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教城通過建立公共實訓中心實現(xiàn)實訓資源共享,避免同一專業(yè)各校重復建設;通過建立學分制,園區(qū)院校互認學分,教師跨校任教,學生跨校選課,實現(xiàn)師資、課程等教學資源共享。然而,從實際情況看,通過興建職教城,未必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現(xiàn)在全國有一種熱:建職教城、職教園熱。從常州開始,接著是沈陽、北京、天津、武漢、長沙、株洲、合肥、柳州、重慶……有的已經(jīng)建成,有的正在興建。如果到百度上一搜,大江南北,還有無數(shù)“職教城”“職教園”正在狂熱的“打造”中。一些原本好好的學校被拆掉重新建設,這種做法是不是浪費且不說,建成后究竟能發(fā)揮多大效益,還值得商榷。
建職教城的最大好處是資源共享,解決長期以來困擾職業(yè)教育的實訓資源不足、低水平重復等問題,許多文章也都宣傳和強調了這點。在職教城通過建立公共實訓中心實現(xiàn)實訓資源共享,避免同一專業(yè)各校重復建設;通過建立學分制,園區(qū)院?;フJ學分,教師跨校任教,學生跨校選課,實現(xiàn)師資、課程等教學資源共享。然而,從實際情況看,通過興建職教城,未必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筆者做職教城資源共享研究時,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一方面,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提倡理論與實踐一體化,不再是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建立一體化教室,即理論課與實訓課在同一教室,一小半是理論課學習場地,一大半是實訓場地,而不再是傳統(tǒng)教室上理論課,再到實訓車間上實踐課,人為地將理論課教室與實訓教室截然分開。因此,一個班就要求有一間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室。這樣一來,傳統(tǒng)的實訓中心很難發(fā)揮所謂的“共享”作用,傳統(tǒng)的實訓中心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筆者在江浙一些地方就看到,很多職業(yè)院校就是按理實一體化模式建的,有的老校甚至打通教室隔墻,將原來兩間、三間教室擴建成一間通透的大的理實一體化教室。
另一方面,學分制互認到底有多大價值和可行性?各校專業(yè)不同,學分無所謂互認,此其一;各校水平不一,差異較大,即使同一專業(yè),學分互認,也十分困難,此其二。就拿高職院校來說,國家示范性學校會輕易互認一般院校的學分么?就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會互認一般院校的學分么?如果沒有權威學分認定機構,要想在職教城實現(xiàn)學分互認可能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假設。如果失去學分互認這根紐帶,職教城教學資源共享的設計理念就會大打折扣,而打資源共享牌建職教城的理由就有些行不通。
最近聽一位專家透露,已建成的一些職教城的共享實訓中心確實存在運轉問題,據(jù)說運行成本比學校獨立建實訓室還要高。如果情況屬實,那么職教城公共實訓中心的建設是沒有必要的,至少是值得改進的。但是,非常遺憾的是一直看不到職教城資源共享運行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聽到的都是叫好聲,看到的是外表豪華的樓房,至于其他地方要建同類型園應該注意什么,卻幾乎看不到專家學者科學的實證研究報告。
前不久在媒體中看到一則某地職教基地的報道,其中談到人多后勤跟不上來和人多安全隱患大的問題。雖然主要是正面報道,但仍然給全國職教城的建設提了個醒兒,至少在設計時可以考慮如何規(guī)避這些問題。
已建職教城的實效性不明朗,在建的和擬建的還在盲目跟進。筆者希望有關部門加強已建職教城在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方面的實證研究,盡量避免全國蜂擁而起的職教城建設泡沫效應。在核心利弊不明朗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迫不得已新建校區(qū)的必要,應該暫緩、暫停職教城建設。
(何文明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yè)教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