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膽源性腹瀉30例
梁建芬
江蘇省宜興市十里牌醫(yī)院(江蘇宜興214207)
目的 觀察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味治療膽源性腹瀉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味,對照組服用培菲康;比較兩組治療療效。結果 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 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味能有效治療膽源性腹瀉。
膽源性腹瀉 肝氣乘脾證 柴胡桂枝干姜湯
膽囊切除術是普外科常見的手術之一。而切除膽囊后,為數不少的患者出現(xiàn)長期腹瀉且反復難以治愈,臨床上稱膽源性腹瀉。筆者臨床運用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本病,療效頗著?,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門診病例60例,均有膽囊切除病史,且腹瀉時間超過3個月以上,診斷標準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腹瀉病診斷標準。經全消化道透視未見器質性病變,腸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辨證為肝氣乘脾證。癥見大便溏瀉呈稀糊狀,且大便次數增加,每日3次以上,腸鳴腹痛,疼痛多在臍周或下腹部,瀉后痛緩,或伴有胸脅脹悶,噯氣納呆,乏力,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而緩。按照隨機設計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41~60歲,中位年齡52歲。對照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38~63歲,中位年齡50歲。兩組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柴胡10g,桂枝6g,干姜6g,瓜蔞根10g,黃芩10g,牡蠣30g,炙甘草6g。若兼胸脅脹痛者加煨木香10g,郁金 15g,香附 10g;兼納呆乏力者加茯苓 15g,扁豆 15g,雞內金10g;久瀉不止者加烏梅15g,升麻15g。每日1劑,水煎分服。對照組予培菲康3片口服,每日2次。兩組服藥時間均為4周.治療期間強調注意飲食規(guī)律,忌食生冷、油膩、刺激性食物,避免勞累,保持怡情暢志。
1.3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主要癥狀大便溏瀉呈稀糊狀,大便次數增多,腹部疼痛等消失,每日排便1~2次,大便成形,隨訪半年未復發(fā)。有效:臨床主要癥狀大部分消失或減輕,大便每日1~2次,大便接近正?;蜍洷恪o效:臨床主要癥狀無改變,甚至加重。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1)。
由于膽源性腹瀉的患者膽汁得不到調控,從而引起機體生理狀態(tài)改變。這時,過多膽汁將持續(xù)進入十二指腸,而人們進食時又得不到足夠的膽汁來幫助消化,會導致腹瀉等消化不良的癥狀出現(xiàn)。本病屬中醫(yī)“泄瀉”的范疇,其病位在腸,關鍵病變臟腑在脾胃,且與肝膽有密切關系,因脾胃主運化,為升降之樞紐,肝主疏泄,膽與肝相表里,肝膽之疏泄功能正常,有利于脾胃之運化,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升降有序。膽囊術后,肝疏泄太過,橫犯脾胃,脾失健運,導致脾不升清,濁陰不降,清氣下陷故而泄瀉。實為少陽、太陰合病之膽熱脾寒之證。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柴胡桂枝干姜湯見于《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劉渡舟《傷寒論十四講》認為本方“治膽熱脾寒,氣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脹、大便溏瀉、小便不利、口渴、心煩、或脅痛控背、手指發(fā)麻、脈弦而緩、舌淡苔白等證”。臨床應用當明辨病機,抓住口苦便溏這兩個主證。仲景把口苦作為傷寒論少陽病提綱證的第一主證;而便溏是判斷太陰病的主要依據,《傷寒論》云“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臨床運用該方,應當理解方義,靈活調整藥物的用量。本方以柴胡、黃芩清利肝膽,以干姜、炙甘草溫補脾陽,而桂枝則有升達肝木的作用。其便溏重者,重用干姜,而可減輕黃芩用量;口苦重者,則加重黃芩用量,而減少干姜用量。若不能掌握藥量調整之法,則徒用無益而反受其害,不可不慎。現(xiàn)代藥理研究也證實上藥有調節(jié)腸管蠕動,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調節(jié)胃腸激素之功效。
總之,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膽源性腹瀉,既遵循了中醫(yī)的辨證論治原則,又與現(xiàn)代醫(yī)學膽源性腹瀉的發(fā)病機制及基本治則相吻合,組方簡單,療效確切,且安全可靠。
R575
B
1004-745X(2011)12-2033-01
2011-06-07)