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梅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2)
當前我國農民工工資偏低問題研究
孫月梅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2)
當前農民工工資偏低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民工的工資大大低于城鎮(zhèn)職工工資上。他們基本上沒有或較少分享到經濟發(fā)展的成果,其工資接近或略高于最低工資,況且拖欠嚴重。從農民工自身的人力資本存量、農民工主要從事的民營企業(yè)的古典產權制度、勞動力市場、政府職能方面對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農民工;工資;偏低;分析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民工潮”,再到近年來紛紛揚揚的“民工荒”等等說法,核心都是農民工工資水平的變化。當年農民紛紛外出打工,直接原因就是務工收入超過務農收入。但是,長期以來,一方面經濟得到了快速增長,另一方面農民工工資卻仍然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沒有發(fā)生本質性變化,甚至有的工廠十幾年來工資都沒變過,以至于有了“血汗工廠”的稱呼。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描述當前農民工工資偏低的現狀。
(一)農民工工資大大低于城鎮(zhèn)職工工資
表1 2003—2008年農民工工資與城鎮(zhèn)職工工資的比較
從表1中可以看到,2003—2008年全國城鎮(zhèn)單位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從1164.1元增加到2408.2元,增長了106.9%,平均年增速為15.7%。同期,農民工月平均工資從781元增加到1240元,只增長了58.8%,年平均增長率僅為9.58%。并且城鎮(zhèn)職工工資的絕對水平與農民工工資絕對水平相比,也由2003年的1.5倍,擴大到2008年的1.94倍。2006年以后農民工工資增長快了一些,但是與城鎮(zhèn)職工的工資相比,仍然大大低于后者的水平。廣東省有2300萬農民工,1994—2006年的13年中,城鎮(zhèn)職工平均工資漲了3.69倍,而1992—2004年的13年中,珠江三角洲農民工月工資只漲了68元①。另據河南、四川和湖南2008年三個農民工輸出大省的抽樣調查,農民工月工資只是城鎮(zhèn)職工的60%。據一些省調查,農民工月平均收入不到城鎮(zhèn)職工工資水平的60%,月實際勞動時間超過城鎮(zhèn)職工的50%,實際勞動小時工資只相當于城鎮(zhèn)職工的25%,而且增長緩慢,農民工的工資近十幾年來幾乎沒有任何變化②。這只是名義工資的增長的速度,考慮到物價上漲的情況,實際工資增長率則更低。
(二)農民工基本上沒有或較少分享到經濟發(fā)展的成果
農民工的工資沒有呈現出隨經濟增長而上升的同步性特
表2 農民工對經濟增長成果分享情況
征。據中國社科院人口經濟研究所專家測算,改革開放近30年,農民工對GDP貢獻率達21%。從表2中可以看到,2003年到2006年,農民工群體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別是5.89%、5.27%、5.26%、7.32%,比起農民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農民工對經濟增長成果的分享顯然是偏低的。最低工資偏低還表現在,從總體上看我國各地最低工資的增長速度低于當地GDP的增長速度。以廣東為例,1995—2005年,廣東省GDP增長了265.77%,最低工資才增長了89.2%,相當于CDP增長幅度的1/3(《廣州日報》)。農民工工作的顯著特征是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在被調查的農民工中,每天工作時間8小時以內的僅占13.70%,8—9小時的達40.30%,9—10小時和10小時以上的分別占23.48%和22.50%。從農民工集中的幾個主要行業(yè)看,制造業(yè)農民工平均每周工作時間58.2小時,建筑業(yè)59.4小時,服務業(yè)58.5小時,住宿餐飲業(yè)61.3小時,批發(fā)零售業(yè)59.6小時,平均勞動時間最長的是住宿餐飲業(yè)的農民工,他們每周的工作時間超過60小時。
(三)農民工的工資基本上接近或略高于最低工資水平
表3 2003—2006年不同工資水平的農民工比重
按月工資水平以200元為一檔將農民工分組后,從表3中可以看出,2003—2006年,月工資在600元以上的農民工占全部農民工的比重連年上升,由43.2%提高到63.6%,提高了20.4個百分點。其中,2006年月工資800—1000元的農民工占全部農民工的比重上升最快,累計提高6.0個百分點,達到17.2%。2006年,月工資1000元以上的農民工比重達到25.9%。農民工的月工資主要集中在400—800元之間,而他們工作的顯著特征是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珠江三角洲的農民工每天工作12—14小時者占46%,沒有休息日者竟占47%。我國許多企業(yè),特別是私營企業(yè)以略高于最低工資的標準支付農民工工資,有些企業(yè)甚至把最低工資作為農民工工資的最高限額。如2007年,廣東東莞外來工平均月工資不到800元,而2007年東莞市最低工資標準是690元/月,2008年是770元/月。2007年年初,廣東省的農民工平均工資是853元,深圳市和廣州市2007年的最低工資標準分別是850元和780元。最低工資標準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最低工資提高,最主要的受惠群體是農民工。而我國最低工資水平總體看是偏低的。國際上最低工資一般要相當于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的40%—60%,但國內目前沒有一個地方能達到40%的下限。廣州市2006年度的職工月平均工資是3027元/月,而當年的最低工資標準是780元/月,只相當于月平均工資的25.77%。2006年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750元,只相當于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8.53%。
(四)農民工工資在較低情況下拖欠嚴重且數額巨大
據全國總工會在2003年11月的調查,估計全國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被拖欠的工資在1000億元左右,而當前拖欠工資現象主要發(fā)生在建筑及餐飲服務等行業(yè),其中建筑企業(yè)占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的70%。因此,有學者估計,建筑企業(yè)拖欠農民工工資約為700億元,平均每個農民工被拖欠工資達2300多元。建設部統計,截至2004年12月3日,2003年以前拖欠農民工工資172億2402萬元。另據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經排查統計,截至2004年12月3日,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共拖欠農民工工資335億1440萬元。有部分農民工工資被拖欠超過10年。北京市僅在2004年上半年,由勞動保障部門清查拖欠農民工工資,就為11萬農民工追回拖欠工資2.9億元。在湖南省,截至2004年第三季度末,該省共清償拖欠工程款47.5億元,共兌付歷年拖欠的農民工工資18.99億元。勞動保障部門解決非建筑企業(yè)被拖欠的農民工工資2322.37萬元。工會組織協調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200萬元。中華全國總工會曾統計,2003年共清欠歷年拖欠工資288.9億元,但當年又新增拖欠工資達301.7億元③。從各方面的數據我們不難看出,拖欠農民工工資數量不僅巨大而且沒有緩解的趨勢,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報告顯示:一些行業(yè)存在比較嚴重的變相克扣和拖欠農民工工資現象;少數企業(yè)欠薪逃匿的現象還比較突出;更為嚴重的是,在東南沿海個別地區(qū)的部分業(yè)主將農民工工資據為己有并攜款潛逃的問題還比較突出。
(一)農民工人力資本存量低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各種社會經濟原因,農民工人力資本投入不足,使得他們的文化技術素質低于城市居民。受低工資的約束,加上我國私人人力資本投資收益低,農民工為了獲得更多的工資報酬只能依靠延長工作時間,而較少考慮選擇增加教育投資,因而,也不可能通過人力資本投資改善自己的收入狀況。同時由于受文化素質水平及經驗的約束,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中,農民工一般在低技術低效率低收入的弱勢行業(yè)就業(yè)[1]。他們的工資水平也就明顯低于高效率高收入的強勢行業(yè)的工資。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化,特別是新的技術革命的作用,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來說,不僅意味著他們已不可能再回到原產業(yè)中去,即便是未來新的經濟增長所創(chuàng)造的新的就業(yè)機會,給他們提供的就業(yè)機會也是很少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力資本存量低的農民工的工資很難再提高。
(二)從企業(yè)方面看,導致農民工工資偏低的一個核心機制就是企業(yè)古典產權制度下的工資市場定位
當前,農民工就業(yè)的企業(yè)主要是民營企業(yè),而我國民營企業(yè)的產權制度基本上是古典產權制度,由生產資料所有權單一地決定企業(yè)決策。這種決策機制的目標是單一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勞動力市場上就表現為盡可能地壓低工人的工資。當前我國農民工勞動力市場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農民工供給相對過剩,二是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的力量不對稱。農民工的工資定價是典型的市場定位[2]。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上述兩個特點導致了勞動者實際工資水平長期定位在較低點上。
(三)勞動力市場方面
從農民工的需求方面來說,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城鎮(zhèn)企業(yè)對于農民工的需求增長緩慢,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在下降。進入20世紀90年代,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碰到了一個階段性轉換問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或因產業(yè)、技術升級導致的資本密度提高,或受到國家政策影響而被迫關停。產業(yè)結構重組伴隨著勞動力重新配置,使一些老產業(yè)出現勞動力過剩,城市就業(yè)壓力很大,使得農民的非農就業(yè)的機會和空間減少。農村勞動力未來供給的潛力巨大。農業(yè)比較優(yōu)勢的下降,使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和資本)勢必會從農業(yè)轉移到其他產業(yè)上面,導致農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相對份額的下降。農業(yè)份額相對下降的趨勢加大了農業(yè)對勞動力的排斥。在農民工勞動力供給總量大于需求的條件下,缺乏提高工資的內在市場動力,由供求形成的勞動力價格自然是不會高的。過低的工資水平,又使農民工主動要求加班。工作時間的進一步延長,必然減少農民工的就業(yè)機會,加劇了勞動力市場供求失衡,進一步壓低了工資水平。只要勞動力供給大于需求的態(tài)勢長期存在,由市場決定的工資率必然定位在較低的水平上。
(四)政府制度保護不力,監(jiān)管不到位
我國建立的與市場經濟相關的法律、規(guī)則不少,但是制度形同虛設的現象比較嚴重,存在著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現象。繆爾達爾稱這種現象為“軟政權”現象。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制度實施機制的主體一般都是國家?;蛘哒f,交換者總是委托國家來執(zhí)行實施職能的。這樣交換者和國家之間就形成了委托—代理關系。當勞動契約遭到雇主潛藏或實際的惡意侵犯時,政府可以行使其代理職能保證契約的執(zhí)行。而現實生活中,作為理性人的城市政府卻常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動力而偏離職能。在保護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權方面,我國政府不是沒有做工作,但存在制度保護不力,監(jiān)管不到位的問題。政府雖然制定了最低工資標準,但標準偏低,違規(guī)處罰成本小,又未能嚴格公正執(zhí)法,致使企業(yè)工資水平普遍較低,支付低于最低工資的工資,采取延長勞動時間、隨意提高勞動定額等手段變相違反最低工資規(guī)定及隨意克扣拖欠工資,加班不給錢的現象大量存在。
(一)努力提高農民工的整體素質和就業(yè)能力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整體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幾年來,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和一些大中城市對高素質勞動力需求相應增加。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缺乏勞動技能,影響向非農產業(yè)和城市的轉移,難以在城市實現穩(wěn)定就業(yè),難以提高農民工的工資水平。面對勞動力市場的新變化和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需求,必須采取切實措施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增加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存量,增強勞務輸出的競爭力。要根據農民的意愿、年齡、文化程度等情況以及市場需求和輸入地企業(yè)的要求,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yè)培訓,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能素質教育,逐步建立起職業(yè)培訓與農民分工分業(yè)相銜接的機制。
(二)加快“企業(yè)古典產權制度”向“企業(yè)現代產權制度”的轉化
現階段我國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yè)采用的基本上是企業(yè)古典產權制度,正是這種企業(yè)古典產權制度決定了廠商的市場行為,必然將工資定位在最低點,從而導致了農民工工資長期偏低。因此,民營企業(yè)的這種企業(yè)古典產權制度必須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以構建和諧社會。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廠商的決策權不僅僅集中在生產資料所有權上,而是與勞動者、社會、政府共同參與企業(yè)決策,廠商的決策權由諸多力量共同掌握,這樣可以從內在機制上克服將工資定位在勞動力價值水平甚至更低的弊病。
(三)統籌城鄉(xiāng)勞動力市場,平衡農民工的供給和需求
從建立城鄉(xiāng)統一勞動力市場需要出發(fā),將進城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障的范圍,為其提供與城市職工同等的社會保障與救濟(包括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yè)保險等),從根本上改變農民工與城市下崗職工就業(yè)競爭的劣勢地位。政府要為農民外出務工提供更多的指導信息,合理引導[3]。通過制定城市化發(fā)展規(guī)劃,使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市發(fā)展進程相吻合。加強管理,減輕城市下崗職工的就業(yè)壓力,對農民工進行適當管理是必要的,但要城鄉(xiāng)兼顧、控制適度。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流動人口要區(qū)別對待,或吸引,或疏導,或限制,切不可一刀切。同時,對涌入城市的各個行業(yè)的流動人口,也必須進行分類指導,使之與城市的產業(yè)結構和產業(yè)政策相吻合,使勞動力資源得到有效配置。
(四)實行政府指導的農民工工資,充分發(fā)揮工會的作用
在我國,農民工勞動力供給長期過剩,如果聽任市場自發(fā)作用,廣大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將長期被定位在最低點上,所以,政府必須介入勞動者工資水平的確定。同時,在勞動力市場中充分發(fā)揮工會的作用,建立制衡機制。要嚴厲查處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行為,切實解決拖欠工程款問題,加強勞動合同管理。改變勞動者分散的弱勢狀態(tài),使勞動者和廠商之間的博弈建立在雙方力量基本均衡的基礎上,從而使工資的市場定位能夠趨于合理化,以緩和城鄉(xiāng)發(fā)展矛盾。只有合理提高農民工工資,使他們能夠享受到城市文明發(fā)展的碩果,他們才可能對城市具有向心力,才能融入到城市中來,為城市的社會建設與和諧發(fā)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注釋:
①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②中國統計局網中國統計年鑒.http://www.states.gov.cn.
③中國成人職業(yè)教育與成人教育網.http://www.cvae.com.cn.
[1]舒建玲,陳松.解讀農民工工資偏低狀況[J].經濟導刊,2008,(6):55—57.
[2]蘇曉萍,王朝全.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制度經濟學解析[J].農村經濟,2008,(3):39—41.
[3]張紅宇.城鄉(xiāng)統籌:以農民收入為中心的結構轉換分析[J].農業(yè)經濟研究,2003,(5):54—57.
責任編輯姚佐軍
(E-mail:yuid@163.com)
D58
A
1007-905X(2011)02-0215-03
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