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
在我們往往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回顧歷史,總能找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問題和答案。古人的智慧令人嘆為觀止。本文簡要的分析了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質量管理制度,通過借鑒古人的智慧和經驗,發(fā)展自己的質量管理道路。
我們中華民族追求高質量的歷史源遠流長,質量管理的思想和做法自古就有。遠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有了樸素的質量管理思想和意識,當時石器不僅按照不同的功能、用途進行制作,而且對于石器所用的石料進行篩選選擇,對加工出來的石器產品還要進行簡單的質量檢驗。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的祖先不斷地創(chuàng)造著高質量的產品,特別是青銅器的出現。其首先應用于兵器方面,世人熟知的越王勾踐劍就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寶劍之一,經歷了千年歷史依然鋒利如昔,可見我國古代的青銅制作質量的水平。
《禮記》記載了周朝對食品交易的規(guī)定,這大概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關于食品質量的記錄:“五谷不分,果實未熟,不粥于市?!逼鋬热菔?,在五谷與于水果不成熟的時候是不允許販賣的。
《考工記》,作為一部官書,是周王朝關于各種器具制作標準及工藝規(guī)程的具體規(guī)定,其中也有數條是針對生產過程中出現殘劣次品不得流入市面的規(guī)定?!犊脊び洝烽_頭就寫到“審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彼^“審曲面埶”,就是對當時手工業(yè)產品作類型和規(guī)定的設計?!耙燥單宀摹保谴_定所用的原材料?!耙员婷衿鳌保褪菍ιa出的產品要進行質量檢查,合格者才能使用。
從上述有關周朝的管理來看,西周對市場上商品的質量是相當重視的,這不僅促進了當時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而且對后世的質量管理產生了很大影響。
秦代興建的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也是世界八大奇跡中僅存于世的。度量衡的統(tǒng)一為提高產品質量奠定了基礎,這也反映出我國古代對產品質量所做的積極努力?!皶?,車同軌”致使中國文字不斷層,鐵路現今依然繼承古法。秦始皇作為中國古代的第一“標準化大師”實屬當之無愧。
先秦《禮記》中“月令”篇,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钡挠涊d。其內容是在生產的產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場的名字,并設置了政府中負責質量的官員職位“大工尹”,目的是為了考察質量,如質量不好就要處罰和治罪。首先提出用“物勒工名”質量負責制對產品質量進行檢測監(jiān)督的構想,是春秋時期秦國宰相呂不韋,經過四年多的不懈努力,率先在秦本土實行了:國家于每年十月份對各郡、縣工業(yè)產品進行質量抽驗的制度。同時,還將各郡(?。┛h制造工業(yè)產品用的衡器、容器等,由“大工尹”統(tǒng)一進行年審。凡不符合標準,不得使用,以保證產品質量能“功致”。 當時的手工業(yè)產品主要是兵器、車輛等。由于兵器的質量是決定冷兵器時代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因此質量管理就更加詳細嚴格。如對弓箭,就分三類,并選擇材料,以柏最好,對弓體本身的彈射力(幾石)、射出距離、速度、對箭上的羽毛及其位置亦有具體規(guī)定。這些都是根據實踐經驗總結得來的。秦朝能統(tǒng)一六國,這與其相對完備的軍械質量管理制度密不可分。
《初學記》卷二七引《范子計然》曰“肅細文出齊,上價萬二千,中價萬,下價五千也。資料記載表明漢代各地所出產品均存在上、中、下三等價格的差異,這種差異的產生應當也是按照質量的優(yōu)劣粗細而定,這種情況并不是個案或者特例,而是非常普遍的了。 王莽時,第一次明確了三等價格制度,《漢書食貨志》載“諸司市常以四時中月,實定所掌,為物上、中、下之價,各自用為其市平,毋拘它所”。
唐代三賈均市進一步典制化。唐朝由市令掌管物價,實行三賈均市?!百Z”指價格,“市”是城市商業(yè)活動集中的地方,市場上物價管理依產品質量高低優(yōu)劣劃分三種價格,均衡市場貿易價,即三賈均市,是唐京都諸市令管理商品交易市場貨物價格的一項制度。三賈均市,就是由市場官員按商品質量優(yōu)劣,每十天對物價進行調研、評估,確定三等價格作為市場的指導價和官方買賣的物價依據,這種宏觀的調控并非只能被動適應供求狀況,在一定范圍內,通過價格的調整,也可以刺激或限制商品供應量的增加,促進供需平衡。唐代以三賈均市為基準的物價管理制度在繼承舊制的基礎上,更加規(guī)范化、合理化,適應了唐代的市場發(fā)展速度,對唐代商業(yè)繁榮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例如《唐律疏議·雜律門》中還規(guī)定:測量工具必須每年8月接受檢驗,只有經過檢驗并帶有檢驗印記的方可使用。
到了北宋,為了加強兵器的質量管理,專設了軍器監(jiān)。軍器監(jiān)派員至各處制作院,指示制作的法式(規(guī)格、標準),將制作的優(yōu)劣分為三等,作為各州制作院官員升降的依據。為了改進兵器質量,軍器監(jiān)集合了各地的優(yōu)秀工匠,交流經驗,提高技術。軍器監(jiān)還對軍器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采取獎勵和推廣的辦法。這些措施,對提高兵器質量、改造兵器性能。起了積極地作用,并增加了產量。當時的軍器監(jiān)總管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談到了當時兵器生產的質量管理情況。據古書記載,當時兵器生產批量劇增,質量標準也更具體。如對弓的質量標準就有以下六條:
①弓體輕巧而強度高;②開弓容易且彈力大;③多次使用,弓力不減弱;④天氣變化,無論冷熱,弓力保持一致;⑤射箭時弦聲清脆、堅實;⑥開弓時,弓體正、不偏扭。
這些質量標準基本上還是實踐經驗的總結,產品質量主要依靠工匠的實際操作技術,靠手摸、眼看等感官估量和監(jiān)督的度量衡器測量而定,靠師傅傳授技術經驗來達到標準。工人既是操作者,也是檢驗者,經驗即是標準。
南宋由行會來把質量關。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里,則提到了臨安的各種食品市場和行會:米市、肉市、菜市、魚行、南北豬行、蟹行、青果團、柑子團等。投機分子仍常常使用“雞塞沙,鵝、羊吹氣,魚肉注水”之類的伎倆謀取利益。面對這樣繁榮的市場,為了加強管理,宋代官府讓各類商人組成行會,商鋪、手工業(yè)和其他服務性行業(yè)的相關人員必須加入行會,并按行業(yè)登記在冊,否則就不能從事該行業(yè)的經營。商品的質量也由各個行會把關,行會首領負責評定商品的成色和價格,充當本行會成員的擔保人。除行會把關之外,法律也繼承唐律的規(guī)定,對腐敗變質商品銷售者予以嚴懲,但是行會的監(jiān)管職能并不全面,并且小商販們通常不加入行會,政府和行會對他們的控制就更加有限。
俗話說“小商道做事,中商道做市,大商道做人”。而以德為根,以質為本更是大商家的優(yōu)秀品質。清朝大商家王熾就是堅持絕對質量,對自己貨品質量絕對負責,對客戶誠實忠誠,他的理念是做生意當然要賺錢,但是絕對不賺昧良心的錢。一次,王熾手下一人突然發(fā)現草藥已經開始發(fā)霉,很多伙計主張把草藥賣掉,雖然發(fā)霉,但仍可以使用??赏鯚雲s命令伙計把草藥拉到郊外燒掉了,使自己損失慘重。在當時的時代,王熾能有這樣的客戶意識,質量意識實在是難能可貴,也為自己成為“清廷之國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歷代封建王朝,對產品都規(guī)定了一些成品驗收制度和質量不合格后的處罰措施。官府監(jiān)造的產品一般都由生產者自檢后,再由官方派人驗收,而且秦、漢、唐、宋、明、清都以法律形式頒布對產品質量不合格的處罰措施,如笞、沒收、罰款和對官吏撤職、降職等處罰規(guī)定。
重視顧客需求,制定統(tǒng)一標準,產品責任制,質量懲罰制等等,既是前人的智慧經驗總結,也是適用于今天的質量管理方法。通過了解歷朝的質量管理制度??梢姽湃艘呀洺浞忠庾R到產品質量的重要性,我們應在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把質量作為企業(yè)的重中之重,走出自己的質量管理之路。
(作者單位:中航工業(yè)第六三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