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雅堃
[摘要]我國的經濟正在高速發(fā)展,可是自從20世紀初原有的社會價值體系解體以來,我國的價值體系就一直沒有建立起來,經濟的發(fā)展為當代中國價值體系的構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本文從中國價值體系的歷史變遷入手來探討當代中國價值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價值;價值觀;價值體系
一、相關理論的邏輯梳理
最早馬克思從經濟學領域里來探討價值,認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他揭示了“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盵1]他還指出,使用價值就是“表示物的對人有用的屬性”。[2]雖然是從經濟學領域里來探討價值,但是它對于哲學范疇里價值概念的提出有著重要的意義,價值逐漸從經濟學領域向哲學領域演變。馬克思關于價值的討論啟發(fā)了我們以人為主體來探討價值,而哲學范疇的價值就是物對于人的意義或者也可以說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而價值觀就是人們對物對于人的意義的認識或者也可以說是人們在頭腦中對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所形成的觀念。而價值體系則是由人們自己的這種認識或者觀念所形成的理想體系和觀念系統(tǒng)。當這種價值觀或價值體系僅僅存在于個人的意識當中時,便形成了個體的價值觀或者價值體系,而當它們存在于整個社會當中時,便形成了社會的價值觀或者價值體系。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我們承認總的歷史發(fā)展中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是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的意識;但是同時又承認而且必須承認精神的東西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于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這不是違反唯物論,正是避免了機械唯物論,堅持了辯證唯物論?!盵3]價值體系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屬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價值體系促進社會存在的發(fā)展,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而陳舊的價值體系則阻礙社會存在的發(fā)展,阻礙社會的進步。中國的經濟正在高速發(fā)展,可是自從原有的價值體系被摧毀以來,中國的價值體系就一直沒有建立起來,正因為如此,在經濟和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雖然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但是人們依然經常會感到困惑,迷茫和虛無,因此構建當代中國的價值體系是當代中國年輕人的一個重要的歷史使命。
二、中國價值體系的歷史變遷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中國的歷史還僅僅是自己的歷史,在中國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人口狀態(tài)、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下,也形成了中國社會獨特的價值體系。1840年之后,中國的大門被打開,中國歷史也被迫成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中國人為了救亡圖存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同時西方的價值觀念也逐漸傳入中國,原有的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社會價值體系就逐漸解體了,一直到20世紀初,清朝滅亡,這種價值體系就徹底被打破了。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救亡圖存的心酸血淚史,這個時期國家興衰決定著個人存亡,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拯救整個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為了國家利益,需要犧牲個人的利益,而國家利益也代表著每個人的個人利益。因而這個時期提倡為了群體利益作出個人利益的犧牲,“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價值觀基本上是一種‘克己利群”,[5]這是由當時的社會形勢所決定的。而處于這個階段中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雖然摧毀了陳舊的價值體系,卻沒能建立起新的價值體系。 “五四以后,科學樂觀主義洋溢于中國思想界,科學派人士相信,科學的進步將永無止境,沒有什么奧秘不能被人的理性所洞察;科學的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類掌握了科學方法,就不但能夠征服宇宙,無限地擴大人類的幸福,而且可以改造社會和人類自身”。[6]“幾乎所有重要的啟蒙思想家都力主個性解放的理想”。[7]并且“功利主義有較大的發(fā)展”。[8]
解放以后,新中國剛剛成立,戰(zhàn)爭的原因導致我國經濟十分落后,遠遠比不上西方發(fā)達國家,而當時國際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也并不友善,可以說中華民族這時的處境還是十分艱難的,因而“克己利群這種價值觀在新中國前幾十年都是存在的”,[9]這種價值觀可以說是實現(xiàn)了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統(tǒng)一,可是在這一階段的理論與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錯誤。1958年到1960年的“大躍進”運動,忽視了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后來的文化大革命又把原有的價值觀念破壞了,我們很多被繼承下來的好的價值觀念都被搞亂掉了,它過分抑制了個體的發(fā)展,只講集體利益,不講個人利益,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完全對立起來了。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從根本上沖破了“左”傾的觀念,提出了“既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趨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提出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先富帶后富。當前我們的經濟在高速發(fā)展,而這30年來,中國的價值觀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茖W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人們從自然界獲取更加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提供了幫助,可是由于過度開發(fā)自然資源以及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利用,我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如干旱、土地荒漠化、污染等。人們一度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主宰,人定勝天,可是最近幾年發(fā)生的一系列自然災害,越來越讓人們看到不能把人類作為自然的對立面和主宰者,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以及和諧社會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便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1984年中共12屆三中全會討論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議》,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xiàn)代社會主義經濟體制。1992年,中共14大召開,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使得我國社會更加具有生機和活力,人們的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大大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也逐漸增強,大大促進了我國社會的整體發(fā)展,同時也促進了個人的完善和進步。但與此同時,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也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90年代,隨著大批知識分子下海經商,經濟利益就逐漸取代精神榮譽成為了人們思想所關注的焦點,由此自由主義、分散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漸漸反映到人們的頭腦中來,出現(xiàn)了很多道德失范現(xiàn)象。而這些腐朽的價值觀念勢必會阻礙當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因而我們迫切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價值體系,來作為人們行為的衡量標準以及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而當今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也為當代中國價值體系的構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
三、對當代中國價值體系構建的思考
縱觀中國價值體系的歷史變遷,構建當代中國的價值體系,我們必須回答三個問題?!凹慈绾卫斫馊嗽谟钪嬷械奈恢眉叭伺c自然的關系;如何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的關系;如何處理人對于自身、理性與情感欲望等非理性、靈與肉等關系”。[10]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的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們曾經認為自然是神秘莫測的,是令人敬畏的,也曾經認為人類主宰著自然世界,人定勝天,其實這兩種觀點不過是陷入同一理論的兩個極端而已。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著意識,但同時又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類可以通過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為了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提出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理論。即“人類既要積極主動地運用自身的本質力量去占有自然物質,同時又要清醒地意識到人與自然之間實際上存在著一種共生共榮的有機聯(lián)系,人類不能像征服者統(tǒng)治異族那樣去不平等地利用和占有自然物質”。[11]
(二)、個人與群體的關系: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鼓勵個體個性的發(fā)展,但是又引發(fā)了自由主義的傾向,如何正確地看待個人與群體的關系十分重要。群體是由個人所構成的,而每一個個人又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群體之中,群體的利益代表著每個個體的利益,而個體的利益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群體的利益,但是個體的利益不能完全等同于群體的利益,并在一定條件下還會與群體利益發(fā)生沖突。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個人絕對不能脫離群體而存在,因而當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個人利益要服從群體利益,同時為了更好地促進群體的發(fā)展,群體還要為個體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在不違背群體利益的條件下積極地鼓勵個人利益的發(fā)展。
(三)、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在傳統(tǒng)文化領域里就是義與利的關系。人們對于“利”的欲望總是在動搖著人們心中的“義”,使得人的靈魂不得安寧,有人說“無欲則剛”,可是如果個體完全克制了對于“利”的欲望,那么個體又怎么可能會發(fā)展呢?事實上,個體對于“利”的合理追求是能夠促進個體以及群體的發(fā)展的,問題是如何把兩者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而“在義利觀上,毛澤東否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義輕利思想,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功利主義”義利觀。[12]這種義利觀以人民利益為價值取向,以集體主義為價值準則,并且是功利論與道義論的統(tǒng)一。“毛澤東的義利統(tǒng)一觀把義利關系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既照顧到了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充分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革命的積極性,又兼顧了革命和建設事業(yè),使革命和建設事業(yè)順利發(fā)展”。[13]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26.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6.
[4]孟子.孟子:[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229.
[5][9]黃紀蘇.中國到了重建自己文化形態(tài)的時候[J].綠葉,2008,(1):13-22.
[6][7][8][10]尹繼佐,高瑞泉.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哲學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27,30,23.
[11]陶德麟,汪信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論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0.
[12][13]鐘倫榮.毛澤東的價值觀:[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