,平添了三分英武之氣。由于頭發(fā)稀疏,戰(zhàn)爭年代他基本是帽子不離頭,無論是當年的紅星帽,還是抗戰(zhàn)時的青天白日帽,或者在東北戰(zhàn)場上的黃呢帽,某種程度上都為他增添了職業(yè)軍人的氣息。指揮平型關(guān)戰(zhàn)役時,手下的幾個團長如李天佑等人都急得氣喘噓噓,而林彪依然臉上毫無表情,只輕輕說了一句:“不要急,沉住氣?!倍潭塘郑鲙涳L(fēng)度流溢無余。而在以后隨著戰(zhàn)役級別的升級和指揮人數(shù)的增多,林彪?yún)s依然保持著自己淡定的風(fēng)度。概括成一句,就是人變多了,槍變多了,惟我心中靜氣不變。
第四,城府極深,部下難測其際。林彪的城府某種程度上表現(xiàn)在對恩怨的態(tài)度上,他不是那種有仇立刻報的急性子人。鄧華是他當年在四野一手提拔起來的愛將,當日組建東北邊防軍,準備抗美援朝,中央原本鐘意于十三兵團司令黃永勝,但林彪?yún)s認為黃不是帥才,力薦十五兵團司令鄧華代替之。鄧華隨彭德懷入朝,期間曾奉命回國匯報工作。林彪由于養(yǎng)病而未參加匯報會,后來主動打電話將鄧華叫到家中,讓鄧華當面再報告一下。但鄧華由于急著趕坐回朝的最后一班火車,乃至草草敷衍結(jié)束便告辭出門。此事最終引得林彪大為不滿,認為鄧華眼里只有彭而無自己。所以后來鄧華雖然從朝鮮載譽而歸,并榮任沈陽軍區(qū)司令,但依舊在五九年廬山會議后隨彭德懷一并倒臺,原因很簡單,正如他自己所言,他一生永遠忘不了自己當日告辭出門時林彪那冰冷的眼神!而這眼神最終在八年后才選擇下手,城府之深令人懾服;再如眾所周知的“羅瑞卿事件”,作為林彪的老部下,廬山會議后被林彪舉薦代替黃克誠出任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參與主持軍委日常工作。也僅僅因為平日里同其他老帥走得近了一點,遇事獨斷專行了一點,便被多疑的林彪視作貳臣。但就在林彪決定打倒羅瑞卿的前幾日,當羅瑞卿上門拜訪時,林彪還熱情地予以接待,并告訴羅倘若牙再疼可以吃蓮子燉鴨子,一吃就好。當羅瑞卿受寵若驚地告辭出門時,心中怎么也想不到林彪此刻已經(jīng)決定將自己打倒!城府如斯,諸將焉能不畏?而偶爾的殺一儆百,尤其能收到良好效果。
第五,戰(zhàn)役戰(zhàn)術(shù)能力超凡脫俗,令部下心悅誠服。戰(zhàn)爭年代的將帥都是從血與火里拼殺出來的,林彪能夠位居元帥第三便足以說明這一點。從紅軍時的一軍團到抗戰(zhàn)時的115師,再到解放戰(zhàn)爭時的四野,從來就不乏驕兵悍將。劉亞樓、韓先楚、黃永勝、楊成武、羅瑞卿、陶鑄、譚政……無論文的還是武的,任誰也不是吃素的,或者吃過洋面包,或者以老粗為榮,或者性情暴烈如火,但很特別的是,他們在沉默的林彪面前無不畢恭畢敬,沒有哪個敢放肆尥蹶子的。林彪對待他們,既不會像彭德懷那般粗門大嗓,也不會像陳毅那樣富于文采,他基本就是不慍不火的那幾句話,但已足以令部下心折,原因很簡單,這源自林彪自己的軍事水平。從土地革命時期被蔣介石咒罵為“戰(zhàn)爭魔鬼”,再到抗戰(zhàn)時期被外國譽為“一個半軍事家”,再到后來解放戰(zhàn)爭時候的“跟著林總走”的口號出臺,林彪確實以高人一等的軍事素養(yǎng)贏得了手下諸將的衷心擁戴。三大戰(zhàn)役,四野獨占其二。泱泱中華,四野打下三分之一強!而林彪作為具體的軍事指揮員,其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國民黨方面的軍事專家也不得不承認,以遼沈戰(zhàn)役為例,共軍戰(zhàn)術(shù)實施之精妙,攻擊時間之準確,攻擊順序之得當,盡善盡美,而這一切,幾乎都是其戰(zhàn)場統(tǒng)帥林彪獨自一人在作戰(zhàn)室里制定出來的,他對兵力的計算安排甚至精確到了一個營,細致如斯,故其成功亦絕非偶然!有了這樣出眾的軍事素質(zhì),可謂遠遠凌駕于諸將之上,屬下焉敢不服?
浮生百年,林彪和他的馭將之道已一并離我們遠去,但人物可以入土,歷史卻不會磨滅。
(摘自《中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