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軍
他是一名老黨員。
6年來,他風里來雨里去,騎著自行車沿著312國道、303省道看護著數十萬棵樹木,并義務為沿路各族職工群眾修剪棗樹,他是農十三師和哈密市的義務護林員。
今年3月,他又走上了哈密市繁華的街道,撿拾煙頭,成為哈密市爭創(chuàng)全國衛(wèi)生城市的義務監(jiān)督員。
他就是農十三師退休職工何順義。
為護綠他落下眼疾
1997年,從單位退休的何順義總覺得心里空落落的。他想,自己是個黨員,身體還不錯,總該找點事做做吧。于是,他便騎著自行車大街小巷地轉。
騎行在312國道、303省道上,何順義發(fā)現路上有不少拉砂石料汽車拋撒下的石子。當了幾十年司機的他深知這些落在路面上的石子會對來往的汽車帶來危險。于是,他便將這些散落在路面上的石子撿拾干凈。
時間長了,來往的司機每次看到這位頭戴小紅帽的老人在撿拾路面上的石子時,總會放慢車速,鳴笛致謝。
2006年,哈密市開始在312國道、303省道兩旁大規(guī)模植樹造林,何順義又主動擔當起了義務護林員。
何順義至今保留著一把園藝剪刀。說起這把剪刀,還有一段故事。
在一次巡查中,何順義發(fā)現遠處有人在挖剛種下的樹苗。等他趕到時,那幾個人已經把樹苗裝上車拉走了。
何順義趕緊記下車號,騎車趕到哈密市林業(yè)局反映情況。林業(yè)局的工作人員告訴他說:“那里是為高速公路預留的路口,那是我們局長帶人把挖出來的樹栽到別處去?!?/p>
事后,為表彰何順義,哈密市林業(yè)局局長特意送給他一把園藝剪刀。帶著這把剪刀,何順義風里來雨里去,常在路邊的樹林里修剪樹木。
哈密是個多風的地區(qū),何順義每當頂著狂風,不停地在護林區(qū)域內巡查時,看到樹苗和幼枝被風刮歪了,便將樹苗扶正。
幾年下來,何順義得了沙眼,一遇刮風天氣就流淚不止。有人問他:這樣值得嗎?何順義堅定地說:“值!”
用行動詮釋兵團精神
2006年至今,為護林,走了多少路、修剪了多少棵樹木,何順義已經記不清了。
今年3月,哈密市號召市民積極行動起來,爭創(chuàng)全國衛(wèi)生城市。何順義看到報道后便想,自己家地處市中心,這里行人多車多,一定會有不少垃圾,自己何不到街上撿垃圾,為哈密市爭創(chuàng)全國衛(wèi)生城市出把力。
說干就干,何順義找來一把長鉗子,拿著一個垃圾袋就出門了。
從愛國南路向北,經商業(yè)繁華區(qū)域,一圈下來,何順義每天都會撿幾百個煙頭。
幾天后,他家所在的青年北路社區(qū)動員市民做衛(wèi)生監(jiān)督員,每月支付一定報酬。何順義馬上報名參加,但他有一個條件,就是不要報酬,做一名義務衛(wèi)生監(jiān)督員。社區(qū)的工作人員都被何順義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打動了。
如今,何順義走過的街道地上的煙頭少多了,來往市民們的眼光由過去的異樣變成了欽佩。
“不求回報,不求名利,默默地為城市奉獻著,真了不起!聽說他是農十三師的退休職工,他為我們詮釋了兵團精神?!焙雾樍x的鄰居這樣評價他。
何順義覺得,自己是一名兵團人,到哪兒都要用行動詮釋兵團精神,決不能為兵團抹黑。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芒,一粒沙可以驗證大地的滄桑。何順義的行為,體現了共產黨人的人生觀、世界觀。不管在哪里,何順義都能自覺地發(fā)揚兵團精神,實踐兵團精神,不但感動了我們,更感動了哈密的各族人民。在兵團開展的唱響兵團精神、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中,何順義退休不褪色,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的責任,走到哪兒都把兵團精神帶到哪兒、弘揚到哪兒,這種精神值得大力提倡?!鞭r十三師副政委張明勝動情地說。
何順義用熱愛、執(zhí)著和奉獻書寫著一個兵團“老兵”的無私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